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芳琳,谷曉玲,胡 玲,肖抒情,劉金利
CHEN Fanglin,GU Xiaoling,HU Ling,XIAO Shuqing,LIU Jinli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301617 China )
靈性屬于一種主觀內在的感受,不同經歷、背景的人對靈性的理解不大相同。1998年世界衛生組織將“靈性健康”列為人類健康的組成部分,并提及病人的身體、心理、社會及靈性4個層面均需要得到照顧[1]。北美護理診斷協會將靈性照顧(spiritual care)定義為緩解病人靈性困擾的照顧,即靈性護理的對象是所有具有靈性困擾和具有靈性健康問題的人[2]。目前普遍將“靈性護理”定義為護士通過評估病人身體與心理情況并結合其靈性需求,為病人提供具有針對性的陪伴、傾聽等護理措施,幫助病人尋找生命意義、自我價值和信仰支撐,同時緩解治療過程中的不安全感,幫助病人內心恢復寧靜,提高生存質量[3-7]。研究表明靈性照顧可以有效緩解化療期間的疲乏情況,改善睡眠質量,降低抑郁風險與負性情緒,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8- 9]。為了解國內靈性護理的研究現狀,本研究通過檢索國內期刊公開發表的有關靈性護理的文獻,采用文獻計量學和聚類分析法對我國靈性護理領域的相關文獻進行分析。旨在了解該領域的發展規律及趨勢,為進一步優化國內靈性護理提供借鑒,促進靈性護理科學發展,為今后更深入地探索與實踐提供參考。
1.1 文獻來源與檢索策略 以“靈性照顧OR靈性護理OR靈性照護OR靈性關懷”為主題詞、題名或關鍵詞進行檢索,分別在中國知網(CNKI)、重慶維普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VIP)和萬方數據庫進行檢索,檢索數據庫建庫至2020年底國內所有公開發表的與靈性護理相關的文獻。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文獻內容與靈性護理相關的研究性文獻,包括臨床應用類型、綜述、個案報道類、研究型文獻。排除標準:僅有題目或摘要、學位論文、會議文獻與報道、內容明顯不符的文獻、重復文獻及有爭議的文獻。
1.3 文獻篩選與資料提取 首先閱讀文獻題目與摘要,剔除研究內容明顯無關的文獻;由2名研究員對文獻做深入篩選工作,最終確定納入本研究的文獻并進行數據提取。若在篩選過程中出現意見分歧,則由第三方或小組成員討論決定。根據本研究的設計,利用Microsoft Excel 2019軟件對最終納入文獻的基本情況進行數據提取,內容包括發表年份、題目、作者等信息。
1.4 數據分析 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9軟件建立數據庫對納入研究的文獻的具體信息進行統計,做描述性統計分析,再利用SPSS 23.0軟件對高頻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以挖掘該領域研究熱點。
2.1 檢索結果 通過檢索數據庫共獲取1 334篇文獻,其中萬方數據庫965篇,中國知網數據庫239篇,維普數據庫130篇。通過NoteExpress 3.2剔除重復文獻,再閱讀文題和摘要部分,剔除706篇不符合納入標準的文獻。經過精讀原文,最終本研究共納入169篇文獻。見圖1。

圖1 文獻篩選流程
2.2 年份分布與地區分布 靈性護理相關文獻年平均15.36篇。文獻年發表量總體呈上升趨勢,2015年—2020年共發表了158篇,占文獻總量的93.49%。見圖2。對第一作者所在地進行統計,結果顯示作者分布于29個地區,其中包括21個省、4個直轄市、3個自治區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其中湖南省(n=20,11.83%)發文最多。對作者單位機構進行統計,65.68%的作者來自臨床單位;其中發文量最高的機構是天津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n=7)。

