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婷 肖祝君
農村留守兒童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大多處于心理發展的初期階段,他們的自我控制和自我感知能力有限,世界觀和價值觀尚未成型,同時與課余生活豐富的城市兒童相比,他們自由支配的時間較多,且缺少父母的陪伴和照顧,因此,與其他群體相比,他們更容易出現手機成癮的問題?;诖耍P者以推進鄉村振興為出發點,利用各責任主體協助的方式思考了留守兒童手機成癮對其心理和生活的危害,以期幫助其擺脫手機帶來的“手機病”。

國家統計局2022年10月11日發布的報告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地區農村居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生活質量繼續提高。與此同時,農村留守兒童也越來越多,留守兒童因缺少父母的陪伴,導致其心理情感貧窮程度比物質貧窮更為嚴重。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手機已經融入我們的生活。網購、電子閱讀、網絡電視、各種網絡游戲時時刻刻都在誘惑著我們。而農村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的有效監督,自制力差,他們更容易受到網絡上各種事物的侵害,從而沉迷于手機。手機成癮問題對部分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產生了一定負面影響。在手機娛樂上花費的時間過多,部分留守兒童與他人接觸的機會減少,同時逐漸反感與父母和其他長輩交往,這大大影響了留守兒童家庭的和諧。
手機成癮問題嚴重影響了青少年的學習成績和學業情況??梢詮膬韧鈨煞矫孢M行分析。內在主要表現在心理情緒上,留守兒童易出現情緒低落、煩躁不安、情感冷漠、意志力薄弱、自制力差等情況。外在行為多表現為心不在焉、無精打采、學習成績下降等。同時也引發了或加重了焦慮、抑郁、孤獨等心理問題,導致社會功能受損。由此可見,手機依賴已成為青少年心理與社會適應障礙的重要原因之一。
農村留守兒童手機成癮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有些孩子因身體多巴胺分泌過多,導致大腦皮層過于興奮,促使其尋求一種新奇刺激的游戲活動。
第一,家長作為“第一任老師”存在誤導。留守兒童的父母長期在外,少數在家的時間,除了陪伴家人,他們花費時間最多的就是玩手機。孩子會在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對手機產生依賴,農村地區的部分家長因為其自身文化程度較低,無法及時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會影響孩子,因而不能作為榜樣給孩子做到良好的示范作用。相伴時,家長若使用手機的時間太長,容易被孩子模仿,從而使其逐漸沉迷其中。
第二,兒童希望用手機代替父母陪伴。手機取代父母,成了陪伴留守兒童的第一選擇。農村生活娛樂設施不足,導致留守兒童課余生活單一。由于兒童和青少年的自制力差,追求新技術使用的愿望強烈,他們比成人更容易沉迷手機。有調查發現,有3.3%的農村留守兒童每天玩手機1~2小時,有43.3%的兒童每天玩手機2小時以上。由于農村相對于城市發展緩慢,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同時,地域狹窄、經濟落后,活動室等文化場所的配置不完善,無法與兒童身心發展同步、豐富其課余生活,導致手機成為他們娛樂的主要方式之一。
在農村農忙時,家長經常在外勞作,大多數孩子需要獨自留在家里。為了保證孩子的安全、及時與孩子聯系,部分父母經常默認孩子在家里玩手機。另外,農村留守兒童由于住處離學校較遠,多以寄宿制為主,只能由教師代為管教,但學生人數偏多,教師精力有限,無法及時關注每個孩子的動態。為了方便與孩子聯系,有些家長會給孩子配置手機。而且農村地區學校的教學娛樂設施配置有限,學生無法自由選擇健康的娛樂方式,玩手機就成為這些學生閑暇時間的第一選擇。
團體輔導是一項有計劃的活動,通過營造接納、信任的氛圍,鼓勵和引導同輩團體成員圍繞共同話題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充分交流互動中,小組成員可以獲得內心的理解,從而厘清思路,提高認知,減少孤獨感,促進人格健康發展。
針對留守兒童在青春期手機成癮的心理問題,可以通過心理輔導、心理團體輔助游戲等心理科學手段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干預,使其在學習生活中更好地與人交流,從而逐漸擺脫手機成癮的困擾。
心理輔導的實驗將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通過量表測試和面對面交流的方式評定實驗對象對手機的依賴程度和手機成癮的誘因。實驗人員采用標準化、具有良好信效度的問卷(《手機成癮指數量表》)對實驗對象進行測試,收集整理并分析數據。該項工作遵循心理實驗原則,通過心理專業量表進行測量并咨詢專業人員進行實驗設計,確保實驗的科學性和可行性。實驗步驟和操作容易復刻,操作簡單且能與當前社會現實相符,適用性強。上述方式可以在交流探訪過程中了解實驗對象的同時,培養實驗人員與實驗對象的感情,一步步深入實驗對象內心,培養實驗對象對于實驗人員的信任,為下一階段實驗的開展打好基礎。
