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德芹
[遼寧省圖書館(遼寧省古籍保護中心),遼寧 沈陽 110167]
圖書館流動服務是在陣地服務基礎上對外延伸服務的一種有效補充,包括流動圖書館服務與流動站建站服務等服務形式。圖書館流動服務范圍主要是指面向機關、企業、校園、社區、鄉村、軍營、家庭開展的“七進”服務。對于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相對薄弱、文獻資源相對較少的地區來說,采取建立圖書流動站,以定期或不定期統籌配送圖書等方式,提供就近就便的文獻閱讀和社會教育服務,這是現代公共圖書館的重要職能。流動服務進社區維護了廣大社區居民的文化權益,對大力倡導全民閱讀、創建書香社區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現結合遼寧省圖書館流動服務實踐,就圖書館流動服務進社區體系化發展問題談幾點認識。
近年來,國家大力推進社區文化建設,改善社區居民環境。隨著社區建設的發展,居民對精神文化需求的向往也越來越強烈。自2014年以來,遼寧省圖書館以“百萬圖書萬里行文化惠民進社區”活動為載體,長期堅持深入社區開展流動服務,方便了廣大社區居民的文獻借閱需求,滿足了“足不出戶”的閱讀需求,促進了家文化的發展。特別是近三年來,隨著“遼圖約書”上門服務、“遼圖數字在線”拓展閱讀服務的推出,讓讀者真正足不出戶即可享受到省圖書館海量的文獻資源,讓居民感受到了“居家閱讀”的幸福感,有效促進了“家文化”的發展。
社區文化是整個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社區文化建設得好,首先可以滿足社區居民文化需求,保障社區居民文化權益;其次通過社區文化建設不斷加強,使得社區居民文化素質得以提高,有利于社區居民親和力的形成,促進社會核心價值觀發展。流動服務進社區,可以全面有效地提高流動服務的質量與社會服務效益:一方面通過送書、送展覽、送講座、數字閱讀推廣等上門服務,進一步豐富社區的文化內涵;另一方面為社區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文獻共享提供有效平臺,有效實現了文化惠民、文化養民。
“分眾”一詞最早出現在傳播學領域,它是指在某一時間段內,由于有共同屬性而需要相似信息的一部分受眾群體。圖書館是為不同群體服務的文化機構,圖書館的分眾閱讀就是要求圖書館為不同群體讀者找到合適的閱讀資源。遼寧省圖書館的流動“分眾”服務更加關注的是以老人、兒童為對象的弱勢群體,目的是通過方便這些群體的閱讀,培養其閱讀習慣,豐富其文化生活。如:遼圖流動服務進社區活動在正常服務范圍內首選老人、兒童作為特殊群體,在讀書日、中秋日、國慶佳節期間分別將“讀好書好讀書:讀書日名家薦書”“天涯共此時”“歷史上的今天”等展覽送進社區;在寒暑假期開展“繽紛假期書香同行——遼圖流動服務進社區”“童閱烏托邦‘少兒公益閱讀’推廣”等活動;將讀書會、繪本講座帶入社區道德講堂,常年為老人、兒童等提供專題服務;為行動不便的殘障居民長期開展“送書上門”服務;聯手律師事務所開展“法律服務進社區”活動,為社區居民現場答疑解惑。
幾年來,“分眾化服務”使社區居民對遼圖的認同感、依賴感逐步加強,已成為流動服務進社區的常態化服務機制,真正使公共文化服務朝著普遍化、均等化的目標邁進了一大步。
圖書館服務是一項公益文化事業。為確保流動服務常年有序發展,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以指引發展方向,保障服務效能。
3.1.1 以人為本原則
