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興童
刀馬旦是京劇藝術中的璀璨瑰寶,也是京劇中表演難度較大的行當。刀馬旦為旦角的一種,特指威武穩重、英姿颯爽、武藝高強的不同年齡的女性角色,如穆桂英、樊梨花等。刀馬旦不僅是京劇表演行當,而且是一項綜合性的表演藝術,除最為基本的四功五法之外,刀馬旦還包含武功表演,相對于武旦重在武功、重在話白而言,刀馬旦的表演難度更高,既需要在唱腔上保持連貫流暢、靈動自然,在念白上“四兩撥千斤”,在身法上優美貼切,又需要利用各種道具精準地做出武打動作。可見刀馬旦表演既是一項技術,又是一項藝術,保證技巧性與藝術性的統一才能夠打造出獨具魅力的刀馬旦表演效果。
在京劇表演及欣賞領域流傳著一句諺語:“好演員神氣足,懶藝人身段多。”優秀的京劇演員重視角色內心精神世界的刻畫與詮釋,注重京劇表演技巧與藝術的高度統一,善于以身法、指法及唱腔等體現出京劇作品的神韻。而表演功力欠佳、水平較低的表演者則在身段上下功夫,空有京劇表演的形式而缺乏內在涵養。此句京劇諺語同樣適用于京劇刀馬旦表演[1]。
刀馬旦多扮演穿蟒扎靠、帶翎子的女將、女性英雄等人物,如佘賽花、竇仙童、樊梨花等。刀馬旦所詮釋的人物,體現出女性剛柔并濟的魅力,展現出女性不輸男子的氣勢與報國之情。在刀馬旦中過于重視身段等外部技巧,忽視人物的特殊性及其彰顯的女性精神,不僅會弱化刀馬旦行當存在的價值,而且會使得刀馬旦表演十分庸俗。因此,“神氣”是京劇刀馬旦表演最為明顯的藝術特征之一。以《女殺四門》中劉金定的表演為例,當劉金定披掛整齊、待命出陣時,表演者眉頭微蹙,眼神聚焦但略帶焦急之色,表現出一位女將擊潰南唐軍、親自掛帥營救丈夫高俊寶的急切之情;當劉金定縱馬馳騁、與敵軍搏斗之時,表演者雙目圓睜、眼神堅定,充滿必勝的信念以及毫不畏懼的熾熱,配合武打動作及亮相,通過眼神傳達出這位女將的堅毅、英勇。可見京劇刀馬旦的表演,以眼神展現“神氣”,通過面部表情、眼神等向受眾傳遞關于女將、女英雄內心感受、心理動向的信息,展現出超越外在技巧表現的精神動力及深刻內涵。
道具與服飾是京劇刀馬旦表演藝術的基本元素,也是刀馬旦表演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刀馬旦演員在表演中常常身披鎧甲、騎著烈馬、頭戴盔子或翎尾,常使用刀槍等道具。在實際的表演中,演員往往需要一邊揮動馬鞭,一邊耍槍,背上的靠旗、頭上所佩戴的各種裝飾等會隨著演員的動作上下翻飛,加之鎧甲顏色較為艷麗、頭部裝飾較為繁瑣、點綴的珠花等形態多樣,使得刀馬旦表演具有極強的觀賞效果,受眾可以感受到隱藏在刀馬旦英姿颯爽背后的女性特有的細致與溫和,從繁雜的裝飾、道具之中獲得具有視覺感染力的審美體驗[2]。
刀馬旦表演不如武旦激烈,無需“打出手”,不必做拋擲等特技動作,注重唱腔、做、念白及舞蹈。在刀馬旦表演中,演員手持各類長短兵刃模擬武打動作俗稱“把子功”。在演員表演“把子功”時,頭部裝飾及道具雖然能夠推動劇情的進行,塑造出更加鮮活飽滿的人物形象,但厚重的裝扮也加大了刀馬旦的表演難度,演員需要在表演中較為準確地做出武打程式動作,把握好各種程式動作的表現技巧,還需要注重道具與裝飾之間不能相互碰撞,頭部裝飾在表演中不能松動等。因受到服飾道具的限制,刀馬旦表演需注意分寸得當,而把握分寸絕非朝夕之功,需要演員借助把子功的技術表演刻畫人物形象,體現出人物的內心世界與思想情感,在體現出京劇刀馬旦造型藝術的同時與身段、身法相配合,達到傳神的表演藝術效果。
