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莉園
隨著學前教育普惠政策的普及,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的發展得到了社會的大力支持。但是由于經濟發展不均衡、財政補貼不到位、政策落實不同步,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在多方面出現辦園“瓶頸”的同時,教師的專業發展也受到了很大限制。幼兒園教師是學前教育事業的核心和靈魂,教師的職業理念和發展水平直接影響著保教質量的高低。建設一支愛幼樂教的幼兒園教師隊伍是提高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社會信譽、辦園質量的關鍵所在。
某幼兒園創辦于2015年3月。在建園之初,周邊幼教機構很少,只有一個鄉村幼兒園與其競爭,有著較大的競爭優勢。但是隨著周邊小區的新建,配套幼兒園、品牌民辦幼兒園的加入,使其生存空間急速下轉并存在較大的競爭壓力。該園申請成為普惠性幼兒園,但是隨著國家對學前教育投入的增加,民辦幼兒園享受不到公辦幼兒園的經費保障和師資隊伍待遇,即使冠以普惠性的名義,也沒有享受到普惠性政策。
在調查中,團隊發現這所幼兒園的硬件、理念與時代都有一些差距。除了小班的教學活動組織不科學、游戲活動過少過簡單、環境材料不能支撐幼兒的發展等問題,教師、幼兒的整體素質也有待進一步提升。

幼兒園教師普遍反映很難做好家長工作,他們的教育觀念明顯與教育理念背道而馳,小學化傾向根深蒂固,隔代教育現象依然不減,與家長溝通的問題層次還停留在幼兒的生活、安全、寫字識字、作業等。
這所幼兒園的辦園初衷就是讓鄰近住戶的子女在正常條件下享受就近、相對專業、收費合理的學齡前教育。
2021年,筆者團隊鎖定一所城中村的普惠性民辦幼兒園進行了調研。這里園所環境一般、教學條件一般、教育理念一般。團隊在與園長取得聯系之后,決定通過教學研討的方式深入這家幼兒園,了解普惠型民辦幼兒園在平頂山的發展狀況和教研情況、畢業生的教學水平,同時宣傳幼小銜接的科學理念。
2021年6月20日,調研團隊深入幼兒園發現,該園一共有兩個小班,一個普通班,一個精品班。為了更好地招生,精品班增加了音樂、美術、非洲鼓等課程,收費也比普通班高出一百元。在第一次觀察時,團隊發現,在精品班,幼兒正在開展自由活動“搭積木”。但這個自由活動并不是真正的自由,每個幼兒都坐在自己的位置上,4~6名幼兒為一組,擺弄著數量不多的積木,動作也只是簡單地進行拼接、堆高,電視里放著搭積木的教學視頻,幼兒時不時看一下電視,并沒有個性化的指導。教師們則在準備早餐、掃地、擦桌子。在第二次觀察時,團隊發現,在普通班,幼兒在吃飯,而在精品班,為了配合教研,教師已經提前開始組織幼兒開展語言活動“稻草人”。幼兒非常活躍,有的站起來回答,有的自己表演,有的開心地晃動著自己的凳子。參加教研的教師們都覺得兩個班的班級文化差別很大,一個非常有秩序感,但是過于壓抑;一個非常活潑有趣,但是往往活潑過頭,失去控制。
幼兒園教師隊伍是推進普惠性幼兒園優質發展的關鍵。然而民辦幼兒園的教師隊伍普遍存在總體數量不足、專業水平偏低、教師自我身份認同偏低、專業自信缺乏、工作壓力大、流動性太大等問題。
幼兒園本身就是一個特殊的“小社會”,教師人際關系處理不好就會降低工作的成就感和幸福感。雖然個別教師的班級管理經驗不足,但是調研團隊通過觀察,發現教師都很愛孩子,關注班里每一位孩子和家長的需求,并主動采取一些辦法解決問題,但是在協調其他教師順利開展各項活動上的確需要學習更多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當下,有多少師范專業的學生立志要從事學前教育?又有多少人能夠堅持?即便是幼師專業的學生恐怕也是寥寥無幾。畢業后成績優異的學生要么專升本,要么考教招,要么去省市級示范園,有多少學生愿意長時間留在幼兒園工作?又有多少學生甘愿留在城中村、縣城或者鄉村幼兒園堅持從教,不因為結婚生子而放棄?其實對于能夠留下來的教師都應該給予鼓勵和支持。有了幼教情懷,再討論怎么幫助他們成為好教師,達到好教師的標準。教師要愛幼兒、愛教育、愛研究,重視幼兒的在園質量,減少高控、減少消極等待,合理安排不同年齡段幼兒的日常生活,讓幼兒自由愉悅地度過每一天,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游戲水平,帶領幼兒向更高的水平發展。
