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艷
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存在明顯差異。為了使幼兒更好地適應小學階段,教師應積極推進幼小銜接工作,將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有效結合,使幼兒在學習中掌握相應的能力,形成相應的習慣,從而為進入小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幼兒教育階段,教師積極探索幼小銜接路徑,在教學中融入小學教育方面的知識以及形式,可以使幼兒積累經驗,從而為后續進入小學打下堅實的基礎。幼小銜接注重培養幼兒在學習方面的能力,引導幼兒學會自我管理,掌握良好的行為習慣、寫字以及看書習慣等,這些習慣將使幼兒更好地適應小學階段的學習任務。因此,在幼兒大班教育工作中,教師可以基于幼兒的興趣,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等,使幼兒在大班生活中了解學習的意義,明確學習的價值,使幼兒對后續學習充滿向往,從而助推幼兒順利進入小學。
在幼兒園大班積極推進幼小銜接工作,教師可以在教學工作中引入閱讀識字、自我管理等活動,使幼兒對學習具有清晰的認識,了解小學的學習情況,增強他們的心理適應能力。同時,教師與家長應積極溝通,在溝通的基礎上針對幼兒的心理適應問題給予相應的引導以及支持,使幼兒在大班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意識等,提升幼兒的心理素質,為幼兒更好地進入小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大班教學工作中,教師應基于幼小銜接的相關要求,提升幼兒的安全意識,使幼兒在行為以及思想方面逐漸發生變化。幼兒是祖國的花朵,在幼兒時期傳遞相應的安全知識,提高幼兒的安全意識,可以使幼兒在日后的生活中茁壯成長。幼兒園安全教育可以使幼兒掌握相應的知識,因此教師可以結合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制定安全教育方案,以提升幼兒的安全意識,使其能夠識別身邊的危險因素。第一,幼兒園應與家長做好溝通,共同開展安全教育。幼兒園應與家長共同分析生活及幼兒園中的安全問題,在此基礎之上優化安全教育方案,使幼兒對安全問題有相應的認識,確保幼兒健康成長。第二,幼兒園應做好晨檢以及接送工作。晨檢是指幼兒在進入幼兒園前,教師需要針對幼兒攜帶的物品進行檢查,確保幼兒未攜帶危險物品。在放學后,教師應與家長核對信息,確保家長安全接走幼兒。教師在日常工作中全面滲透安全意識,提高幼兒對安全問題的重視,從而為其順利進入小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1.學習習慣方面的培養。教師應在幼小銜接階段培養幼兒的學習習慣,強化幼兒的規則意識,使幼兒更好地認識規則、了解規則。為此,教師應在講解小學教學情況的基礎上,講解小學生的故事,使幼兒在向往小學生活的同時,不斷規范自身的書寫、坐姿等。書寫習慣、握筆習慣以及坐姿習慣是幼兒學習的前提,在日常教學中,規范幼兒的書寫、坐姿等,教師應給幼兒作正確示范,并引導幼兒進行模仿和專項訓練,從而使其掌握正確的坐姿、握筆姿勢等。為了激發幼兒的興趣,教師可以開展坐姿、寫姿以及握姿的比賽,針對比賽中幼兒的表現給予相應的鼓勵,增強幼兒自信。
同時,教師應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培養幼兒學習習慣,比如,在集體活動中,教師應引導幼兒集中注意力,并不斷延長其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在晨間活動時,教師可以融入新穎有趣的活動,引導幼兒及時入園,降低遲到的概率,使幼兒形成相應時間觀念。此外,在集體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幼兒專心聽講,并回答問題,通過這樣的方式鍛煉幼兒的思維能力、注意力等。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開展猴子學樣、接龍游戲等活動,引導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積極傾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培養學習習慣的過程中,教師也應做好榜樣。比如,在幼兒闡述所思所想的同時,教師應仔細傾聽,不能打斷幼兒。在幼兒講解結束之后,教師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使幼兒學會在日常活動中積極傾聽。
