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青山

今年1月16日,是我國著名的打擊樂演奏家、教育家劉光泗教授逝世五周年紀念日,在這個特別的日子里,謹以此文紀念我的恩師劉光泗先生。
我的恩師劉光泗先生1949年入伍就進入了46軍軍樂團做了演奏員,他專業努力、聰明好學,16歲就在大連與蘇聯駐大連軍樂團首席打擊樂手學習打擊樂演奏,專業能力的提升使得他在1952年調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軍樂團,在此工作期間劉光泗先生不放棄學習,期間,又與民主德國柏林警察樂團打擊樂首席漢斯、指揮考夫曼學習。一路走來,劉光泗先生從打擊樂演奏員到獨奏演員、打擊樂教師、打擊樂首席直至打擊樂分隊長。專業優秀并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劉光泗先生從1961年就受聘于中央音樂學院兼任打擊樂教學工作。1965年劉光泗先生到南京六合軍分區體驗生活,1972年回到總政歌舞團做打擊樂聲部首席、分隊長。在此期間,由于演奏藝術精湛,劉光泗先生獲得了“優秀演員”的稱號。1979年,根據國家藝術教育發展的需要以及劉光泗先生在打擊樂演奏領域里的藝術成就和廣泛影響,劉光泗先生正式調入中央音樂學院,他帶著部隊的優良傳統,肩負起我國西洋打擊樂教學的重任,標志著中國西洋打擊樂教學體系建立的開始。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的高等音樂教育體系是建立在蘇聯的教育體系的基礎上,最初階段,即使在我國最高音樂學府打擊樂也是邊緣專業,多年來西洋打擊樂沒有形成完整的教學體系,70年代末期,此時作為中國最高音樂學府唯一在職的西洋打擊樂教師的劉光泗先生遇到的困境可想而知。“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面對教學方式傳統、教學理念保守的狀況,劉光泗先生擔當起振興和發展我國西洋打擊樂教學的重任,劉光泗先生從教材建設和教學曲目人手,確立了以鍵盤打擊樂器、交響打擊樂器、組合打擊樂器以及流行打擊樂器演奏為教學主導的教學目標,更新了教學理念,創新了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在他的教學實踐中,以馬林巴演奏作為教學先導,將打擊樂的旋律樂器作為創新演奏技術的突破口,針對當時學習打擊樂演奏的學生普遍存在的節奏感極好、旋律感欠缺的音樂素質不平衡的現象,做了針對性極強的教學重點的調整,從而使得我國鍵盤打擊樂演奏水平突飛猛進發展起來。在提高了四槌演奏技術水平的同時,也使我國新一代打擊樂專業學生的旋律感得到極大的增強,使他們的音樂素養有了明顯提高。
劉光泗先生的教學將前沿的演奏技術與傳統的演奏技術有機結合,在提升前沿演奏技術水平的同時,嚴格規范學生的基本演奏技術訓練。他以歐美小鼓經典獨奏作品和定音鼓的當代獨奏作品作為必修的課程教材,將傳統的演奏技術與創新的當代作品巧妙結合,在提高學生基礎演奏能力的同時,也使學生在把握現代節奏語言、詮釋當代打擊樂獨奏作品的水平方面得以大幅度提升。經過十余年的辛勤努力,劉光泗先生的教學成果顯現,在文化部委派他率領當時的優秀學生參加在西班牙巴塞羅那舉辦的世界打擊樂比賽中,80年代的學生鄭巍獲得了大獎;在90年代,他的學生劉剛在美國獲得了史蒂文斯馬林巴國際大賽的第五名。劉光泗先生取得的教學成果得到了世界的承認,國際打擊樂同行們的肯定客觀地反映了我國西洋打擊樂教學水平。

組合打擊樂演奏在80年代還是一個非常新鮮的藝術形式,劉光泗先生非常清醒地認識到這種藝術形式對我國西洋打擊樂演奏體系建立的重要性,作品匱乏、教學設備(樂器)的欠缺都給他的教學實踐帶來了短期內無法克服的雙重困難。為此,劉光泗先生沒有等條件具備,他迎難而上,選擇了一些符合當時教學條件的作品艱難推進。站在現在的角度看,從選擇的《三首舞曲——為獨奏打擊樂手而作》《諾利韋打擊樂協奏曲》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中不難看出,其創造性的新技術、樂器種類的多樣性、創新性的音色、紛繁的節奏語言以及作品的整體藝術性等各個角度,即使在今天看來也是極具代表性的經典之作。


