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坪區人民醫院 蒲朝梁
作為上臂主要骨骼之一,肱骨在人體生理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維持肌肉形狀、使人能夠完成基本的行為動作等。但從結構上來看,肱骨的結構較為單一,所以其出現骨折的可能性也相對較大。根據調查數據顯示,在每年發生的骨折病例中,肱骨干骨折占到3%左右。雖然說傳統的骨折治療方法可以有效地恢復骨骼功能,但仍有數據顯示,41%的肱骨干骨折患者會出現久治不愈的情況。那么,肱骨干骨折究竟該如何治療呢?
肱骨位于上臂,又叫上臂骨,是上肢最粗壯的骨骼,上端與肩胛骨形成肩關節,下端與橈骨和尺骨形成肘關節。肱骨骨折常發生于肱骨大結節/肱骨外科頸、肱骨干等部位,臨床又以肱骨干骨折居多。肱骨干骨折可表現為:螺旋形骨折,多因摔倒時手部著地引起;橫行骨折或輕微斜行骨折,多因手臂外展摔倒時,肘部著地引起;粉碎性骨折,多由強大的直接暴力引發。
通常情況下,肱骨干骨折預示著合并其他損傷,因此在進行治療干預前,應該進行徹底的神經、血管檢查,同時進行包括肩關節、肘關節在內的正側位X線檢查以排除合并損傷,然后根據檢查結果制定治療方案。
肱骨干附近有較多的肌肉包圍,所以如果骨折并不是很嚴重,可以嘗試通過非手術的治療方式來恢復骨骼功能。比如,對于移位較小且畸形程度不是很大的骨折,可以嘗試用固定夾板的方式促進骨折部位的恢復。但需要注意的是,正確的捆綁夾板對于維持骨折的穩定非常重要。在內側放置U型夾板時,其高度應盡可能與腋窩平齊,在外側則應超過三角肌到達肱骨外科頸。如果內側夾板的位置不良,則容易出現骨折遠端的內翻成角。通過合理的放置夾板和外翻襯墊可以減少繼發畸形。聯合夾板的患者耐受性較差,可以考慮使用懸吊或后側夾板的方法治療肱骨干近端和遠端骨折。
通過夾板固定無法取得良好復位效果、開放性骨折、合并關節內骨折、伴有神經血管損傷、漂浮肘、骨折不愈合、多段或粉碎骨折等多發損傷、骨折端有軟組織卡壓或肌肉牽拉致閉合復位失敗者等情況者,需要進行手術治療。
肱骨干骨折的手術治療方式多種多樣,早期比較常用的手術方式是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近幾年,鑒于傳統的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治療肱骨干骨折,有醫源性橈神經損傷麻痹、術后骨不連等風險,加上微創理念的深入,以及患者對切口美觀的要求增高,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學者主張采用微創經皮鋼板固定技術(MIPPO)治療嚴重、粉碎肱骨干骨折。MIPPO技術的特點是可間接復位,在肌肉下插入接骨板,接骨板橫跨骨折端予以橋接,同時螺釘固定骨折遠近兩端,達到有效固定,減少對骨折部位的血供干擾。與傳統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相比,MIPPO技術在促進骨折愈合、降低骨折不愈合發生率方面有著顯著的優越性。
目前,MIPPO 技術治療肱骨干骨折常用的手術入路有前側入路和外側入路。采用前側入路時,鋼板大部分被肱肌覆蓋而沒有直接與橈神經接觸,故而醫源性橈神經損傷的發生率明顯降低。采用外側入路時,由于在外側橈神經與鋼板之間無肌肉間隔,當鋼板過長時,橈神經與鋼板距離<1 mm,有損傷橈神經的可能。因此,外側入路時鋼板必須預先塑形以適應肱骨遠端外側的解剖形狀。
當然,不管采取哪種治療方式,不管是手術還是保守治療,患者都需要進行康復訓練,如果長期靜止不動,血液循環變差,容易引發上肢功能障礙。若患者已經出現上肢功能障礙,可以嘗試按摩治療,并進行相應的肌肉活動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