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恰怡
前段時間,網上最火的段子無疑是“當余歡水遭遇張文宏……”。
影視劇里的余歡水勸兒子別喝牛奶:“牛奶就不適合咱們亞洲人,亞洲人牛奶喝多了會拉肚子,粥很好。”
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說:“你家里的孩子不管長得胖,長得瘦,喜歡不喜歡吃東西,這段時間(新冠疫情流行期間)他的飲食結構,你要超級重視。絕不要給他吃垃圾食品,一定要吃高營養,高蛋白的東西,每天早上準備充足的牛奶,充足的雞蛋,吃了再去上學,早上不許吃粥。”
張文宏醫生給出的觀點有道理。但是北京中醫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汪正芳曾在接受人民網采訪時說,“喝牛奶養胃的方式并不適合所有人,比如某些胃病患者。牛奶富含蛋白質和脂肪,而蛋白質和脂肪只有被分解成小分子后才能被人體吸收,所以喝牛奶會促進胃酸分泌,進而加重某些胃部疾病的癥狀。此外,有些人對乳糖不耐受,表現為喝完牛奶后會出現拉肚子等癥狀,這些乳糖不耐受者也不適宜飲用牛奶。”
那么,這難道是一場“中西醫論戰”?應該說,兩位專家的觀點都有道理,只是應該因人而異。我作為一個中醫,這里也有一些屬于自己的看法和大家分享,我認為中醫并非不推薦食用牛奶。比如在我們的古籍《本草經疏》就提到:“牛乳乃牛之血液所化,其味甘,其氣微寒無毒。甘寒能養血脈,滋潤五臟,故主補虛羸,止渴。”然而,牛奶發揮滋補作用是有一些前提的。《本草經疏》提到:“脾濕作泄者不得服。”《本草匯言》也說:“膈中有冷痰積飲者,忌之。”
什么是“脾濕作泄”?中醫的定義為脾失健運,飲食不化,水濕郁內,痰濁內生,大便黏膩溏濕,甚至有腹瀉的情況。現代醫學表明,當病患有臟腑的器質性病變、常年喝酒、腸胃功能衰退的情況時,其臟腑分泌的消化酶就會相應減少。消化酶嚴重不足,會造成大量無法及時消化分解的蛋白質、脂肪堆積在腸道,在腸道有害微生物的作用下引發脹氣、腹瀉的情況,這種類型人的大便往往是腥臭、滑膩的。而牛奶所含有的蛋白質以酪蛋白為主,是一種大型、堅硬、致密、極難消化分解的蛋白質。酪蛋白的消化和吸收依賴于胃蛋白酶的參與,假如脾胃受寒、積食或者有器質性病變,都會造成胃蛋白酶分泌減少,使牛奶中的蛋白質分解不完全。同時,亞洲人乳糖酶普遍嚴重不足,也會加重腹瀉的情況。
每個人的體質具有偏性,尤其是陽虛、氣虛、痰虛體質的人,最容易出現臟腑機能下降(新陳代謝效率下降),而消化酶分泌的減少只是其表現特征之一。這些類型的人往往表現為疲勞乏力,機體在“動”,而臟腑的“運化”功能減退,自然就無法分泌足夠的消化酶去消化食物,食物中的營養物質也就無法得到充分的消化和吸收。然而,即便是身體完全康健的人,其臟腑分泌的消化酶每天也是有定數的。雖然人體會根據食量和欲望有一定的調節,但在暴飲暴食的情況下,也會出現“積食”“傷食”。此外,如果臟腑的“運化功能”減弱,那么不必要的代謝產物就會在身體滯留,或者在血管、淋巴、皮脂間層、臟腑器官堆積,成為“痰飲”“痰濁”的一部分。
所以筆者認為,當機體營養攝取不足、不存在乳糖不耐受的體質特征,同時蛋白質來源有限的情況下,可以考慮飲用牛奶來滋補。相反,在蛋白質來源充分甚至過多的時候,選擇哪一種蛋白質攝取,只需考慮個人的偏好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