一所好的幼兒園一定是以教師為支柱的,幼兒園最寶貴的財富就是教師,當外部條件受到限制的時候,一定要提升教師的專業素質,要有一支相對穩定的教師隊伍。
《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對幼兒園教師提出了七大能力要求:環境的創設與利用、一日生活的組織與保育、游戲活動的支持與引導、教育活動的計劃與實施、激勵與評價、溝通與合作、反思與發展。
團隊發現,在教學活動組織上,由于個別教師專業能力不足,使活動不能順利進行,幼兒過于自由,缺乏秩序感。也有一部分原因在于語言活動內容的選取上,即教育活動的計劃與實施方面出現了問題。教師選取的故事難度較大,甚至有個別詞匯、語句超過了幼兒的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導致幼兒不想聽、不愿聽,行為表現上就是坐不住。另外,教師缺乏一定的課程開發能力,只按照所謂的“配套教材”“配套主題”組織活動,缺乏組織活動的靈活性和針對性。
幼兒園教師需要具備幼兒發展知識、幼兒園保育和教育知識以及通識性知識。在這所幼兒園任教的大多數教師是三年制中專和五年制大專的畢業生,沒有經歷高中三年的學習習慣訓練,學習起點低,自身的反思能力、教研能力都比較薄弱。如何幫助他們更好地成長,是高職學前教育需要重視的一大問題。
根據《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的相關理念,團隊聚焦班級觀察發現,小班教師可以很好地組織幼兒一日生活,能夠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個體差異做出靈活調整,但是存在消極等待的現象。筆者認為,幼兒園要有相對的穩定性與靈活性,在培養幼兒秩序感的同時,又能滿足幼兒的合理需要,充分照顧到幼兒間的個體差異。教師要有正確的理念,能夠結合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合理安排游戲活動,既不能全盤包攬,也不能一味規范。在游戲方面,幼兒有一定的自主游戲時間,但是不夠充分,仍以集體活動為主,游戲缺乏充足的材料和多樣有趣的內容。
在幼兒園日常教學中,之所以存在上述問題,歸根到底,筆者認為,有三個原因。第一,教師職前教育對幼兒生活活動的組織沒有足夠的重視,有的教材,比如“十三五”規劃教材《學前教育學》沒有“幼兒生活活動的組織”這一章節,因此很有必要作為補充內容,以引起幼教專業學生的重視。見習教師到了幼兒園缺乏主動性,往往被動地分配到保育崗位,沒有全面學習幼兒園教師組織生活活動的經驗;學校也沒有為見習教師爭取話語權,為他們實踐發展謀福利。第二,幼兒園缺乏必要的入職培訓和職后培養。一些園長認為幼兒園教師的工資也不高,教師們都很辛苦,所以周末不加班、不培訓、下班不開會,開會時間都調整在幼兒午睡時間。其實這樣的理念挺好,但是需要以良好的教學生態為前提,在幫助教師們減壓的同時也要能夠幫助她們更好地成長,從而促進幼兒更好地發展,否則就會形成惡性循環。一些園長也有自己的用人之道,認為幼兒園教師換得太勤,所以只重點培養主班教師,沒有重視教師培訓,那么教師的發展自然就會停滯不前,從而影響幼兒和園所的長遠發展。第三,一些幼兒園的園長更看重有能力的教師,忽視了其他教師的發展,對于那些愿意在學前領域工作的教師,沒有給予必要的支持、鼓勵和幫助。
幼兒園的發展目標不再是幫助優秀者更優秀,而是讓平凡者找到自己的價值,讓每一位教師都體會感到幼教工作的意義,體會到幫助幼兒成長、幫助家長解惑的快樂,讓所有教師都能找到專業發展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