2.生活能力方面的培養。第一,培養幼兒整理物品的能力。在幼兒階段,幼兒的物品基本上由教師或者家長整理,因此幼兒缺乏物品整理能力,在日常生活當中往往會出現丟三落四的問題,這對于后續的小學學習較為不利。基于此,教師可以結合幼兒的發展情況設計整理小書包、文具盒等活動,引導幼兒學會整理自己的物品,將物品歸類、放置原位等。第二,培養幼兒照顧自己的能力。幼兒年齡較小,在各方面缺乏認知,因此難以妥善照顧自己。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設計針對性的活動,引導幼兒在活動中照顧自己。例如,教師可創設家庭生活情境,引導幼兒開展角色扮演活動。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幼兒需要照顧好自己,如控制自己的飲水量、適當增減衣服、控制時間安排等,通過這樣的方式逐漸學會照顧自己。幼兒的模仿能力較強,教師可以通過有效示范,引導幼兒學習照顧自己。第三,培養幼兒的勞動技能。幼兒缺乏勞動能力,因此教師可以設計日常打掃、值日活動等,引導幼兒完成擦桌椅、掃地等簡單勞動,并將勞動延伸至家庭中,從而使幼兒掌握相應的勞動技能。

3.語言表達能力方面的培養。在大班教學工作中,教師應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使幼兒準確清晰地與他人溝通,闡述自己的所思所想。教師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設計口語表達活動,引導幼兒多聽多看,鼓勵幼兒進行闡述,使幼兒掌握更多的詞匯,并在應用詞匯的過程中掌握相應的語言表達技巧。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開展小話劇、看圖說話、情景表演等活動,在活動中引導幼兒積極參與,以鍛煉其語言表達能力。在語言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改變以往教師講、幼兒聽的模式,在講解結束之后,引導幼兒提問或者總結,以鍛煉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提升其心理素質。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閱讀兒童讀物或者觀看相應的動畫片,在閱讀結束之后,與幼兒共同探討讀物中的內容,引導幼兒說出自己的所思、所想,使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提升。此外,教師應不斷豐富游戲內容,轉化游戲形式,使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完成相應的語言表達任務,獲得多方面發展。
4.閱讀能力方面的培養。教師應積極推進閱讀活動,如自主閱讀、教師引導閱讀等,引導幼兒在閱讀的過程中了解知識、提升能力。在閱讀活動中,教師可以給予適當引導,并制定針對性的閱讀方案,以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使其掌握相應的閱讀方法。由于幼兒的年齡較小,識字較少,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難免存在問題,基于此,教師應充分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使其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有效閱讀,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可以定期舉辦看圖書、講故事的活動,引導幼兒講解圖書中的故事內容。在講解故事的過程中,幼兒可以針對故事內容進行探討,并說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帶領幼兒閱讀繪本,將繪本中的文字與圖片有機結合,使其掌握相應的閱讀方法。此外,教師可以在幼兒園中開設“大帶小”的活動,即由大班幼兒帶領中班或者小班的幼兒開展閱讀活動,以激發大班幼兒的責任心,使其在帶領弟弟、妹妹閱讀的過程中掌握更多的漢字,總結相應的閱讀經驗。
教師可以在日常教學中多觀察、多引導,結合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布置任務,引導幼兒在堅持中養成良好習慣。例如,教師給幼兒布置給植物澆水的任務,在開始時,幼兒充滿新鮮感,可以完成任務,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幼兒興趣下降,可能忘記任務。基于此,教師可以在班級中設置“小老師”,由“小老師”負責督促,鼓勵幼兒承擔自身的責任。與此同時,針對學習用品、玩具等,也應交由幼兒整理,教師引導幼兒承擔自身的責任,并在幼兒完成任務之后給予相應的獎勵,通過這樣的方式提升其責任感。除此之外,教師應與家長進行溝通,明確幼兒應完成的任務,引導家長做好生活中的引導和支持等工作,從而使幼兒將任務延伸至家庭中,使其形成責任意識。例如,可以將整理玩具任務延伸至家庭中,由父母督促幼兒整理玩具,并在整理結束之后給予相應的鼓勵,使幼兒在完成任務的同時增強責任意識。
幼兒園在幼兒的學習、成長過程中發揮著積極作用,因此,教師需要明確自身作用,積極推進幼小銜接工作。幼小銜接教育極為重要,教師應提高重視程度,將幼小銜接與日常活動有機結合,使幼兒在活動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等。與此同時,教師應積極探索幼小銜接的實施路徑,確保幼小銜接全面推進,以便幼兒掌握相應的學習經驗,形成相應的能力,從而順利地進入小學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