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佩儀
【摘要】在區域化集團化辦學辦學課程資源生態創建的過程中,我校立足于“美羽文化,潤澤教育”教育理念,遵循“礪勤”校訓,探索和實踐項目式勞動教育校本課程的兩種實施路徑,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關鍵詞】區域化集團化辦學;項目式勞動教育;校本課程
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中指出“根據各學段特點,在大中小學設立勞動教育必修課程,系統加強勞動教育”。新時代中學生勞動教育有五育并舉的綜合育人價值。
一、區域化集團化辦學辦學課程資源生態創建
區域化、集團化辦學是推進基礎教育優質資源均衡發展,實現教育資源共享的探索與實踐,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任務,注重特色發展,倡導和而不同,每一所學校都有自己的特色,讓所在學校走出特色發展的道路。生態課程是指在研究課程時運用生態學的世界觀、價值觀、認識論和方法論去觀照、思考、解釋、解決課程問題,并以生態的方式來開展課程理論與實踐應用的課程。我校是廣州市勞動教育試點學校、番禺區勞動教育試點學校,廣東番禺中學教育集團學校,在區域化集團化辦學課程資源生態創建的過程中,立足于“美羽文化 潤澤教育”的教育理念,遵循“礪勤”校訓,進行項目式學習勞動教育校本課程的探索與實踐,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和科學精神。
二、項目式勞動教育校本課程實施
2020年廣州市推進校園小農田建設背景下,我校立足新時代城市學生的特點,借助教學樓樓頂200平米“礪勤”小農田,以“影響城市校園小菜園農作物生長的因素”開展了跨學科項目式勞動教育實踐活動,融合生物、化學、地理、歷史、語文、美術等學科的研究,探索出項目式勞動兩種實施路徑。
(一)學科項目式勞動
我校以綜合實踐勞動開展小農田項目式勞動教育實踐活動。例如,學生在人教版生物教材(七上)學習了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測定種子的發芽率等實驗,以及植株的生長、吸收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騰作用等知識,懂得了植物的生長需要充足的空氣或氧氣、陽光、水分、適宜的溫度、適宜的空間、充足的營養和防病治病等道理。除了學習了松土、播種、定植、澆水、施肥、打杈整枝、摘心、疏花蔬果等農業生產技能,學生在勞動實踐過程中還會遇到很多問題,比如:如何按時令種植?種子的萌發需要哪些環境條件呢?光會影響植物的生長嗎?如何合理密植?土壤為什么會出現板結現象?如何防治病蟲害?這就需要學生具備獲取知識、數據處理、思維、邏輯推理能力,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理解概念、提高實踐能力。項目式勞動教育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融會貫通,對概念的深層理解與遷移,將學習置于真實的勞動、生活情境,使“學習”與“解決問題”產生最直接的聯結,隨時要調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
(二)跨學科項目式勞動
以不同學科的關鍵概念或能力為基準,指向實際生活的真實問題。如九年級“酸的化學性質”,教師先以實驗為基礎的的啟發式教學,并把重點放在“酸與金屬氧化物的反應”的內容和反應原理的理解上,再通過探究和歸納總結酸的化學性質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生形成學習“一類物質”的方法,為堿的學習提供知識基礎和學法幫助。最后,教師把此內容和小農田工具除銹進行整合,讓學生進行知識遷移,小農田上使用的農具。如小鐵鏟和鋤頭也經常會生銹,可以用什么方法除去?學生思考并寫出相應的化學方程式。教師在進行整合的時候,應適當調整難度,作為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一種知識補充。在跨學科項目式勞動教學過程中,教師從實際出發,靈活運用教材,對勞動校本課程進行整合。地理科圍繞“水稻種植的影響因素”項目探索小農田水稻種植的主要影響因素。學生實地調查,研究學校小農田的環境和水稻種植影響因素,寫作小論文。歷史科從農具的歷史發展角度去探究影響農作物生長的因素。學生寫傳統農具發展的思維導圖,從傳統農具的發展看我國農耕文明的發展,認識南北種植的差異,了解農具的變革對生產、對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組裝現代農具,學習和設計智能化農具,體驗勞動與創造的快樂。美術科項目將校園小菜園的農作物形態及生長資料繪成畫冊。學生實地觀察各種農作物,調查農作物的生長資料,研究其形態及生長過程,根據觀察與調查結果制成畫冊。語文科項目結合學生在小農田勞動實踐的親身經歷,抓住細節描寫具體寫事,生動翔實、有血有肉。學生在跨學科項目化勞動過程中解決實際問題,促進了深度學習、綜合分析、判斷和選擇等高階思維發展。
三、項目式勞動教育校本課程評價
一是注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二是將勞動素養納入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結合表彰活動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如“5A小農田”優秀班級集體和優秀小組等。
四、項目式勞動教育校本課程保障
(一)建立由校長擔任組長、專兼職相結合的勞動教育師資隊伍,聘請區農業技術推廣管理辦公室的專家擔任指導教師,制定勞動實踐項目組工作方案。
(二)加強師資培訓,借助教研活動和課題引領,如省級課題“城市初級中學實施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策略行動研究”和“初中語文教學培養學生勞動意識的策略研究”、區級課題“基于勞動價值觀的初中歷史主題教學策略研究”,探索“知行意”(“探究—實踐—創造”)勞動教育模式,規范勞動教育課程中的探究活動課、實踐活動課、創新活動課,形成我校特色的勞動教育模式,促進勞動教育活動課程教學常態化、課程管理規范化。
(三)我校是廣州市勞動教育實驗教材學校,針對初中生特點和各學科知識和能力要求,培養學生勞動品質和探究能力、綜合素養,完善校本勞動課程的開發。
自開展項目式勞動教育以來,我校豐富了勞動教育的內容,拓寬了勞動教育實踐的途徑;學生樹立了勞動價值觀,提升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找到專業發展的新增長點,學習意識不斷提高,實施勞動教育課程的專業素養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賀毓.推進學區化集團化辦學 促進教育均衡發展[J].甘肅教育,2020(8):18.
[2] 新華社.中共中央國務院美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20(10):7-11.
[3] 鐘興. 生態課程觀照下的語文課程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07.
(責任編輯:張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