第二階段,實驗人員將以團體輔導領導者和觀察者的身份接觸實驗對象。實驗人員將以第一階段實驗量表、交流探訪所得出的結論和小組所設計的團輔方案為基準,對實驗對象進行為期兩周的短期的心理團輔。團輔方案將以量表結果和心理學專業知識為基礎,在專業人員指導下進行設計,以確保方案的安全性與可行性。
第三階段將在團體輔導結束后三天內開始,屆時,實驗人員將再次以第一階段使用過的量表對實驗對象進行測試,用SPSS20.0和Mplus8.3統計分析軟件對留守兒童所有數據分別進行差異分析、相關分析、偏差校正Bootstrap的中介效應顯著性檢驗,對留守兒童樣本群組進行分析。通過對比前后兩次測試結果對實驗效果進行評定。同時,實驗人員將繼續對實驗對象進行跟蹤追測,觀察實驗效果。
上述實驗旨在通過心理干預,鼓勵和引導留守兒童通過其他方式與外界交流,降低留守兒童對手機的依賴,從而促使他們將生活重心放在學習與現實生活上,防止過度沉迷虛擬世界造成精力浪費。實驗人員將心理團體輔助手段與留守兒童心理干預相結合,創造性地將留守兒童手機成癮問題與心理的專業干預相結合,提高留守兒童對心理知識的興趣,增加個人對心理實驗的參與度,有利于心理干預手段的推廣和干預效果的提高。
第一是農村家庭教育觀念的宣傳與培養。村委會可以定期開展對留守兒童家長“兒童教育”的培訓活動,以此使家長建立健康積極的家庭教育觀念,從而做到言傳身教。
學校可以開展關于智能手機危害的教育宣傳,通過簡短的手機成癮教育視頻,讓農村家長對智能手機的危害產生深層次的理解,幫助學生遠離手機成癮帶來的危害,確保家長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更好地教育孩子,引導孩子積極向上,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家庭成員之間可以通過積極互動,有效地緩解留守兒童即時關注和過度使用手機的問題,從而增進家庭凝聚力,改善親子溝通和父母教養的方式,最終形成和諧的家庭關系,促進兒童的健康發展。
第二是完善農村地區娛樂設施的建設工作。鄉村閱覽室、籃球場、足球場、兒童公園等基礎設施的建立,可以讓村民和留守兒童在休息時間選擇更豐富的放松方式。對農村家長而言,選擇健康的業余活動,可以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戶外活動場所可以吸引兒童離開房間,來到戶外加強身體鍛煉,逐漸緩解手機成癮帶來的身心傷害。
第三是家、校、社相結合,共同保護留守兒童成長。孩子在家中,家長應該起到監督、引導作用,嚴格把控孩子使用手機的時間,定期去室外開展親子活動,在家中以身作則,當著孩子面減少手機使用次數,帶領兒童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合理的娛樂方式。在校期間,學校可以統一收集和保管學生的手機,設立便捷公共電話亭,便于學生與家長保持及時的聯系。學校也可以開設籃球、足球、繪畫等興趣班,引導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活動,讓學生可以接觸到各種感興趣的文體活動,促進留守兒童身心的全面發展。學校還可以定期開展“智能手機危害教育”活動,讓學生認識到智能手機成癮的危害。社會各主體應對留守兒童的假期活動進行有效的監管。例如,各地高校在寒暑假設立的“第二課堂”和“三下鄉”公益活動,可以引導大學生進入貧困地區,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堂教育活動,給孩子們的假期生活帶來更多歡歌笑語,降低留守兒童對手機的依賴性。
相關人員可以建立留守兒童手機成癮的預防體系和對策,并進行抑制控制訓練,建立完善的青少年手機防沉迷系統,建議家長將其安裝在留守兒童的手機上,有效地對手機沉迷進行預防、監控和提供綜合的處理方式。該系統應定期將留守兒童的手機使用情況反饋給家長,當手機使用一定時間后,管理員可以強行停止。對于已經沉迷于手機的留守兒童,家長應該采取相應的對策,使用科學有效的教育措施,緩解兒童對手機的依賴程度,循序漸進達到解決手機成癮問題的目的。
手機成癮給農村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帶來了許多不利的影響。相關部門應加快制定更加多元化的干預制度,可以通過心理干預的方式,加強多方聯系,包括構建家校社聯動的多層次干預模式,強調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責任,形成共同協調的溝通機制,同時將關注留守兒童生活、增強留守兒童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行為干預等多種策略結合起來,形成全方位、系統化的保護體系,以更好地預防和降低農村留守兒童手機成癮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