范月琴,余克非,鄭展望*,2
(1 浙江農林大學 環境與資源學院,311399,浙江杭州;2 浙江商達公用環保有限公司,310012,浙江杭州)
2015 年2 月,浙江26 個欠發達山區縣正式 “摘帽”,不再以GDP 總量為指標考核,轉而著重考核發展質量、發展速度、民生保障與生態保護等[1]。2020 年10月,浙江省委書記袁家軍在新時代推進山區26 縣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強調,推進山區26 縣高質量發展是現代化建設的潛力所在[2]。浙江山區26 縣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發展觀光農業與休閑旅游有良好的發展前景。發展數字化農業是加快“雙碳”的關鍵舉措,也是縮小城鄉差距、助力山區26 縣及海島縣實現鄉村振興、走向共同富裕的關鍵環節。
數字化農業是一個新興的驅動力量,在這個力量的加持下,農產品生產經營、線上銷售、鄉村旅游等皆可依托數字化平臺發揮重要作用。數字經濟可改善農村面對的可持續問題,協調區域發展,實現農業產業現代化[3]。目前數字化農業已得到廣泛應用,然而,在應用過程中逐漸暴露出許多不足,例如,數字化生產中沒有可匹配的高效管理模式、產品銷售渠道單一、產業零散不融合、農業信息獲取不夠及時、數字化大屏成擺設等,這為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加快推進浙江山區26 縣高質量發展帶來了一定的阻礙。
數字化技術與智能設備在農業生產中的運用,不僅能夠實現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智能化、無人化、精準化,還能由此形成一系列可復制、可推廣的高效生產模式,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精準化農業必然是智慧農業發展的下一階段[4],有利于縮小城鄉差距,實現真正的共同富裕。傳統的農業生產經營需要人工撒種、配肥、除害除草,工作效率低下。除此之外,傳統的化肥也會對環境造成一系列的危害,如土壤板結、面源污染等。因此,施用微生物肥料或有機肥料是相對環境友好型的施肥方式。農業技術研究人員在肥料施用的創新上可依托數字化設備準確制肥、配肥,減少化肥對環境造成的危害。臨安天目山水果筍園區改良了一批精準施肥設備車,通過數字化、智能化定時定點定量施肥,大大減輕了人工測土配方的負擔。隨著農業生產科技化與機械化的普及,數字時代的來臨使得農業生產的數據呈海量化態勢,如果不轉變農業生產技術,必定會導致生產效率低下,在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落后[5]。
在數字化生產應用方面,浙江省杭州市持續開展數字化農業技術的集成與示范,新立項的市級數字化農業示范園區4 個,累計實施項目6 個,在政策的扶持下創建省級牧場、漁場、工廠共14 個。在新增項目中,重點示范數字化技術及智能設備的應用,提高農業生產自動化、精準化、智能化水平,形成可復制的應用模式。同時,加快推進農業、畜牧業、養殖業三者生產與管理的深度融合,創建高水平、高質量的美麗園區。在溫嶺的“數字農業”示范園區中,實施了設施智能化提升、數字化管控,提高了生產效率。在畜牧業方面則是引進了成套的全自動養殖系統,避免了人、畜接觸;在糧食生產上也進行了數字化轉型,引進全自動數字化糧食烘干系統,大大降低勞動力強度,提高了谷物的干燥程度與質量[6]。推動浙江山區26 縣的數字鄉村建設,就需要根據地域特色,打造新穎的特色園區,引進數字化、智能化設備,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
山區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特色瓜果、珍饈美食、精品茶葉等均能給當地農業帶來一系列的經濟價值和生態效益。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農產品銷售的渠道日益拓寬,2015—2020 年,我國農產品網絡銷售額為4 158.9 億元,2021 年上半年網絡零售額達到9 549.3 億,同比增長了21.6%[7],農產品數字化銷售帶來的消費者活躍度無疑是巨大的。通過“快手”“抖音”等數字化平臺傳播,讓默默無聞的農產品變得家喻戶曉,這不僅弘揚了鄉村農產品的品牌文化,還能夠增加農戶的收入,助力縮小貧富差距,實現共同富裕。數字化零售的出現改變了知名度低、銷售量不高的傳統叫賣銷售模式,給農產品經營帶來了新的機遇。除此之外,新零售的出現有利于增加就業崗位,提升創業率和就業率,扶持低收入人群,拉動山區經濟增長,使“摘帽”的浙江山區26 縣成為真正的加快發展縣。
碳標簽是商品在生產過程中將碳排放量作為量化指標放在產品上的足跡標簽,以便告知消費者產品的碳排放信息。此舉措有利于提高公眾的低碳意識,自覺節能減排,加快實現低碳的步伐,助力達到“雙碳”,實現經濟、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數字化技術可為碳標簽農產品擴大宣傳,提升農產品知名度與公眾參與度,引導消費者購買低碳商品,參與低碳的綠色生活方式。在農產品碳標簽的設計與碳含量界定上,數字化技術可根據特定計算法則,準確測定產品碳排放量,為浙江山區26 縣的農產品提供更科學、可復制性更強的碳標簽數據庫,助力早日達到碳中和。
