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
【摘 ?要】在義務教育小學階段,語文教師引導學生誦讀經典詩文,并且督促學生持之以恒的閱讀,對他們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有很大的益處。常態化誦讀經典詩文可以提高小學生的語感、記憶力水平、寫作文能力;可以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品質:恒心、專注力;可以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逐漸認識自我;還可以讓學生們喜愛學語文,增強文化自信,熱愛生活。
【關鍵詞】小學;誦讀;經典詩文;語文素養
一、誦讀經典詩文,常態化堅持,培養可貴恒心
在行為心理學中,人們認為一個人的新習慣或理念的形成并得以鞏固至少需要21天,故稱之為21天效應。筆者認為,誦讀經典詩文,第一要堅持,第二要有系統性。班級當中要抽出固定的時間來進行誦讀活動,誦讀時間三固定:每天晨讀,語文課前讀,每周一必誦內容交流讀。這三個時間段,教師要保證一直能夠利用而不被其他事情擠占。同時還要注意誦讀效果,尤其是個別誦讀質量達不到要求的學生一定要對其督促到位。例如我會利用課間時間找到誦讀不合格的學生,聽他反復讀直到熟讀成誦。
朱熹說“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因為語文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要注重誦讀內容的系統性和層次性。在低年級選擇《笠翁對韻》《三字經》,中年級《中小學生必背古詩詞70首》《論語》,高年級“中國四大名著”及國內外優秀名家篇目等作為系列性內容。當我班學生在堅持每周積累一段《論語》,一學期下來可以背誦整篇《論語》的時候,不論是家長還是教師都為孩子們出色的表現所震驚;當我班孩子每周閱讀兩章《紅樓夢》,通過近一年的時間讀完這本作品時,我們被孩子們的堅持所折服。在這樣長期的,化整為零的堅持誦讀中,教師和學生學習的可持續性和韌勁都得到很好地提升。
二、誦讀經典詩文,積累經典語句,提升語言感知能力
新《課程標準》指出:誦讀優秀詩文要注意通過詩文的語調、韻律、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在低年段要多重視讀和誦,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得多了,意思也便慢慢理解了。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接受祖國文化的熏陶和語言文字運用的規范,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讓學生打好扎實的語文基礎。語文教師拓展并指導學生閱讀優秀的經典篇目,對于學生掌握規范的語言和積累豐富的語言都起到很好的效果。如我班在進行關于“月亮”詩歌的飛花令時,學生所展示的對月亮的描述:“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等。對于同一個意向,積累下不同的描述,在寫作應用和口語交際當中,孩子們會更加從容選詞擇句。
學生在誦讀中還可以體會到名家、名篇當中用語的準確性。如我班誦讀賈島的《題李凝幽居》時,關于“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這個名句,筆者就講到了“推敲”一詞的來歷;誦讀盧延讓的《苦吟》時,讀到“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我讓孩子們體會古代詩人在作詩時斟酌用字的不易。文章讀得多了,學生們在描寫事物時用字和用詞也會嚴謹且準確。
三、誦讀經典詩文,不斷提高記憶力,讓學生獲得語文學習的成就感
在師生共同堅持常態化誦讀的過程中,由低年級到高年級,由短篇目到中長篇目,由內容淺顯到涵義深厚的循序漸進符合學生大腦的學習和認知規律。孩子們在不斷的誦讀積累中自己摸索整理記憶的規律。積累豐富了就不再害怕記不住東西,腦子越用越靈,記憶力越來越好,在面對需要積累的內容時學生就更有信心了。
如筆者班級有一個孩子,這個孩子語文整體能力較弱,因為積累的少所以寫作沒有素材,每次寫作文時都費力費時。剛開始班級進行誦讀活動時,他讀的不流暢,背誦情況也不理想。筆者就抽出課間時間督促他多讀,找不到記憶的方法不要緊,背不下去也不要緊,就用熟讀成誦的笨辦法,一句一句讀,一句一句背。當他能背下兩句,一能背下一首古詩時就及時鼓勵他。慢慢的,他就能背誦好多首;漸漸地,他不用我督促過長的時間就能背下;后來他只花一點時間就背誦下去了。經過幾年持之以恒的堅持,他不但記憶力增強,而且作文也有話可說了。就這樣一個孩子,他逐漸體驗到收獲知識的快樂,最后的六年級畢業考試,他考取了一個令以前的他都不敢相信的好成績。筆者從帶領孩子們堅持誦讀以來最深切的感受便是語文教學離不開讀,讀多了,讀深了,學生的語文成績便上去了,他們對語文學習的自信心便也提高了,這也許就是讀書帶給他們最直接的快樂吧。
四、誦讀經典詩文,品味文意之美,增加自身涵養
除了引導孩子們對常規短篇堅持積累以外,筆者還要注重對孩子們每月閱讀書目的指導。筆者選擇適應當前學生身心特點的、筆者自己閱讀過的或名家推薦的書目。在推薦給孩子們之前,我都進行深入閱讀或者查看內容簡介仔細的甄選。如在閱讀《胡小鬧日記》系列之《不上補習班的第一名》時,我班借機組織召開了讀書交流會,讓同學們分析上補習班的利與弊,討論怎么更好地利用和支配自己的時間?怎么提高學習效率?通過討論,同學們對學習態度及自我控制方面都有了提高和感悟。在閱讀《周末與愛麗絲聊天》系列之《米蘭的秘密花園》時,我們利用語文課的剩余時間談論德國人的生活方式,談論小女孩米蘭待人處世優雅從容的態度,倡議在班級里待人接物也多一些尊重、理解和包容。