在劉光泗先生創建教學體系的過程中,流行打擊樂演奏教學的融入是一個最具影響力的重要事件。新中國成立以來,流行音樂發展緩慢,改革開放以后人們的思想解放使這種民眾的喜愛藝術形式得以解脫,作為中國西洋打擊樂教育家的劉光泗先生從紛繁多變的流行音樂節奏中體驗到了流行音樂節奏語言的藝術魅力,而從演奏技術上來講,流行音樂節奏又是西洋打擊樂演奏訓練的最好教材。他借助教學實踐經驗積累和大量挖掘和研學國外的教學資料,從80年代初開始著手編撰《爵士套鼓練習曲——為搖滾樂和爵士樂打擊樂演奏家使用》的架子鼓教程T作。經過近兩年的努力,完成了這套共四冊的架子鼓教程,并于1983年投入教學中。這套教程是我國第一本關于架子鼓演奏技術訓練的教程,這套教程全面系統地將架子鼓演奏的技術分類,在學生練習不同階段將演奏技術融入節奏風格之中,其中對流行音樂不同風格節奏語言的訓練做了深入淺出的設計,特別是其中關于固定節奏與變化節奏的訓練、重音的演奏處理、復合節奏訓練,以及手與腳的組合節奏訓練都有較為詳盡的訓練條目一一列出,使得這套教材實用性很強,為我國西洋打擊樂教學融入架子鼓的訓練課程開辟了先河。曾經學習使用過這套書的學生們已經成為今天的打擊樂領域的領軍人物,這套書遠遠超出了最初僅在高校課堂使用的局限,這套書成為引領中國流行打擊樂演奏與教學的典范之作。1986年劉光泗先生在四川講學時,《成都晚報》曾經就我國流行音樂的如何發展這個問題對他做過采訪,劉光泗先生對我國流行音樂的發展做了如下預測:“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國將會創造以自己文化為基礎的‘爵士音樂’,它很可能成為我國通俗音樂發展的一種趨勢”(刊登于《音樂世界》1986年6月)。站在今天,我們看到了劉光泗先生的理想已成為現實,正像他預測的那樣,中國的流行音樂已經帶著民族化的基因走向了世界。
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期間,劉光泗先生作為唯一在職的專業教師的十余年里,他全面主持了西洋打擊樂教學工作的方方面面,他確立了教學內容和培養方向,科學地創建了我國西洋打擊樂教學體系,縮短了我國西洋打擊樂演奏教學與國際上的差距,取得了突出的教學成果。與此同時,劉光泗先生在有限的國際交流的空間里,他親白登臺與國際打擊樂演奏大師同臺演奏、以帶領優秀學生參加國際演奏競技比賽和交流教學經驗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汲取國外經驗,使我國西洋打擊樂學科在較短的時間內融入了世界,也使劉光泗先生成為我國西洋打擊樂教學體系建立的奠基人。

劉光泗先生以治學嚴謹而著稱。在他的教學生涯中,培養了一大批西洋打擊樂專業的中堅力量。從上個世紀60年代直至2017年他突然離世,從未停止為西洋打擊樂的教學努力工作。劉光泗先生教齡56年,先后為中央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沈陽音樂學院、西安音樂學院、星海音樂學院、解放軍藝術學院等專業藝術院校培養了新一代西洋打擊樂學科的專業教師,為國家藝術院團和地方藝術院團培養了一大批西洋打擊樂演奏家。如今,劉光泗先生的學生已成為我國西洋打擊樂藝術領域里的中堅力量,他們活躍在全國眾多的藝術表演團體里、活躍在高等藝術院校的課堂上,活躍在社會打擊樂藝術教育的大學校里。劉光泗先生培育的藝術碩果已經成為演奏家、教授、我國重要的打擊樂藝術活動的組織者、打擊樂藝術群體的帶頭人。他的教學成果豐碩,藝術成就斐然。劉光泗先生對中國西洋打擊樂學科的建設做出了重大的歷史貢獻,被媒體譽為“中國打擊樂之父”。
“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南北朝·庾信《征調曲》)。今天,我國的西洋打擊樂藝術水平已經遠遠地超出了劉光泗先生所處的時代,然而,飲水思源,我們的成就是在經歷了站在巨人肩膀上攀爬的過程中取得的。
值此紀念劉光泗先生之際,向恩師表達我的思念與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