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曉紅,劉淑芳,馮 梅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為糖尿病常見并發癥,長期高血糖可引起以遠端對稱性多發神經病變為主的多種周圍神經障礙,誘發神經燒灼痛、針刺痛、麻木感等癥狀,嚴重降低病人生活質量[1-2]。目前,臨床常規治療多在運動、飲食控制基礎上加用降糖藥物,以加快機體血糖水平恢復正常,減輕高血糖對周圍神經組織造成的侵害,從而緩解DPN癥狀。但常規對癥干預整體效果有限,不利于病人病情改善。中醫認為糖尿病早期可耗損陰津,燥熱偏盛,致筋脈失養,血脈不暢,故應從整體調節及辨證出發,采用多種手段作用于DPN諸多病理環節,消除病因病機[3]。中藥泡腳及雷火灸均為中醫經典外治手段,具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效,且操作簡單、安全性高,病人易于接受[4-5]。鑒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中藥泡腳聯合雷火灸在DPN中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本院收治的82例DPN病人,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1例。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對照組男25例,女16例;年齡38~67(50.36±5.18)歲;糖尿病病程5~15(9.58±1.13)年;DPN病程2~8(4.12±0.67)年;合并癥:22例高脂血癥,19例高血壓;體質指數(BMI)19~28(24.15±1.29)kg/m2。觀察組男23例,女18例;年齡37~68(50.42±5.23)歲;糖尿病病程5~15(9.63±1.17)年;DPN病程2~8(4.15±0.71)年;合并癥:23例高脂血癥,18例高血壓;BMI19~28(24.19±1.32)kg/m2。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6]中2型糖尿病診斷;經肌電圖、神經系統檢查示末梢神經傳導延遲,并伴有末梢神經損害癥狀體征;中醫符合《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醫臨床診療指南(2016年版)》[7]中氣虛血瘀、脈絡瘀阻證:口渴喜飲,多食易饑,肢體麻木,四肢末端疼痛,多呈刺痛,或肢體灼熱疼痛,入夜痛甚,神疲倦怠,氣短懶言,五心煩熱,口燥舌干,頭暈耳鳴,舌質淡黯或嫩紅,或有瘀點,苔薄白或少津,脈細澀或細數;病人及家屬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伴有嚴重意識障礙;肝腎功能衰竭;合并其他糖尿病并發癥;存在雷火灸禁忌;伴有惡性腫瘤。
1.3 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治療:口服二甲雙胍降糖,每次0.25 g,每天3次,若血糖控制不佳則皮下注射胰島素,確保血糖處于正常水平,期間指導病人運動、控制飲食。觀察組加用中藥泡腳聯合雷火灸:中藥泡腳:方劑組成為艾葉、丹參各30 g,雞血藤、透骨草、伸筋草各20 g,當歸、乳香、花椒、桂枝各10 g,生姜、紅花各6 g,上述藥材打粉備用。將4 L沸水倒入木盆內,加入備用藥物,先熏蒸,待水溫達40~42 ℃時泡腳,每次20~30 min,每天1次。雷火灸:病人俯臥位,暴露背部,常規消毒后,選取雙側腎俞、胰俞、太溪穴、三陰交,用雷火灸艾條行30 min溫和灸,以局部皮膚潮紅為度,每次30 min,每天1次。兩組均持續治療4周。
1.4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顯效:癥狀及體征消失,深淺感覺及腱反射恢復正常,肌電圖示神經傳導速度恢復正常或增加>5 m/s;有效:癥狀及體征減輕,深淺感覺及腱反射明顯恢復,肌電圖示神經傳導速度增加3~5 m/s;無效:未達上述標準。②疼痛評分:治療前及治療4周后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評價兩組疼痛情況,0~10分,由病人主觀判斷,得分越高則疼痛越重。③密歇根神經病變(MNSI)評分:治療前及治療4周后,采用MNSI評分評價兩組神經病變情況,量表包括癥狀問卷與體征檢查兩方面,癥狀問卷由病人填寫,體征檢查由醫生檢查填寫,總分21分,得分越低則癥狀越輕。④神經傳導速度:治療前及治療4周后,采用DNI-092型肌電圖(上海海神醫療電子儀器有限公司)測定兩組病人脛神經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NCV)與腓總神經的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NCV)。


表1 兩組病人臨床療效比較 單位:例(%)

