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竹市人民醫院 蔡菊紅
偏癱主要由大腦病變引起,常見于腦血栓、腦出血、腦外傷、腦腫瘤等中樞系統疾病,患者由于中樞神經系統受到損傷,出現肢體、語言等障礙。加之缺乏康復知識,沒有及時進行康復或沒有進行正確的康復治療,最終落下患側上肢“挎筐”、下肢“畫圈”的毛病,不僅影響日常的生活能力,也將極大地打擊患者的自信心。
其實,偏癱患者的功能康復程度與早期臨床治療和康復治療的時間有直接關系。首先,臨床治療有一個“時間窗”的概念,即從發病時起,力爭在3~6小時內給予藥物治療,盡可能保護腦神經細胞,減輕損傷程度。其次,康復治療也有個“時間窗”,發病6個月內是康復訓練的“黃金時間窗”,偏癱患者的康復治療開展得越早,功能恢復得會越好。國外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腦卒中患者在急性期開展康復鍛煉,有超過95%的患者在疾病發生后的6個月功能得以有效改善,超過80%的患者在疾病發生6周內生活能力得到改善。
但具體到每個患者,須根據其病情輕重做出決定。患者入院后病情的嚴重程度、卒中的臨床類型、心血管狀況、是否伴有意識障礙或昏迷等的綜合判定對決定康復治療開始時間尤為重要。康復訓練方法包括多種,主要以運動療法為主。運動療法是通過主動運動、被動運動來改善運動障礙的治療方法的總稱。主要內容包括關節活動度訓練、增強肌力訓練、姿勢矯正訓練和神經生理學療法等。
患者昏迷或不能主動活動時,應由家屬或醫護人員幫助做患肢關節的被動運動。活動順序由大關節到小關節,循序漸進,緩慢進行,幅度從小到大,以牽伸攣縮的肌肉、肌腱和關節周圍組織。要多做與攣縮傾向相反的活動,主要包括肩關節的屈伸、內外展、內外旋、前臂旋后、直臂上舉前伸,肘關節的屈伸,腕指關節的活動伸展及背屈,髖關節及膝關節的內收外展,小腿的屈伸,踝關節活動及踝背伸。每日2次,每次20分鐘。
家屬或醫護人員也可幫助按摩患側肢體,以促進血液、淋巴回流,防止或減輕水腫。按摩一般從遠端向近端輕柔緩慢進行,對癱瘓肌群要予以擦摩和揉捏,對肌張力高的肌群進行按撫性質的推摩,遵循先輕后重、由淺入深、由慢而快的原則。先沿手指、手背、前臂及肩部作向心性按摩,對肌張力高的肌群如上肢屈肌,可采用安撫性的按摩使其放松;而對肌張力低者如上肢伸肌,則給予按摩和揉捏。每天2次,每次15~20分鐘。
患者可坐于床邊或椅子上,足踏在支持臺或地板上,使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均屈曲90度;雙足分開與肩同寬,雙手置于膝上,防止足內翻。待患者無支撐下坐穩后,協助患者做肩關節的內收與外展,肘關節的屈伸;協助患者雙手十指交叉,前、后、左、右、上、下伸展并伴重心移動。坐位訓練的同時還可進行床上活動訓練——翻身、移動、軀干活動及坐起訓練。這些訓練可加強患者的坐位耐力與靜態平衡能力。
患者能坐位平衡時,就可以開始做站位訓練。指導患者患側負重下起立、坐下,注意屈膝、屈髖及站位的患肢負重。下肢癱瘓患者達到動態站位平衡、下肢負重能力的提高時,可進行邁步訓練。先由攙扶或借助拐杖,到自行徒手步行,從短距離和慢速開始,逐漸延長距離并提高步速。邁步訓練每天2~3次,每次15~30分鐘,病情許可時可逐漸增加至30~45分鐘。
要注意,康復訓練必須遵醫囑,有步驟、循序漸進地展開,防止長時間超常規、超負荷的運動訓練引起全身性疲勞,局部肌肉、關節損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