“亮相”是京劇中的一種表演動作,角色在上場時、下場前,或者在舞蹈動作完成后以一種雕塑的形式進行短暫的停頓,這便是“亮相”。在刀馬旦表演中,除上述亮相之外,在武打完畢后敵我雙方也需要亮相,此時斗敗一方的亮相被稱為“敗式”。刀馬旦中“亮相”的作用在于體現主要角色此時的精神狀態、造型之美。在刀馬旦表演中,亮相尤為重要,尤其是在上場口的“亮一個相”,若演員一站一相英姿颯爽、光彩奪目,引發全場受眾的關注并使其精神為之振奮,便可以為后續表演做足、做好鋪墊。相反,若演員隨意在舞臺上停頓一下,亮相黯淡無光,會讓全場受眾質疑演員的專業性,從而影響到受眾的欣賞體驗。
刀馬旦表演中的“亮相”,打造了雙重的審美瞬間,在外在表現上體現出演員優雅靈動的身段,堅定且沉穩的狀態,美觀的造型;在內在上表現出角色此時的身份、心理動向以及精神面貌。“亮相”的藝術性是由中華民族“寫意”的藝術哲學所決定的,其作用絕非預示著表演的開始,更重要的是帶來精神層面的感召。舞臺上演員所呈現的“亮相”藝術,源于其對人物角色的精準把握,對情節與角色間交互關系的深刻理解,將自身帶入到角色中所產生的表演想象。演員以“亮相”表演這一最能夠體現人物精神面貌與性格特點的動作,將人們吸引到由舞臺背景、演員等構成的審美空間之內,從中獲得心靈的交互與情感的浸潤,將會顯著增強刀馬旦表演的藝術感染力、影響力與吸引力。
京劇刀馬旦身段表演中,起霸、走邊是難度較高的技巧動作。其中起霸是指刀馬旦演員在即將上陣前所做的整盔、束甲等一整套舞蹈動作。起霸兼具寫實與表意的功能,通過提甲、整冠等寫實動作,配合云手、托掌等技巧性與表意性舞蹈動作以呈現出征前準備這一情境,在起霸的一系列動作中體現出角色出征前的面部表情、內心感受等。在刀馬旦表演中若有身披鎧甲的徒步行走,一般選擇舞臺四點與八點線路為單一起霸戲,在較為單一的路線上重復三次行走的進退,看似簡單枯燥,實則體現出起霸威武穩重的美學風格,并且與起霸的情境、人物形象的特征等高度統一,反映出起霸戲的內容及人物內心[3]。
走邊是指刀馬旦表演中輕裝夜行或潛行疾走的表演程式,分為單人、雙人、多人等形式,要求演員動作靈活連貫、節奏鮮明且與唱腔相配合。在刀馬旦表演中,走邊的運用可以體現出角色的靈敏與聰慧,凸顯人物角色的武藝高強,大膽細致。但走邊難度較大,對于演員的基本功有著較高的要求,需經過長期苦練才能達到走邊戲的表演意境,展現出刀馬旦表演中走邊的獨特藝術魅力。
刀馬旦是京劇表演行當之一,屬于武旦的范疇,但與武旦在武打場面及程式動作上具有較大的差異性。刀馬旦的表演既是一項技術,也是一門綜合性藝術,表演中演員的眼神與面部表情可以展現出超越外在技巧表現的精神動力及深刻內涵,體現出所詮釋角色的神氣。同時,刀馬旦的造型與扮相美觀,其道具與服飾較為繁瑣,體現出造型藝術特點。此外,刀馬旦中“亮相”的表演動作尤為重要,能夠體現人物的精神面貌與性格特點,并顯著增強刀馬旦表演的藝術感染力、影響力與吸引力。最后,刀馬旦“身段”表演中起霸與走邊難度較大,但可以展現刀馬旦表演獨特的藝術魅力。
注釋:
[1] 林永娜:《從身段范疇談京劇刀馬旦的表演》,《戲劇之家》,2020年第2期
[2] 孫偉靜:《淺談京劇武旦與刀馬旦的表演藝術特色及如何規避發展誤區》,《考試周刊》,2017年第50期
[3]雷彩麗:《探討戲曲刀馬旦演員的表演特點和技巧運用》,《戲劇之家》,202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