表2 兩組病人疼痛評分及MNSI評分比較 單位:分

表3 兩組病人神經傳導速度比較 單位:m/s
DPN發病機制復雜,現代醫學認為其發病涉及糖脂代謝紊亂、微血管病變、微炎癥反應、神經營養物質缺乏及氧自由基增多等多個病理環節,上述因素綜合作用可引起動靜脈血管病變,促使血流動力學紊亂,從而造成神經細胞缺氧缺血,誘發神經纖維軸突變性、萎縮,進而導致神經傳導功能障礙[8-9]。目前,臨床常規治療DPN仍以對癥處理為主,如運動、飲食控制、口服降糖藥物等,雖可一定程度上減輕血糖等因素對疾病的影響,緩解臨床癥狀,但整體效果欠佳,仍有部分病人病情無明顯好轉[10]。
中醫認為DPN是在“消渴”基礎上形成的“痹證”“瘺證”,先天稟賦不足、勞倦內傷、飲食不節等可致臟腑功能紊亂、氣血津液損耗,引起燥熱偏盛、陰液虧虛,發為消渴。而消渴日久必耗氣傷陰,加重陰液虧損,致氣虛乏力,氣血運行無力,瘀血阻滯于肢體脈絡,肢體失去濡養則出現麻木、疼痛等癥狀,故DPN為本虛標實之證,以氣虛血瘀、脈絡瘀阻最為常見,臨床需依據其病因病機予以針對性干預[11-12]。肌電圖是檢測DPN病人神經傳導功能的重要方式,可直接獲取神經、肌肉傳出的電信號,以評估神經功能狀態。SNCV、MNCV則為反映神經傳導的重要指標,當外周神經纖維脫髓鞘后,可降低神經元動作電位幅度,促使SNCV、MNCV出現不同程度減慢。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疼痛評分、MNSI評分低于對照組,脛神經SNCV、腓總神經MNCV高于對照組,提示中藥泡腳聯合雷火灸在DPN病人中應用價值高,能加快神經傳導功能恢復,減輕機體疼痛感。中藥泡腳是利用合適的中藥配方調配中藥水來泡腳,在熱力作用下不僅能加快藥效經皮滲透,還可加快局部血液循環,以達到活血行氣、通絡祛痛之效[13-14]。本研究中針對氣虛血瘀、脈絡瘀阻特點選取艾葉能溫經散寒、調理氣血;丹參能祛瘀止痛、活血調經;雞血藤能活血補血、調經止痛;透骨草能舒筋活血、祛風止痛;伸筋草能舒筋活絡、祛風散寒;當歸能活血補血、潤燥滑腸;乳香能活血行氣、通經止痛;花椒能溫煦散寒、除濕止痛;桂枝能通陽化氣、散寒止痛;生姜能解表散寒;紅花能散瘀止痛、活血調經。諸藥合用,共奏活血化瘀、通經活絡之效,利于消除氣虛血瘀、脈絡瘀阻之病因病機,且熱水的熱作用能促使局部毛細血管擴張,加快藥效經血循環,直達病灶之處,迅速緩解臨床癥狀。此外,中藥泡腳操作簡單易行,病人接受度高,可反復多次進行,加之藥物外用安全性高,無毒副作用,且泡腳溫度可依據病人耐受自行放涼,不會出現燙傷等情況。雷火灸則屬于灸治之法,相較于常規針灸,其艾條內融入中藥材,使得燃燒更為持久,施灸過程中火力更為強大,從而具有滲透性強、藥力猛、見效快等優勢,在強大的熱量刺激下能加快藥效經皮傳導,發揮良好活血化瘀、溫通經絡之效[15]。同時,在中醫經絡學理念指導下,選取腎俞、胰俞、太溪穴、三陰交等穴,其中腎俞為足太陽膀胱經腧穴,能調補腎氣、通利腰脊;胰俞為經外奇穴,能活血化瘀、養胰健脾;太溪穴為足少陰原穴,能滋陰益腎、壯陽強腰;三陰交則可健脾充實氣血生化之源,補腎充實先天之本。諸穴合用協同艾條熱量刺激,具有活血化瘀、溫經散寒、補腎健脾、滋陰之效。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中藥泡腳及雷火灸,則能從整體出發,作用于DPN病理各個環節,從而迅速消除病因病機,以改善病人病情,減輕周圍神經組織病變。
綜上所述,中藥泡腳聯合雷火灸可降低DPN病人MNSI評分,減輕神經組織損傷,加快神經傳導速度,緩解疼痛等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