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珊珊 邵賓
近年來,我國加快建設普惠托育服務體系,托育機構數量和從業人員迅速增加。本文針對重慶市下轄38個區縣,選擇發展較好的托育機構中的0~3歲托育教師,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0~3歲托育師資隊伍現狀、崗位現狀、政府監管等情況進行調研,分析得出當前0~3歲托育師資存在隊伍結構不合理、工資待遇差、流動性大、培訓制度不完善、監管體系不健全等問題。對此,筆者提出三個方面的優化建議:一是探索多元發展路徑,優化隊伍結構;二是提升福利待遇,留住托育人才;三是健全培訓制度,完善監督管理。
自2019年國務院發布《關于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來,我國加快建設普惠托育服務體系,托育機構數量和從業人員迅速增加。按照“十四五”規劃提出“到2025年,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的嬰幼兒托位數將達到4.5個”的要求,重慶市對托育教師的理論需求量為2.88萬人。現代家庭普遍重視孩子的養育,不僅僅滿足于日常基本生活的照料,更希望獲得能夠促進嬰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醫養教”全方位服務。面對正在迅猛發展的托育行業,目前托育機構師資也存在諸多問題。
本調查針對重慶市下轄的38個區縣自制問卷,調查0~3歲托育師資現狀,共回收問卷456份。
1.年齡與性別結構不均衡。從年齡結構來看,受訪者年齡在21~25歲的占75.44%,20歲及以下的占5.26%,26~30歲的占12.28%,31歲及以上的占7.01%。由此可見,0~3歲托育師資隊伍年輕化程度較高。從性別結構來看,女性占比98.68%,大多數園所沒有男性托育教師,性別結構極不合理。
2.學歷層次偏低。從學歷結構來看,學歷為大專的托育教師占56.36%,學歷為高中及以下的托育教師占32.23%,學歷為本科的托育教師占10.96%,擁有研究生學歷的托育教師僅占0.44%。深入調查可以發現,學歷為本科及以上的托育教師主要分布在重慶主城9區和“1小時經濟圈”內,其他區縣的托育教師的學歷主要為高中和大專。
3.專業背景結構不合理。從專業背景來看,大多數托育教師為3~6歲學前教育專業,占比為45.61%;出自0~3歲早期教育專業和托育專業的托育教師相對較少,僅占17.54%;出自英語、中文等語言類專業的托育教師占17.54%,而出自醫護類專業的托育教師僅占3.51%。由此可見,當下重慶市的0~3歲托育師資難以滿足家長對“醫養教”全方位服務的要求。
4.專業化水平不高。根據《關于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結合托育機構“養育為主、醫療護航、教育支持”的實際需求,托育教師應具備生活照料、安全看護、科學喂養、家庭指導、早期發展、托育運營的能力。從回收的456份問卷來看,托育教師的生活照料、家庭指導、指導嬰幼兒早期發展的能力相對較強,但安全看護能力和托育管理能力相對較弱。
1.工資待遇較低。0~3歲托育教師月收入主要在5000元以下,占比達到了84.21%;月收入為5000~8000元的占比為12.28%;月收入為8000元以上的占3.51%。經計算,托育教師平均收入約為3500元。根據重慶市人社局發布的數據,2021年全市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59307元,月平均工資為4942元。對比發現,受訪的托育教師中僅有15.79%超過全市平均水平,而30.88%的受訪托育教師月工資在3000元以下。
2.流動性大。從托育教師的從業時間來看,工作時間在1年以內的占比最高,占49.12%;工作時間為2年和3年的均占17.54%;工作時間為4年的占5.26%;工作時間為5年以上的占10.53%。大部分工作不到1年的托育教師為應屆畢業生,他們的受挫能力差,職業規劃不清晰,因此很容易因職業歸屬感和成就感低而離職。
1.培訓體系不完善。從職前培訓的主體來看,崗前培訓主要為機構內訓,職后培訓主要為機構內訓、專業機構培訓和政府部門免費培訓。沒有接受過地方政府組織的相關專業培訓的受訪者占39.25%,每年參與1次培訓的受訪者占41.45%,每年參與2次培訓的受訪者占19.30%。
