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岳生嬌
親近大自然是幼兒的天性,不僅可以提高幼兒的身體抵抗力、免疫力,還可以讓幼兒的想象力、審美能力以及觀察能力得到發展。親近大自然可以使幼兒掌握在幼兒園學不到的知識和能力,因此,教師要意識到釋放幼兒親近自然天性的重要性,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重視自然教育,以培養幼兒的綜合素養。
鼓勵幼兒回歸自然生活是發展幼兒自主意識和自由個性,使幼兒獲得快樂童年的有效方法。重建自然課程需要教師將各種有自然教育意義和充滿自然氣息的游戲活動融入教育課程中,讓幼兒親身感受大自然帶來的美好與快樂。幼兒在活動中能夠獲得豐富的感受,這有助于豐富幼兒的精神生活,陶冶幼兒的情操,為其今后的人生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大自然是一本具有教育意義的百科全書,蘊藏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可以讓幼兒直觀地感受大自然的奇妙。神秘的大自然對幼兒有著強烈的吸引力,能夠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增長幼兒的知識經驗,拓展幼兒的眼界。基于此,教師應滿足幼兒因好奇而主動學習的需求,釋放幼兒對親近自然的天性。
實踐是幫助幼兒加深記憶的最好方法之一。幼兒園可以布置一個綠植小天地供幼兒學習,鼓勵幼兒培養一株綠植,從一顆種子的培育到慢慢地發芽、生長。幼兒通過日常的澆水、除草、施肥等工作,能夠在親自參與的過程中開闊眼界、增長知識。幼兒園布置綠植小天地,可以為幼兒接觸自然提供便捷的空間和場地,鼓勵幼兒長期觀察植物的生長并親自培育植物。這樣的教育不僅能夠激發幼兒對自然的興趣,還可以讓他們通過親身經歷獲取更多的知識、學習更多的技能。
為了讓幼兒更好地融入大自然,提高綠植小天地的存在價值,教師應定期對幼兒進行專門的園本教育。例如,在“春天來了”活動中,家長與幼兒帶著挑選的種子一同到園,在家長的幫助下,幼兒親自動手開始進行松土、播種、澆水等工序。播種結束后,幼兒在盆栽上掛上自己的名字,放在綠植小天地。每天教師就帶著幼兒來到綠植小天地觀察盆栽的生長情況,根據每一盆綠植的生長特征為幼兒講解它們的生長過程。比如吊蘭發芽之后要將它懸掛起來,桂花需要很大的生存空間,因為它會長得很高很大等等。這樣的教學方法可以讓幼兒參與綠植生長的全過程,使其在體驗勞動的同時產生對自然的向往和熱愛。
為了讓幼兒更充分地了解大自然,幼兒園應開展采集活動,在培養幼兒動手實操能力的同時,讓幼兒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大自然,激發幼兒的好奇心,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定期開展采集活動,可以讓幼兒在不同的季節感受大自然的變化。教師可鼓勵幼兒對在自然界采集到的樹葉、果實等物品進行分類和比較,鼓勵幼兒進行創作,拼湊出一幅關于季節的圖畫,這樣可以讓幼兒將課堂知識與大自然中學到的知識進行結合,從而對大自然有更加深刻的認識。除了采集植物,教師也可以帶領幼兒到野外,鼓勵幼兒去看、去摸、去聞,充分地調動幼兒的感官,這樣的教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開展野外采集活動,可以讓幼兒體會到大自然的無窮樂趣,同時也可以讓幼兒開闊眼界,為幼兒的教學課程增加更多的生機與活力。
自然界是一座豐富的教育知識寶庫,各種各樣的樹葉、花朵都可以激發幼兒的興趣。為了加強幼兒的知識記憶,教師可以組織家園共育活動,邀請幼兒家長參加“我來拼拼拼”活動,以家庭為單位,用幼兒從野外采集的樹葉、花朵以及果實進行創作。幼兒是獨立的個體,具有獨特的審美思想,通過發揮想象力和家長的協助,他們可以創作出很多新奇且具有個人特色的作品。幼兒利用自己采集的東西,在家長的協助下進行創作,能夠產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并且有滿滿的成就感。在完成創作后,幼兒可以跟爸爸媽媽一起講述自己的創作靈感,并介紹自己收集的自然材料。這樣的活動不僅可以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審美能力以及想象能力,還可以增進幼兒與家長之間的親子關系。除此之外,這種家園共育活動也可以讓教師、家長以及幼兒三者的關系更加緊密,更加和諧,有助于幼兒教育質量的提升。