流動服務進社區只有堅守以人為本的服務原則,有針對性地開展服務,才能保證服務的有效性。首先,服務的對象要考慮社區弱勢群體,如老人、兒童、家庭貧困人員、常年患病人員,然后才是一般居民;其次,服務的內容要尊重居民的實際需求;最后,服務的形式要結合當地居民實際情況,盡可能地實現多樣化,以科學的公共文化服務理念指導實際工作,滿足社區居民文化需求,促進社區的和諧發展。
3.1.2 差異性原則
在流動服務中,要注意到社區之間的差異特性,根據不同社區的差異性特點策劃開展各具特色服務活動。如:大東區福陵社區是沈陽市唯一滿族居民社區,滿族紀念館就坐落于社區院內,并經常對外開放,供游人參觀。遼寧省圖書館流動服務在民族團結宣傳月期間聯手民盟省圖書館支部、臺盟沈陽市委共同走進社區,讓盟員為社區居民講解民盟、臺盟盟史,以激勵和動員各族人民、民主黨派立足本崗做貢獻,緊密團結一家親;沈河區風雨壇社區戲曲特色濃郁,社區中有專門的文娛活動團隊,每次服務進社區,工作人員就多為居民準備藝術類書刊用以豐富隊員視野,提高審美度;溪林社區為孝道示范社區,每年的寒暑假流動服務都會走進社區道德講堂,開展“爭做家風好少年”等活動。針對不同特色社區,流動服務進社區采取差異性服務原則,即根據各社區自身文化特色進一步推薦、補充特色文獻資源,與社區共同開展特色主題閱讀推廣活動,在實踐活動中提高社區與圖書館的黏合力。
3.1.3 開放性原則
流動服務開放性原則就是積極引導社區居民主體對圖書館利用的主動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即通過提供個性化、知識化服務模式來調動社區居民積極主動參與圖書館活動,打造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使社區居民通過主動參與達到自愿學習、豐富知識、提高個人素質的目的。讓社區成為居民心中的文化加油站,達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效果,讓圖書館服務更加具有意義。
3.1.4 聯動性原則
阮岡納贊在《圖書館學五定律》中說:書是為了用的;每一個讀者有其書;每本書有其讀者;節省讀者的時間;圖書館是一個生長著的有機體。可見,圖書館服務是環環相扣的。“為每本書找讀者”,將文化服務融入社區居民生活中是流動服務的內在要求。聯動性原則就是流動圖書館需要積極與社區之間保持經常性聯動,協調文化內部機制,同時增加一定的執行力,更好地為居民提供個性化、知識化服務,能滿足高層次的服務需求,能在居民信息需求的差異性和個性化之間努力找到平衡的支點,保障圖書館綜合服務效能。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必須要有明確的目標定位和內容定位,建立科學的服務體系,采取恰當的服務模式和服務手段,方能取得應有的服務效益。圖書館流動服務進社區同樣需要有明確的定位,需要建立科學的服務體系,采取合理的服務模式,才能確保取得服務效能。
3.2.1 服務定位:提高流動服務質量與效益
圖書館流動服務進社區,是圖書館為發揮資源潛能,延伸服務觸角和服務范圍,提高服務效能所采取必要舉措。這是圖書館由被動服務向主動服務轉變的生動實踐。為使圖書館服務更加貼近基層群眾的需要,圖書館需要主動服務深入實際,準確把握基層群眾的閱讀需求,以便有針對性地提供文化資源,加強流動服務進社區的服務效益。在這一工作過程中,圖書館首先要成為閱讀推廣的組織者和倡導者,而非單一的文獻推送者;社區居民應成為閱讀活動的融入者、直接受益者;其次圖書館方面要發揮指導閱讀、引導閱讀的作用,積極為居民提供個性化閱讀服務,如:館員可根據社區讀者需求定期列出推薦書目,可與所在社區合作,組織講座、展覽、座談會、交流會、讀書會等系列讀書活動,強化社區閱讀的效果;圖書館也可以將一般服務與重點服務、個性化服務、跟蹤服務等有機結合,加強與社區居民之間溝通、互動交流,有的放矢地提供服務,不斷健全完善社區流動服務體系,建立社區居民文化陣地,提高流動服務質量與效益。