2.缺乏統一的托育師資準入標準。從在職的0~3歲托育教師擁有的資格證書來看,主要有幼兒園教師資格證、育嬰師資格證、早期教育指導師證書、家庭教育指導師證書等。《關于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要建立健全嬰幼兒照護服務的標準規范體系,依法逐步實行工作人員職業資格準入制度。國家衛健委2019年頒布的《托育機構設置標準》和《托育機構管理規范》對保育人員的工作內容和要求提出了最低門檻,但對于托育師資準入具體需要的資格證書、工作經驗以及專業背景等并未明確說明。
3.未建立系統的監督管理評價體系。《托育機構管理規范》指出,要強化對嬰幼兒照護服務的監督管理。重慶市0~3歲托育機構是工商注冊,管理部門是重慶市衛健委,部分托育機構已備案。有效的監督和管理是提升托育師資質量的保障,但長期以來對于托育機構及人員的監管不到位,阻礙了托育質量的提升。目前,托育機構師資管理制度不夠完善,沒有具體可行的托育師資監督管理評價體系。
1.培養敬業精神,給予特殊補貼。第一,提升托育教師的職業認同感,只有愛上了這個行業,才能在這個行業走得更遠;第二,鼓勵男性托育教師加入托育師資隊伍,使托育師資隊伍的結構得到完善;第三,鼓勵托育教師提升學歷,相關部門可為在職提升學歷并在崗2年以上的托育教師提供一定的補貼。

2.校企深度合作,構建人才培養模式。相關部門可以委托優秀的專業團隊或高等院校針對托育教師開展職前、職后的系統培訓,建立和優化專業標準,推進課程體系、教學資源、實踐基地建設,不斷提高托育服務人才培養數量和質量。相關部門可以引導高校、托育機構、地方政府協同育人,綜合考慮三方的需求,結合學生的發展需求,建構完善的托育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校地園企”協同、“產學研用”融合、“教養醫保”多能的托育人才培養與服務模式。
3.做好職業規劃,提升職業認同感。一是托育機構管理者要引導托育教師做好未來職業生涯規劃。首先,促使教師開展自我分析,挖掘教師的優勢和潛能。其次,引導教師分析學校的環境,即明確學校的發展前景和學校為教師職業發展所提供的環境支持;最后,指導教師根據自己的情況制定總體目標,然后細化為具體、可量化的目標。
二是為托育教師提供培訓和學習的機會,關注托育教師的個人成長和生活情況。尤其是對于剛入職的托育教師,可實行師徒制,使其快速融入團隊,產生歸屬感。
1.發放職業津貼,增強隊伍穩定性。專業托育服務人才總量供給不足、從業年限短和離職率高等問題是制約托育行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對此,相關部門可以根據托育教師的從業年限給予不同等級的職業津貼,并在其他方面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
2.規范執行師幼比,降低工作強度。深入調查可以發現,托育機構勞動時間長、勞動強度大,原因在于托幼機構人員配置不夠,往往一人身兼多職。對此,相關部門應規范執行師幼比,減輕托育教師的工作量,從而提升保育服務質量。
3.加強隊伍建設,增強團隊凝聚力。相關部門可關注托育教師的心理健康,加強團隊建設,出臺相關文件,從物質和精神層面入手,提升托育教師的歸屬感,增強團隊凝聚力。
1.健全培訓體系,提升師資水平。第一,加快出臺相關政策、文件,制定托育教師在職培訓課程標準;第二,提升培訓的針對性,在培訓前針對培訓對象開展調研,了解培訓需求,明確培訓重難點,以有效提升托育教師的專業能力;第三,保證培訓方式的多元化,可以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培訓方式。
2.建立職業準入制度,保障行業規范性。相關部門可完善法律法規,建立托育師資職業資格準入制度。一是明確規定托育教師應具備的最低的學歷標準、基本職業資格證書,完善托育服務專業標準,統一行業準入標準;二是建議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定期登記與聘用審查制度,保證托育服務機構在職人員持證上崗率。
3.完善監管體系,提升托育服務水平。第一,衛健委等政府相關部門要制定規范、完善的監督管理制度,規范監督管理程序,加大執行力度,保障監督管理的有效性;第二,將托育服務機構的師資質量評估納入托育服務機構的綜合評價考核;第三,定期訪視與考核制度相結合,若考核不合格,則限期整改;第四,建立網絡檔案系統,將托育機構師資資格審核、師資培訓次數、參與培訓比例等職后定期考評納入檔案信息數據庫,定期公布部分審查不合格的托育機構,加強社會監督,提升托育行業的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