數字化技術還能為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提供支持。如“碳標簽”一樣,通過網絡售賣出去的農產品也可貼上溯源碼,通過一個碼,就能了解農產品的“出生地”、生長習性等相關信息。農產品的電子溯源還應有防偽功能,在數字化平臺上建立層層監管機制。尤其是在疫情期間,人們居家網購,更要從源頭保障產品質量,讓人們對產品“看得見”“管得著”。
數字化農業信息管理是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保障生產安全的重要手段。在生產監測方面,各種數字監視系統,如風向探測器、遙感系統等,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可對農場、牧場、漁場情況進行實時監控,未雨綢繆。新時代數字化信息管理模式舍棄了傳統耗時、耗力的管理方式,建立了更方便、更安全的管理體系。此外,數字化農業信息管理系統還具備資源分配、宣傳教育、病蟲害管理、生態監測等功能[8],實現全方位管理和監測。在農業信息安全方面,可積極引入山區縣整體的數字監控系統,構建數字安全網絡,實現對鄉村監控的全覆蓋。數字應急管理系統也必不可少,一旦出現安全問題便于早發現、早解決,致力于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在農產品生產安全方面,數字化交流平臺也應該被廣泛利用起來,通過平臺顯示的監測數據,農戶可以對相應農作物實施相應的保護措施。例如臨安太湖源的“莊稼醫院”,村鎮人們不僅可以在平臺上進行交易,還能互相交流農產品的長勢、農業生產技術及農產品生產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難與解決方法。總之,數字化農業信息管理涵蓋了多個方面,為農業信息安全提升了保障能力,也為浙江山區26 縣群眾交流創造了數字化便利平臺。
鄉村旅游是壯大鄉村產業、推動鄉村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鄉村旅游能充分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促進農村各產業的聯合發展,推進農村經濟建設[9]。鄉村本身的環境優勢、文化優勢都非常突出,但是目前許多鄉村的旅游模式過于單一枯燥,定時定點觀賞、農家樂等活動缺乏創新性與品牌形象,導致“同質化”嚴重,長此以往會使游客疲倦。因此,需要通過數字化科技手段創新鄉村旅游,打造特色品牌,推動浙江山區26 縣鄉村旅游業高質量聯動發展。數字化旅游能夠高效率、低成本地宣傳鄉村文化與經濟產業,發揮大數據信息采集與計算的功能,精準定位潛在旅游用戶,通過一些公眾號、新媒體平臺推送游客感興趣的旅游地點與路線,提高出游者的初期規劃效率,也為鄉村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宣傳平臺。作為平臺管理者,可實時搜集游客的偏好,根據搜集到的信息合理規劃旅游地的風格、路線,完善鄉村數字化旅游建設。再者,數字化3D 旅游地圖能夠更便捷、更直觀地為游客導航,只要打開GPS,系統就能實時獲取定位信息并顯示附近的觀光點,規劃出最省力的觀光路線,游客可以自行選擇是否開啟系統對該觀光點的可視化講解,這不僅避免了游客因迷路影響旅游心情,也大大提高了各個景點游客的打卡率,游客的宣傳就是最好的宣傳。數字化旅游不僅能夠吸引游客的目光,還能夠吸引商家與投資者的目光,帶動不同產業融合發展,進而增加就業崗位,拉動鄉村人均GDP 增長。特別是在疫情期間,數字化旅游平臺可提前提醒游客,告知出游防控要求、外出交通狀況等信息,避免影響游客的興致與浪費游客的時間。
浙江山區26 縣可以利用數字化平臺將永嘉江南宋村、縉云人間仙都等20 張文旅“金名片” 串珠成鏈,實現鄉村旅游產業聯動發展,打響山區全域旅游品牌。除此之外,數字化旅游平臺還需注重用戶反饋,對填寫旅游反饋的游客自動發放抵扣優惠券,線上下單,門店自取,這不僅能夠快速搜集用戶體驗的數據,完善旅游產業建設,還可以二次增加紀念品門店的客流量,吸引人流。總而言之,希望數字化旅游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被更多人知曉、認可和體驗,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實現數字鄉村建設的良好發展。
數字化農業可為浙江山區26 縣各方面高質量發展賦能,是鄉村振興戰略中高度重視的建設領域。盡管目前數字化農業已得到廣泛應用,但仍暴露出些許問題,如高效農業管理模式缺乏、產品銷售渠道安全保障不足、產業零散不夠融合、農業信息獲取有限、鄉村旅游同質化等等。本文論述了數字化農業發展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以及可在浙江山區26 縣發展中借鑒的有效措施,從數字化生產經營、智能管理模式創新、數字化農產品線上銷售、碳標簽量化指標、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數字化農業信息安全管理、數字化旅游建設七個方面,探討了數字化農業在高質量建設浙江山區26 縣中可發揮的重要作用及實際應用意義。在數字鄉村建設背景下,發展數字化農業更多的是要考慮如何將資源與環境結合起來實現生態效益,助力早日達成“雙碳”,保持農業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此外,發展數字化農業還需要以人為本,綜合考慮數字化農業給群眾、游客、消費者及商家帶來的體驗。數字化農業與鄉村振興在未來只會結合得更加緊密,在加快浙江山區26 縣高質量發展中也會迸發出更大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