3.2.2 總分館制:盤活圖書館與社區圖書館資源
2006年,哈爾濱市圖書館在斯大林社區建立的社區圖書館受到時任文化部部長周和平的肯定,并明確提出圖書館發展要走“總分館制”道路。社區圖書館是為社區居民提供文化學習的主要場所,是社區文化建設的基本保障,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與便民性。社區圖書館建設應納入公共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體系,應成為公共圖書館為社會服務的前沿陣地。
近年來,國家對社區文化建設高度重視,調撥一定數量的經費充實社區圖書館建設,為圖書室配送圖書,但是圖書種類及數量相對居民廣泛的閱讀需求來說遠遠滿足不了社區居民的需要。
公共圖書館在流動服務的實踐中,應加強調查研究,可適當考慮在符合條件的社區將流動服務轉化為固定的陣地服務,即深入社區建設分館,或將原有的社區圖書館納入分館建設范疇,加大投入,加強管理,盤活圖書館與社區圖書館資源,補齊基層短板,實現資源共享,縮短圖書館與社區居民間的距離。
3.2.3 優勢互補:集合公眾力量實現多元化服務
現代圖書館已不單單是提供文字閱讀的空間,城市第三空間已成為圖書館的代名詞。聯合社會力量,實施多方合作,匯集各方智慧,形成常態化、多元化、穩定性的服務機制是流動服務進社區上臺階、上水平,贏得社區群眾滿意的必要保障。目前,遼圖在流動服務進社區實踐中已經突破圖書借閱服務、閱讀輔導服務、宣傳推廣服務等基礎服務范圍,與遼寧省科技館、臺盟沈陽市委、遼寧省卓政律師事務所、渾南實踐教育中心等多家單位建立了聯合進社區服務的合作關系。針對社會時事熱點開展活動,通過完善的知識共享體系及時將展覽、講座等帶入社區,為社區居民提供不同的閱讀內容、學習方式,引領社區居民的閱讀風尚。遼圖流動服務通過流動圖書車快捷、方便、惠民的服務特色開展形式多樣的閱讀推廣活動,為社區匯集了多方資源,筑起社區文化建設的更大平臺,積極引導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共建書香社區。
3.2.4 特色社區特殊服務:文字閱讀轉變為立體閱讀
作為社會文化教育機構,圖書館不僅提供紙質文獻閱讀服務,從體驗特色文化服務入手,讓知識更加立體化、形象化呈現,已成為現代圖書館服務的發展趨勢。流動服務應與社區特色有機融合,以社區特色為依托,可開創特殊的服務模式,舉辦精品講座,策劃主題活動等。如:在“沈陽市最美閱讀空間”馬官橋街道,結合坐落于此的滿族紀念館,適時舉辦了“沈陽市古韻盛京城”講座。通過講座加強了社區與圖書館之間的聯系,豐富了社區閱讀文化活動的內涵。關注支持特色社區文化建設,實現館、社互聯互享,將是圖書館流動服務進社區一個重要的結合點,代表著未來發展趨勢,也是圖書館流動服務在社區服務上進一步主題化、多樣化、品牌化的重要生長點。
3.2.5 融媒體結合:通過互聯網建立服務平臺
隨著數字圖書館的快速發展,圖書館與讀者之間“信息不對稱”現象日趨嚴重。流動服務進社區應構建多媒體融合的服務平臺,發揮各平臺優勢和特長,提供“無時空限制”文獻信息服務。通過社區流動服務平臺,我們可以宣傳“遼圖約書”支付寶小程序信用借閱,將傳統圖書館的借閱方式與數字圖書館的借閱方式相結合,實現免押金借還圖書30秒下單完成;宣傳展示“遼圖數字在線閱讀”,讓讀者通過省圖官方微信在線視聽數字文獻資源;為探究居民學習方向,確保服務信息提供的準確性、實用性及針對性,建立“互聯網+社區圖書館”平臺,除為讀者提供圖書通借通還外,館員可與社區干部及時溝通,聯合開展閱讀推廣活動,如:擬定互動交流話題開展“讀書沙龍”“書畫鑒賞”等活動,同時也可將“遼圖講座(講壇)”“遼圖領讀者”等特色活動融入交流平臺,極大豐富圖書館社區流動服務的內容、主題,密切了圖書館與社區的聯系,實現了服務的互惠共贏。
