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帆
近年來,我國學前教育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家長對幼兒教育觀念和幼兒教育的理念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為了更好地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幼兒園和家長要團結協作,共同開展家園共育。幼兒園可以通過家訪、親子互動等方式了解幼兒的發展需求,并根據其需求,為幼兒在園生活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家園共育活動可以為幼兒提供與外界聯系和交流的平臺,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
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主要包括親子關系、伙伴關系、親社會行為等。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幫助幼兒實現從“自然人”到“社會人”的平穩過渡是我國幼教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大課題。幼兒園及家庭是幼兒學習和活動的重要場所,對幼兒社會性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兒童社會性發展涉及多個方面,因此加強家園共育十分必要。
家園共育是指家庭、幼兒園以注重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為依據,利用多種形式的幼兒園活動共同對學前兒童進行指導和啟發。
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是指學前兒童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獨立發展社會認知、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從而適應社會生活的發展過程。幼兒社會性發展不是成人單方面對幼兒進行教育就能達成的,而是幼兒在與他人的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慢慢發展的。
由于很多家長對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這一概念較為生疏,導致在家庭生活中,學前兒童的社會性發展緩慢。另外由于一些幼兒園過度偏重知識基礎學習,不重視他們的社會性發展。
家長對家園共育的認知存在偏差,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缺乏對家園共育重要性的認識,認為家園共育是幼兒園與家庭之間一種普通的互動方式;二是認為家園共育只是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的一種輔助手段,和家庭教育之間沒有很大的聯系。雖然幼兒園與家長有一定的合作關系,但大多數家長認為這只是一種良好互動,他們對家園共育工作的了解和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從而使得家園共育不能達成預期。
目前很多幼兒園家園共育模式出現形式化,幼兒園雖意識到家園共育的重要性,但由于沒有行之有效的共育方法,在具體實施時存在形式化情況,這不利于兒童發展。例如,教師在制定幼兒園年計劃和周計劃時,并沒有向家長提供學齡前兒童在幼兒園的相關資料,而家長對于幼兒園教師的工作認識有限,這導致教師和家長不能做到同步教育,導致家園共育形式化。
教師要注意處理好與家長的關系,對于某些未能達成一致意見的事項,教師要一直與家長協調解決。并且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教師的付出是無私的,他們日常工作由各種內容組成,這些繁瑣的工作容易導致教師在工作中喪失耐心。

家園共育旨在發揮教育合力,實現幼兒園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互補,但是在實際的開展過程中家長參與度不高。家長認為將孩子送到幼兒園,自己只要保障孩子的衣食住行就可以,幼兒園組織的親子活動不愿意參加,對幼兒園開展家園共育有諸多怨言,這樣就會影響到家園共育的成果。
幼兒園可以以班級為單位,聯合家長組織幼兒進行與社會性交往有關的教育和培養活動,如舉辦幼兒家庭日活動,加強家校聯系,充分利用家園共育平臺,開展各種與幼兒社會性發展相關的活動。教師可以結合班級主題活動設計幼兒社會性交往培養活動,利用親子游戲來促進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
教師與家長之間應建立相互信賴和尊重的良性關系,這樣不僅可以促進幼教工作者專業成長,而且還能強化家長的主人翁意識,促進家園合作共育。家長應建立科學的教養觀念,營造和諧的家庭教育環境,采取民主型的家庭教養方式,促進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家長和幼兒園應保持密切的雙向互動關系,著力發展兒童社會認知能力,建構科學合理的家園合作體系,從而加深兒童社會認知發展。教師應從多方面強化教學實踐指導。教師、家長均應以積極、熱情的態度參與各項活動,有效感染幼兒,激發幼兒主動發展社會性積極性。
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有效措施還在于家長要營造一個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和幼教工作者對幼兒進行相關的指導培養。雙方要加強聯系和相互協助,協調好家園共育中的關系,共同豐富家園共育內容,這樣才能在家園共育中有效促進學前兒童的社會性發展。
家園共育可以豐富幼兒的社會認知,不僅能讓家長以積極、熱情的態度投身到幼兒園開展的活動中,也能夠讓家長更加理解幼兒和幼兒園。家園共育以潛移默化的教養方法提高幼兒的社會認知能力與判斷能力,通過構建科學合理的家園合作體系,促進幼兒園與家長之間的互動關系,并形成相應的協調機制,合力培養幼兒的社會認知能力和核心素養。
家園共育可以為學前兒童提供良好的社會情感,幫助學前兒童從不同的視角了解社會情感的發展過程。家長和教師共同給兒童樹立良好的榜樣,讓他們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并能夠在以后成長的過程中具備更好的品質。
社會認知和社會情感的培養是發展兒童社會性行為的重要因素,社會性行為又分為親社會行為(謙讓、助人等)和反社會行為(撒謊、逃學等)。親社會行為對促進兒童社會性發展具有良好的保障作用,反社會行為會影響兒童個性與品德的發展。
家庭作為兒童社會性發展的主要場所,對兒童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在社會生活中,學會分享是適應社會的一項基本技能,從幼兒的角度出發,家長可以通過游戲培養幼兒的分享意識,幫助幼兒養成分享的好習慣。
合作交往能力是社會生活中處理人際關系、適應社會生存的基本技能和素養,幼兒園在教育過程中采用家園共育的方式培養幼兒的合作交往能力是發展其社會性的重要途徑。社會性發展不僅是對個體,還包括對社會整體的發展,所以說幼兒園教育應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要以正確的教育觀念指導和規范幼兒的社會交往行為,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良好的社會性習慣是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基礎條件和前提條件。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引導幼兒多與同伴交往。比如,家長可以通過創設各種情境,讓幼兒主動積極地參與到社會交往中,如一起玩游戲時,家長可以鼓勵幼兒給同伴講故事,引導他們合作完成游戲,這樣幼兒在面對陌生人時就能表現得更自信,可以大膽地與他人進行交流。
文明禮儀是兒童社會性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他們步入社會后所必須具備的技能之一。對于幼兒而言,文明禮儀習性的形成,對他們人生的發展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教師和家長可以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有意識地培養他們的禮儀意識和習慣。幼兒園可以開展以“禮儀”為主題的游戲活動,并引導家長參與其中。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不管是校方還是家長,都應該要對如何開展家園共育有明確的目標和規劃,要在思想觀念上認識到禮儀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重要性,自覺地在生活中對幼兒進行禮儀教育,形成教育合力。
總之,家庭是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場所,家園共育對促進兒童社會性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當前我國對家園共育的研究經歷了由淺入深、由零散到全面、由注重形式到強化內涵的過程,并建立了初步的理論基礎,但是因研究起步較晚,研究成果沒有得到完整和系統的優化,還需進一步深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