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岑嶸(財經作家) 圖/視覺中國


飲茶是件風雅的事情,按照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禮儀,貴族們飲下午茶時,男士必須身穿燕尾服,女士則著長袍,他們在花園或者客廳輕聲交談,溫文爾雅。芳香的茶水加上砂糖和牛奶,在精美的瓷器中混合。但這一切優雅的背后,既有全球貿易的繁榮和競爭、原始資本積累的血腥,還有強取豪奪的野蠻和近代史上中國被列強欺侮的屈辱。
茶葉原產于中國,之后傳入東南亞。葡萄牙人于16世紀來到東南亞時,發現了當地人作飲品的茶葉,1610年,荷蘭船隊首次把茶葉當作商品運回國內。17世紀30年代,茶葉從荷蘭傳入法國,17世紀50年代,茶葉傳入英國,由此走向了世界。
1688年光榮革命后,從荷蘭回到英國擔任國王的瑪麗二世,將荷蘭的瓷器和紅茶帶到英國,之后的安妮女王則把早餐喝紅茶的習慣普及全國。在英國,喝茶成了王室的文雅舉動,也因此受到了貴族和紳士階層女性的歡迎。
辦茶會是一種高雅的風尚。經銷茶葉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很精明,每年都會向英國王室獻上新茶,然后用“王室御用茶”和王妃貴婦飲用之茶的名義來做宣傳。受王室的影響,17世紀末英國上流社會的女性開始流行舉辦小型茶會,稱為“Low Tea”,這一習慣是高貴、典雅的象征,如今這種茶會仍以下午茶的形式存在。
相應地,工人階級中也開始出現在工作間歇喝茶的茶歇,在英文里被稱為“High Tea”。兩者很容易搞混,但茶歇和下午茶的社會意義是完全不同的。
這里的“Low”指的是“矮腳桌”,上流社會喝茶使用矮桌。而“High”指的是“高腳桌”,工人階級習慣勞動之余坐在高腳桌旁喝茶。他們喝茶是為了提神,且茶葉大多是劣質貨。
早期在工廠工作相當危險,如果工人昏昏沉沉、笨手笨腳,難免發生事故,喝茶有助于人們提起精神,可以說茶葉為英國社會提供了大量精力充沛的勞動力,也為工業革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貴族階層的英式下午茶自然少不了精美的瓷器。
17世紀以來,上流社會喝下午茶的風氣日盛,他們用昂貴的奢侈品瓷器以及設計精美的茶巾和銀質茶匙,飲用不遠萬里舶來的紅茶。
英國人喝茶的茶具最早都來自中國,當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船舶把中國的瓷器運到歐洲,這些瓷器的細膩度、耐用度、風格、顏色和品質,都讓歐洲人大開眼界。不過中國之前并沒有使用茶壺的習慣,一般的茶碗也沒有把手,紅茶專用的陶瓷器都是英國特別定制的產品。這些瓷器在當時都屬于炫耀性消費的奢侈品,只有富人才買得起。
陶瓷全球化貿易在16世紀擴大到墨西哥、中東和伊比利亞,在17世紀影響了英國和荷蘭,這些地方的陶工紛紛效仿,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這些努力都以失敗告終,他們始終無法模仿出與中國瓷器相似的外觀和手感。
歐洲人不明白中國人為什么能燒制出如此精美的瓷器,17世紀末,他們通過傳教士在江西景德鎮偷竊了中國的瓷器制作工藝,最后成功燒制出了一種比較白凈的瓷器,但相比中國瓷器還有一定的差距。直到19世紀中葉,歐洲人終于全盤竊取了中國瓷器的工藝秘密,自此歐洲開始生產出質量上乘的瓷器,并逐漸替代了中國的茶具。
品嘗下午茶除了要有茶具,還有一樣東西少不了,那就是——糖。
在茶里加糖,不只是因為口感——糖是昂貴的奢侈品,也是身份的象征。英國人為了擴大糖的生產,把上千萬的非洲黑人奴隸販賣到了西印度群島的甘蔗園工作。生產蔗糖是一件累人且危險的工作,許多人把甘蔗推向碾壓機的時候,會因意外失去手腳,而且沸騰的甘蔗汁容易燙傷人,而黑奴犯一點小錯就要遭受殘酷的鞭刑。
“我喝茶從來不放糖,因為它是黑奴的血汗。”18世紀末一位名叫艾倫·托馬斯的船長在他的航海日記中寫道。當他的護衛艦參與西印度群島的遠征時,他被自己看到的蔗糖生產過程所震驚。

1842年8月29日,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簽訂,此漫畫內容為中國和英國官員談判場景
1800年至1833年間,英國從中國進口的茶葉量已經飆升到了年均3.5萬擔,茶葉在英國成為一種必需品。英國人開始擔心,如果找不到合適的商品出口中國,大量進口中國茶葉會徹底掏空大英帝國的銀庫。
于是英國人開始在全歐洲乃至全世界尋找能讓中國人接受的商品,英國在國際上拿得出手的商品就是用羊毛加工而成的紡織品以及瓷器,但當時中國的瓷器和絲綢早已天下無敵,自然沒人看得上英國的這些蹩腳貨。
最后,英國東印度公司把目光轉向了在印度殖民地生產的鴉片。這種致癮性藥物很快讓中國的白銀流向英國。清政府不得不采取行動進行反擊,1839年中國開始強制收繳英商鴉片。當年11月,一支英國艦隊抵達廣東沿海,此后,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中國以慘敗收場,簽署了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國不僅未能如愿禁絕鴉片入境,還失去關稅自主權、治外法權,支付大筆賠款,割讓香港島。這是屈辱的、苦難的中國近代史的開始。
除了通過販賣鴉片和發動戰爭來搶劫中國的茶葉和財富,英國的“紳士”們還想到了偷竊。
直到19世紀中葉,全世界的茶葉大部分仍產自中國。英國人極度渴望擁有一片屬于自己的茶園,為帝國賺取暴利。于是他們開始尋找屬于自己的茶葉種植園。
1823年,在當時仍為緬甸領土的阿薩姆地區,他們發現了當地野生茶樹品種(早年通過中國傳入)。英國人發動了英緬戰爭,戰敗的緬甸被迫將阿薩姆大部分土地割讓給了英國。
但是對中國茶迷戀不已的英國人并不青睞在阿薩姆發現的野生茶,他們堅信,中國才是最佳茶葉的出產國。
1848年,一艘從英國出發的商船抵達上海,這艘船上的植物學家福瓊有另一個身份——植物大盜。他喬裝成傳教士以掩人耳目,偷偷學習著各個茶區的茶葉栽培、種植、采制等技術,他甚至到過杭州的龍井茶產地。最終,福瓊將從中國著名茶區松蘿山和武夷山竊取的茶樹幼苗和茶種精心包裹好,于1851年3月16日,帶著記載茶葉技術的筆記、1.2萬株茶樹苗,以及中國的茶工抵達加爾各答,開啟了印度茶葉種植的歷史。
1888年,印度的茶葉產量達到了8600萬磅。英國從印度進口的茶葉數量第一次超過了從中國進口的茶葉數量,印度取代中國在世界茶葉市場的壟斷地位,成為英國最大的茶葉出口國。英國人稱福瓊為“茶葉獵人”,中國人則給他一個更確切的綽號——“茶葉大盜”。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一杯茶,代表著風雅、閑適和格調。然而一旦它成為世界商品,便注定要歷經多重坎坷。在這小小一個茶盞中,我們能體悟到文明的開化,更能一窺現代世界發展之脈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