五、誦讀經典詩文,引領學生走進傳統文化,熱愛傳統文化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引導學生通過學習語文來“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提高文化品位。”語文教學就應該注重經典誦讀,語文教師要在如何有效開展經典誦讀上下功夫。我們要認識到經典詩文是一扇走進傳統文化知識寶藏的窗口,中華歷史源遠流長,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走近它才能了解它,了解它才能喜愛它。通過小學六年的常態化誦讀,孩子們從唐詩、《三字經》、《論語》等當中接觸中國文化并了解中國歷史。可能是一首唐詩激發了孩子們對詩中描寫人物的關注,由此走進這段歷史;或許是一個典故引起了他們的好奇,帶領孩子們了解一段歷史;也許是一個人物,他的品格令讀者著迷,從而塑造了美好性格。教師不需要刻意的講授,只需引導他們閱讀的方向,給他們閱讀的時間,維護他們想象的空間,我們要更注重孩子們這段讀、悟、思的過程,相信結果只是水到渠成。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引導學生們常態化誦讀經典詩文,引導他們熱愛傳統文化,鼓勵他們自己去中華文化的長河中探索。正如習總書記所說“‘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筆者相信,小學語文教師緊緊抓住了閱讀、誦讀這把金鑰匙,孩子們的心靈和品格會更加豐潤,孩子們在生活中會更加的自信并充滿熱情。
六、誦讀經典詩文,以經典詩文為作業,增加學生的詩文積累
為了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將經典詩文記住,只依靠其自覺性存在較大的難度。當學生入學后,教師可對其提出一項要求,即擁有一份詩文書籍,詩文拼音讀物亦可。教師應為學生留下常態化的閱讀作業,讓學生將一首經典詩文讀順或讀通,隨后將每日誦讀當作基礎,要求學生完成經典詩文的背誦,每首經典詩文的背誦時間可設置為一周。對于低年級的學生,無需將經典詩文理解透徹,只需將其熟練記憶即可。學生或多或少會將誦讀的經典詩文遺忘,此時,教師不可打擊其詩文學習的積極性,只要后續再次出現已誦讀過的經典詩文,學生便會獲得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學習起來也會更加容易。伴隨學生由低年級升至高年級,教師應適當提高其誦讀要求,不僅要完成每周背誦一首經典詩文的任務,還應對詩文大意進行了解,同時還可將詩文全部默寫下來。在不斷積累新詩文的過程中,只要學生聽到經典詩文的一兩句內容便會順其自然的銜接上,從而達到提高語文素養的目的。
七、誦讀經典詩文,注重學以致用,融合課外與課內知識
無論教師向學生講授何種知識,其目的都是為了讓學生把知識內化為個人積累,做到語文知識的學以致用。在學生的經典詩文誦讀量積累到一定程度時便會愈發喜愛經典詩文。教師可讓學生選取自己誦讀過的一句詩文當作座右銘,部分學生為了讓座右銘表達出自己應在年輕時發奮學習,選取了“白首方悔讀書遲”這句詩,部分學生為了讓座右銘表達出只有付出努力才可收獲成功,選取了“怎得梅花撲鼻香”這句詩。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經常性地讓學生引用經典詩文,并把經典詩文恰當地用于語文寫作。例如,某教師為學生留下寫作作業后,要求學生使用誦讀過的經典詩句為文章潤色,部分學生對校園花壇進行描繪時引用了“萬紫千紅總是春”這句詩,部分學生對登山感想進行描繪時引用了“一覽眾山小”這句詩。
與此同時,教師開展口語教學時要經常性地讓學生引用經典詩文。部分學生對事物認識進行討論的過程中引用了“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部分學生對找到失物的情形進行描繪時引用了“得來全不費工夫”這句詩。在不斷進步和學習中,學生逐漸具備了學以致用的能力,從而把課外經典詩文知識與語文課內知識有機結合,在一定意義上與詩人近距離接觸,升華了自身的語文素養以及人文素養。
八、誦讀經典詩文,構建展示平臺,使學生的語文視野得以拓寬
要想讓學生豐富其語文閱讀積累量,實現語文深入閱讀,教師就應為學生構建舒適而良好的語文閱讀氛圍,對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興趣提供積極幫助。教師應組織并帶領學生欣賞“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等電視節目,使學生對經典詩文的情景美與韻律美有一個深刻的認識,感受到優秀中華文化帶來的學習趣味,從而讓學生對經典詩文的誦讀熱情得到激發,增加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熱愛。
與此同時,教師可按照實際情況編制經典詩文的“經典誦讀參考資料”,帶領學生進行十分鐘左右的集體晨讀。清晨是一個人最清醒的時候,此時的經典詩文誦讀能夠加深學生的記憶。除此之外,教室中應設置專門的圖書角,將多種經典詩文圖書擺放在圖書角中,這些圖書既可以由教師提供,又可以由學生提供,通過學生彼此間的借閱實現互相幫助,共同增加經典詩文閱讀積累量,讓其語文閱讀視野拓寬,從而為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國學經典誦讀與學生語文素養之間的關系[A].陳香政.2020年“教育教學創新研究”高峰論壇論文集[C].2020
[2]國學經典誦讀提升核心素養具體措施[J].張國相.散文百家,2019(04)
[3]名著閱讀推動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J].成鎖嬌.全國優秀作文選(寫作與閱讀教學研究),2020(05)
[4]肖微.傳承華夏文明 ?誦讀中華經典——第四屆“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地區中華經典詩文誦讀大賽”側記[J].臺聲,2020(18):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