郊游和露營是深受幼兒喜愛的戶外活動。教師可以帶領幼兒深入大自然,借助自然周邊的環境對幼兒產生持久的影響。
幼兒園應該定期開展自然活動,在一片寬闊的草地上,激發幼兒的爬行欲望,幼兒在松軟的草地上爬行,獲得真實的快樂。教師可以借助幼兒對周邊環境的好奇心開展一系列野外小游戲,比如“大自然里有什么”游戲。教師讓幼兒坐成一個大圓圈,然后開始從左到右依次拍手,游戲的口令就是“大自然里有什么?”每一名幼兒都要思考大自然里面有什么東西,然后根據口令說出來。這個游戲可以讓幼兒快速地回想大自然里面遇到的植物或者動物,并對看到的或者聽到的事物進行快速記憶,這樣可以讓幼兒對大自然有更加充分的了解,并且更快速地融入陌生的自然環境中。在郊游的過程中,教師還要對幼兒進行環境教育。教師要告訴幼兒,大自然是美麗的,也是脆弱的,所以在郊游和露營的過程中要及時地收回產生的垃圾,并且不可以亂扔垃圾,這是一種良好的習慣,也是幼兒必須具備的素養之一。除了要保護自然環境,教師還要提醒幼兒注意個人衛生,比如玩耍之后一定要勤洗手,不要用充滿細菌的手去拿食物或者揉搓眼睛等。這樣的教育內容可以讓幼兒在大自然中更加健康快樂地玩耍,擁有一個幸福的童年。
郊游結束后,教師可以組織一些表達類的游戲,鼓勵幼兒對一天的收獲進行總結,比如“我是小小演說家”游戲。教師可以鼓勵幼兒站到圓圈的中心,講述自己一天所發生的奇妙之旅。幼兒可以暢所欲言,說一說自己在自然中發現的奇妙之處,聽其他小朋友所講的見解,進行知識的補充。這樣的游戲不僅可以擴展幼兒的知識領域,還可以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及臨場應變能力,從而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教師在進行自然教育的時候,可以帶領幼兒種植一些常見的蔬菜,讓幼兒一起參與種植過程,這樣不僅能讓幼兒明白食物來之不易,還能讓其體會到農作的樂趣,感受自然的奇妙。
蔬菜是人們日常飲食中攝入量最多的食物之一,也是幼兒常見的物品之一,但是幼兒并不了解蔬菜的生長過程。因此,幼兒園可以組織蔬菜種植活動,在幼兒園角落開拓出一小塊蔬菜種植地,讓幼兒挑選自己喜歡的蔬菜進行種植,比如菠菜、油菜、小白菜等等。從松土、澆水、播種、施肥以及后期的捉蟲環節,幼兒都要參與其中。經過漫長的生長周期和幼兒悉心的照顧,蔬菜成熟后,教師可以組織幼兒與家長開展采摘活動,并做成美味的食物一起享受。幼兒參與種植和后期培育過程,在收獲蔬菜時也會獲得滿滿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從而改正不愛吃蔬菜的不良習慣。蔬菜種植園活動,不僅能讓幼兒感受勞作的辛苦與快樂,還可以讓幼兒了解蔬菜的生長過程,發現種植的樂趣,對大自然更加向往。
幼兒因為年紀較小,社會閱歷不足,所以對世界的認識起點是從感知開始。他們通過反復的行為加深印象、強化感知,然后逐漸地形成對每一件事物的深刻認知。為此,教師就要結合這一特點,在親近大自然的課程中,給予幼兒多次重復某項活動的機會。
例如,面對廣闊的草地,幼兒會不自覺地在草地上爬行,一開始幼兒可能更多的是在草地上掌握爬行的姿勢和要領,反復地爬行可以讓他們體會到爬行的樂趣;當第二次組織爬行活動時,幼兒可能會對草的顏色感興趣;當第三次組織草地爬行活動時,幼兒可能會在爬行的過程中發現藏在草叢里的小動物,比如蚯蚓、螞蟻等。同樣的爬行活動,幼兒每一次的收獲卻是不一樣的,他們在同樣的活動中發現了不同的奧妙之處,這樣不僅讓幼兒有了更多的發現和體驗,還在無形中培養了幼兒的觀察能力和肢體協調能力。
釋放幼兒親近自然的天性,不僅要靠幼兒園的課程教育,還要加強幼兒家庭的引導。家長會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幼兒,給幼兒更多、更具體的指導。另外,幼兒園的大自然教育會使幼兒更快地融入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帶來的快樂和幸福。因此幼兒園可以定期組織家長進行交流活動,讓家長認識到釋放幼兒親近自然天性的重要性,發揮家園共育的優勢,在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中,有效地釋放幼兒的天性。
春天的鳥語花香、夏天的蟬鳴鳥叫、秋天的碩果累累以及冬天的大雪紛飛,這些大自然的饋贈都是幼兒了解大自然最好的教師,都是幼兒創作靈感的來源。教師和家長帶領幼兒去戶外玩耍,結合理論知識的學習,可以讓幼兒在玩耍中學到更多的知識,進一步開拓視野,提高審美能力和想象能力,為幼兒未來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