圖2 我國靈性護理相關文獻發表年份情況
2.3 基金分布 納入研究的169篇文獻中,共有55篇文獻獲得不同基金的支持,基金覆蓋率為32.54%。在70個基金項目中包括1個國際級項目,8個國家級項目,29個省或直轄市級項目,9個市級項目,7個院校級項目和16個其他類型的基金支持。2010年—2014年靈性護理相關文獻的基金支持率為32.54%;2015年—2020年文獻數量呈增長趨勢,但基金支持率僅為31.65%。在獲得基金資助的研究中,以社區醫院和寧養院作為研究地點的文獻僅占10.91%。
2.4 期刊分布與研究類型 169篇文獻分布于國內69種期刊上,平均載文2.45篇,《護理學雜志》有13篇(占7.69%),是刊載相關文獻最多的雜志。靈性護理核心期刊群為《護理學雜志》《中國護理管理》《醫學與哲學》《護理學報》《中華現代護理雜志》和《護理研究》。其中核心作者發表論文33篇(15.92%)。共涉及作者人數519人,文獻合作度3.07,文獻合著率為79.88%。按照研究方法分類將169篇文獻分為4類,量性研究88篇(52.07%),其中包括試驗研究33篇,類試驗性研究文獻5篇,非試驗性研究50篇;質性研究12篇(7.10%);綜述類文獻58篇(34.32%);其余類型文獻11篇(6.51%)。在試驗研究中僅有54.55%研究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僅1篇文獻涉及分配隱藏和盲法。
2.5 文獻高頻關鍵詞統計情況 對關鍵詞進行整理,對相近的關鍵詞做合并處理(如晚期癌癥病人、晚期腫瘤患者、晚期腫瘤、晚期癌癥、癌癥晚期、終末期腫瘤合并為晚期癌癥病人)。最終納入關鍵詞293個。依據Donohue高頻詞公式:(T為高頻詞閾值,I為詞頻為1的關鍵詞數量),得出本研究關鍵詞的高、低頻詞分界值為20。頻次≥20次的高頻關鍵詞有8個,包括靈性照護(95次)、靈性(37次)、靈性需求(34次)、腫瘤患者(31次)、綜述文獻(26次)、晚期癌癥患者(25次)、影響因素(20次)、生活質量(20次),高頻詞的總頻次占所有關鍵詞頻次的39.61%。將高頻詞導入SPSS 23.0軟件進行聚類分析,根據聚類譜系圖可得出3條有效聚類群:①腫瘤患者-靈性需求-靈性;②靈性照護-綜述文獻;③晚期癌癥患者-生存質量。見圖3。

圖3 聚類分析譜系圖
3.1 文獻地區分布存在差異性 文獻作者來自全國29個地區,其中湖南省、河南省、北京市、浙江省、遼寧省、上海市和天津市發表的相關論文數量均≥10篇,以上7個地區共計發文96篇(56.80%),可能與這些地區都處于我國東部經濟較為發達地區有關。中西部地區發文量總體少于沿海地區,可能與各地政策不同有關[10]。各地區可主動加強交流,通過研討會與分享會等形式對靈性護理領域的最新研究內容進行交流與分享,進一步將靈性護理向全國推廣。
3.2 基金來源呈多元化,但基金支持率并無明顯提升 169篇文獻中僅8篇獲得國家級基金項目支持,可能與國家級基金數量有限、申請難度較大以及申請的課題創新性不足等有關[11]。因此,在申報國家級基金時要考慮課題的創新性、導向性與實用性。對比2015年前后的基金支持率,可以明顯看出基金支持率并無明顯提升,說明靈性護理在臨床及科研工作中并未得到足夠的重視,這可能與我國護理人員對靈性及靈性照護的理解不足有關,或與相關文獻總量較少和基金申報意識較弱有關。在獲得基金資助的研究中,以社區醫院和寧養院作為研究地點的文獻僅占10.91%,這可能與社區醫院和寧養院的主要服務對象集中在老年群體,而靈性護理在老年群體中研究不充分有關,所以在接下去的研究中可加強靈性護理在老年護理方面的研究。高校機構所獲得的基金資助顯著高于其他機構,這可能與高校單位中研究人員的學歷平均水平相對較高、科研能力相對較強、基金的申請意識較高有關[12]。無論是臨床單位還是高校機構,基金不僅能夠幫助科研工作順利進行,提高文獻發表率,還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該研究領域的發展趨勢,有助于吸引更多研究人員從事相關研究[13]。同時護理科研人員也應提高自身科研能力以及基金的申請意識,以保證靈性護理相關研究的順利開展[14]。
