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插畫:朱大鳳
姓名:黃姿菡
身份: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研究員
許多人愛看雄偉壯觀的三峽大壩,看那浩浩蕩蕩的長江水,還有江邊聳立的清雋秀美的峰巒。而作為水利工程師的我,更愛它的另一種模樣,我愛看三峽水利工程所肩負的防洪、航運、發電等功能在如何運作,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水利人的智慧是如何巧妙結合。
因為家人從事水利、航運相關工作,所以我從小便知道“水利”二字是和水打交道。但直到從數學系跨考進入水利專業讀研,水利的那層神秘面紗才真正在我面前緩緩揭開,那份模糊的認識也開始變得專業而具體。
數學作為基礎性學科,和水利工程等諸多工科專業有密切聯系。例如在我參與的某港區碼頭建設過程中需要分析航線,綜合考慮風浪、潮汐、徑流等因素后,我利用概率統計的方法建立數學模型,找出了最優航線。數學鍛煉了我的邏輯思維,幫我潤滑工科的“齒輪”,讓我對理論的分析和探究能更加深入。
但在初遇水利專業時,數學成績不錯的我,在應用力學相關的課程上反而成績不佳。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學科,而工程專業強調綜合運用,很多計算不追求唯一正解,反而“不求甚解,夠用就行”。為了培養自己的工科思維,在參與實際課題研究時,我便認真研讀別人的優秀報告和論文,模仿他人的行文結構和思維過程,然后逐步內化并建立適合自己的工科思維體系,以此恰到好處地平衡數學優勢和工科需求。
思維的發展從學生時代一直延續到我的職業生涯。在工作中,撰寫項目報告是一件令人緊張的事。在學校里有老師的引領,不用擔心出錯,但工作中只能自己面對。在動手實踐前,我會思考研究的核心是什么,每一個分析、每一處計算都要圍繞這個核心。這有點像搭建房子,我得為核心問題打好堅實的地基,在保證無方向性錯誤的前提下才能往上蓋漂亮洋房或是摩天大樓。這鍛煉的是一個人的預判能力及宏觀統籌的思維。
建立一套適合自己的工程師思維體系能讓我在與水打交道時事半功倍。理科—工科思維的成功轉化和優化,一部分靠自己持續地學習,在實施項目的過程中培養良好的工作習慣,提升自我意識;一部分靠團隊成員互相交流,前輩給予針對性指導——這些是前人擺渡的船,渡我從新手村到廣闊的熟手世界,然后走得更遠。
在水利工程的專題分析中,原始數據資料至關重要。獲取數據是第一步,后續還要細心核實數據,包括一些實測的數據都要進一步確認其可靠性。無論是橋梁、取水口還是碼頭、航道等項目,都需要在準確真實的水文、地形數據的基礎之上進行河演分析(根據實測資料分析河床演變規律)、數學模型計算、物理模型試驗等。只是不同的項目有不同的側重點,比如:橋梁項目要關注岸灘及橋墩周圍河床的穩定性,橋墩附近的流速、流態是否影響通行船只的航行安全;而航道項目更關注江中航道范圍內水深、水流速度能否滿足通航條件。
水利工程師分析了江河湖海的條件后,將研究分析的結果傳遞給水利工程設計者和管理者。水利工程的分析者、研究者便是如此“聆聽”水文之聲的。

這種“傾聽”有文獻性資料的查閱、理論性的計算論證,也有實地的考察調研。工作后,我參與了長江中游重點水道現場勘探、千島湖引配水工程調研、新安江水電站防汛調研等大大小小的現場考察。戶外考察無疑比室內辛苦,大熱天時會在毫無遮擋的江邊暴曬,艱辛跋涉于山谷水流,但也更能“聽”到水文的聲音。在一些兼顧功能和生態保護的重點工程中,水利工程師們能見到一般游客無法看到的寶藏美景,這是我們水利人的專屬“旅行”。記得調研千島湖引配水工程時,是個陽光明媚的晴天,在不對外開放的進水口所在地淳安縣金竹牌村,我看到了波光粼粼的千島湖,遠處島嶼錯落有致,構成一幅清新雅致的山水畫卷。為了更好地進行調研,我還考取了無人機駕駛執照,由此目睹了杭州灣上潮水動力侵蝕岸灘形成的“樹狀潮溝”,富春江、浦陽江與錢塘江交匯的“之江灣”……