老舊小區與高檔樓盤社區的并存,是社區圖書館選址的疑難問題之一。社區圖書館的建立是為區域居民服務的,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及教育性,所以要充分考慮“因地制宜”原則。應該選擇在人員比較密集、樓盤比較大的社區。書屋的選擇可以由街道社區居委會提供,設備資金由政府投入或從小區物業管理費中抽取部分資金購買,圖書文獻90%以上部分由圖書館統一配置,實行總分館與社區聯合管理負責模式,設立統一的網絡系統管理平臺,具體工作由社區文化干部負責,社區內部可補充適量圖書、報紙、雜志與圖書館文獻形成整體合力供居民隨時閱覽。
社區圖書館與大中型公共圖書館相比,規模畢竟有限,社區人員也相對較少;由于社區圖書館實行總分館制與社區聯合管理模式,通常其文獻借閱率難以得到保證。為實現文獻資源的高借閱率、高利用率,首先,公共圖書館必須給予社區圖書館在文獻資源方面的大力支持,同時出臺相關政策,建立長期發展規劃,保障社區圖書館的可持續發展;其次,公共圖書館與社區圖書館資源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定期檢查社區圖書館運行情況,完善數據檢索服務,及時解決疑難問題;再次,利用“圖書館微信公眾號”,“圖書館微博”等對圖書館文獻進行推薦宣傳,暢通借閱渠道,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充分有效地提高圖書流通率;最后,社區圖書館可劃分研習區域、老人區域、兒童區域等不同群體閱讀區域,通過提供分類服務來進一步提高圖書館資源的利用率。
遼寧省圖書館舉辦的“百萬圖書萬里行文化惠民進社區”活動,主要依靠遼寧省圖書館和沈河區圖書館與基層社區的溝通聯系,從活動方案的制定、溝通、舉辦雖然雙方都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但其收到的效益難以滿足預期。由于流動服務中主要以提供紙質文獻為主,閱讀推廣途徑有限,因此必須采取多媒體平臺進行宣傳和展示,強化宣傳途徑的廣泛性、實效性,擴大活動的輻射力和影響力,實現良好的社會效益。當然這種宣傳推廣并非單一的宣傳,多媒體、多平臺的宣傳推廣必然產生連鎖效應,立體化、全方位帶動圖書館工作的宣傳推廣,有效促進圖書館閱讀推廣工作的社會化發展。遼寧省圖書館在流動服務進社區的過程中,始終將圖書館宣傳當作“重頭戲”,“遼圖約書”“遼圖數字在線閱讀推廣”“遼圖領讀者”“文溯書房?真人圖書館”等特色品牌服務之所以很快就家喻戶曉,很快就融入了百姓文化生活,與多元化多媒體化切合實際的強力推廣是必不可分的。由此可見,圖書館流動服務正在從“外圍”服務向“核心”服務轉變,圖書館流動服務不可或缺,意義重大。
流動圖書館服務進社區活動涉及圖書館業務的方方面面,要取得服務成效,需要對各相關要素進行優化整合,需要根據圖書館、社區以及來自社會各方面要素進行統籌規劃,科學設計,在供給與需求之間、在內容與形式之間、在服務模式與接受模式之間建立順暢的傳播與溝通交流平臺,形成科學完善的服務體系。圖書館流動服務作為文化傳承的載體和紐帶,已成為人們獲取文獻信息知識、互動交流的渠道。流動服務進社區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受眾人群廣泛,帶給人們的不僅是便捷的閱讀,還直接影響著社區居民的身心修養、生活方式,凝結著圖書館人對“傳承文明,服務社會”的初心,彰顯著圖書館以及社會各界對基層群眾的人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