3.3 文獻研究類型多樣,但缺乏嚴謹性 本研究所納入的33篇試驗性研究質量普遍較低,試驗方法及描述都缺乏科學性與嚴謹性。隨機對照研究采用隨機化的分配方法進行試驗,其結果可比性強、可信度高、推廣應用價值大。在試驗中采用盲法,可消除研究對象為迎合意向而有意作答,也可消除研究者的期望效應及資料分析者對結果操縱的可能性,進而提高研究可信度[15]。試驗方法的描述如存在不清楚、不充分等情況,則會影響研究結果的客觀性與可信度;因此在之后的研究中,需采取更加嚴謹的試驗方法進行研究,為護理臨床工作提供可靠的循證依據。
3.4 核心期刊群已初步形成,但是未形成核心作者群 根據布拉德福定律[16],靈性護理核心期刊群為《護理學雜志》《中國護理管理》《醫學與哲學》《護理學報》《中華現代護理雜志》和《護理研究》。核心期刊群可為學者投稿指明方向,為臨床實踐提供可靠的證據,更為初學者提供了優質的文獻來源[17]。169篇文獻共涉及作者519人,文獻合作度為3.07,文獻合著率為79.88%,合作度和文獻合著率均低于我國護理核心期刊的作者合作度(4.54)和合著率(98.50%),表明我國靈性護理領域研究者之間的協作性有待提高[11]。目前在靈性護理研究領域中,89.86%的研究者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僅發文1篇,該數據顯著高于洛特卡定律[18],說明目前階段的靈性護理研究缺乏連續性與深入性。根據普賴斯定律[19]進行計算,可知發文量≥2篇者為靈性護理領域的核心作者,核心作者發表論文共33篇(19.52%),未達到該定律所要求的核心作者發表文獻數應占總文獻50%的目標,說明目前靈性護理研究領域作者群較為分散,缺少相關研究的活躍學者,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建議研究者通力合作,努力構建核心作者群[20]。
3.5 研究熱點分析 聚類分析結果表明我國靈性護理領域的研究熱點集中在腫瘤病人對于靈性護理的需求;靈性護理在我國的應用現狀或研究進展;靈性護理干預對晚期癌癥病人的生存質量的影響。研究表明癌癥病人由于疾病的不確定性,對自尊、宗教等方面都具有較高的需求,而靈性護理能幫助病人正確面對恐懼,積極尋求生命的意義[21]。李夢奇等[22]的研究結果表明多數癌癥病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靈性護理需求,特別是具有宗教信仰的癌癥病人。相較于現有的護理模式,靈性護理更加注重幫助病人尋找精神寄托,重視病人的心靈感受;在治療過程中能提高病人信心,從而提高其治療依從性。
通過分析文獻發表年份與研究類型的關系,結果表明在2017年前靈性護理文獻以綜述類型為主,主要圍繞靈性護理在晚期癌癥病人中研究進展為主。而2017年后量性研究約占文獻總數的3/5,表明靈性護理研究更加深入,在臨床上也得到更加廣泛的運用。目前,靈性與靈性照護測評量表(SSCRS)、病人對護士提供靈性照護的需求量表(NSTS)與靈性照顧能力量表(SCCS)均被漢化且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研究人群也不再局限于癌癥病人,在百草枯中毒、慢性心力衰竭、糖尿病足、失能老年人、器官移植、腦卒中等人群中均有應用。目前,靈性護理的臨床運用仍缺少統一的標準與規范,因此建立一套規范的、完整的、操作性強的靈性護理干預策略標準是今后靈性護理領域需要進一步加強的地方。
本研究采用文獻計量學和聚類分析法對靈性護理文獻進行分析,挖掘靈性護理研究熱點,為后續研究人員和臨床工作者提供參考依據。通過本次研究可知,靈性護理研究目前仍然存在發文量較少、研究范圍相對局限、文獻質量不高等不足。在今后的發展中研究人員應可開展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模式,進一步挖掘靈性護理的優勢,完善其研究方法,提高研究的科學性與可信度;在現有研究基礎上進一步探討適合我國國情的靈性照護方法并推動其創新發展,從而為病人構建更加具體可行的靈性護理方案,進一步提高護理服務質量;同時提高大眾對靈性照護的認知與接納度,不斷完善我國靈性照護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