在2020年7月浙江特大洪水時期,我有幸登上新安江水電站,親眼見證水庫建成61年來的首次九孔泄洪。當時水庫水位達108.45米,為歷史最高,為了緩解上游防汛壓力,首次九孔全開泄洪,澎湃的水流仿若青色的巨龍從水閘竄出,半小時泄洪量就相當于一個西湖。在感慨大自然的驚人力量時,我也深深贊嘆錢塘江沿岸這道防洪屏障所蘊含著的水利人的智慧和堅守。
受職業影響,我會用水利人的眼光打量日常的江河湖海。旅游時,我會留心湖水的水質,察看長江上的江心洲有無引流或建設丁壩工程,當地是如何融合水利功能和景觀設施的。遇到優秀的案例,還會拍照帶回來和同事討論、學習和借鑒。雖然不曾與相關工程的研究者、設計者、建造者謀面,但從這些成果中可以感受到他們的用心。
進入水利專業后再去游三峽,更像是去拜訪一位久未謀面的朋友。我知曉三峽工程建造的起源和過程,熟習其間的理論知識和建造技術。當我再次面對雄偉宏大的三峽工程時,除了驚嘆,還有與它無聲地交流。我用專業的眼光觀察大壩的輪廓、結構,將它與學到的知識一一對應,內心涌起無限的欽佩之情,產生了強烈的水利人的身份認同感。水利人之間的聯系除了依靠面對面的交流、排成文字圖片的論文報告,還靠地面上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它們超越時間、跨越地域,分享傳遞著水利行業的智慧。
我十分喜歡世界七大奇跡工程之一的荷蘭三角洲工程,那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型的防洪工程,包括水壩、水門、船閘、防洪閘門等,歷時30年,耗資120億荷蘭盾(約482億元人民幣)。建成后,它不僅能有效防洪,還有助于改善水資源、改善當地交通等。這個世界奇跡表明水利是一個關乎國家民生大計的行業,是一項需要漫長時光雕琢的事業,需要一輩輩水利人的鉆研和深耕。作為一名年輕的水利工程師,我沿著前人的足跡耕耘江河湖海,雖艱辛,但時常感到無與倫比的自豪。
專業面對面
對話專業
水利水電工程
本科專業代碼081101
雖然我國有著豐富的水能資源,但目前水電資源開發利用程度相對較低,可見,未來水利水電仍大有前景。如果你也對這個行業感興趣,一起來聽聽水利水電工程專業的老師和前輩的分享吧。
老師說
周建芬
浙江水利水電學院水利水電工程教研室主任
Q1:該專業學生畢業后可以去哪些單位,從事哪些工作?
周建芬:該專業往屆畢業生就業單位占比居前四位的為政府部門、國有企業、民營企業、高等院校,包含的領域有水利工程、土木工程、市政工程、能源電力等。工作崗位主要為水利工程管理、勘測、規劃、設計、施工、監理和研究等。
Q2:該專業的核心課程有哪些?注重培養學生的什么素質?
周建芬:核心的課程包括人文社會類、自然科學基礎類和專業類課程,其中專業類課程包括力學、工程制圖、工程測量、工程材料、水工建筑物、工程施工和工程項目管理等。本專業培養學生多方面的知識與能力,包括工程知識及問題分析、設計解決方案、使用現代工具、團隊合作溝通等方面的能力。
前輩說
李靜
浙江水利水電學院水利水電工程專業學生
Q:大學里的哪些經歷對你的專業學習幫助最大?
李靜:對我來說,幫助最大的是參加學科競賽。因為水利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書本知識較為艱澀,所以需要結合很多實踐。比如我們團隊在參與國家級大創項目時,在老師的指導下自主設計制作了一套配備水循環系統的物理模型試驗裝置。項目推進過程中,涉及大量水力學知識,我們通過文獻資料和課本理論知識進行初步工況設計,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了我們的應變能力,加深了我們對理論知識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