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美術教學中傳統文化占有相當大的比例,這些藝術不僅具備審美價值,而且具備育人價值、生活價值。文章由《洛神水賦》舞蹈成功打破傳統文化的受眾現象談起,闡述了美術傳統文化教學中的桎梏和美術傳統文化的價值,并從三個方面探討美術傳統文化教學的創新路徑,讓傳統文化在學生心中植根生長,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傳承。
【關鍵詞】傳統文化;創意實踐;創新傳承
【作者簡介】朱慧,淮陰師范學院第一附屬小學課程教學部主任,高級教師,淮安市小學美術學科帶頭人,主要從事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實踐研究。
2021年端午節期間,河南衛視特別節目《端午奇妙游》受到廣泛關注。其中演繹水下飛天的舞蹈《洛神水賦》(以下簡稱“水下洛神舞”),精彩再現了曹植名篇《洛神賦》,不少觀眾直呼內容驚艷。由水下洛神舞打破傳統文化的創新之舉,筆者聯想到美術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內容的教學同樣需要進行創新探索。二者都是對傳統文化傳承方式的表達,有著可以借鑒的經驗。基于美術學科的特點,教師需要探索在深度理解的基礎上實現文化理解,在多元創新中培養學生文化傳承力的教學方法。本文以蘇少版小學美術教材中的部分傳統文化內容教學為例,探索小學美術傳統文化教學的創新路徑。
一、圈思錮行,美術傳統文化教學中的桎梏
水下洛神舞改變了以往的內容生產和表現方式,打破了人們對傳統舞蹈的已有認知,實現了傳統文化的多維度交流融通,也實現了傳統文化的價值重構。而美術傳統文化教學除了要打破交流的“圈”,更要打破固有的“圈”,讓學生走出藩籬,達到真正喜歡。
(一)“圈”是對傳統文化的淺層理解
現行的美育相關文件中提出藝術教育要“一校一品”。因此每個學校都應該努力立足地方文化,組建興趣社團,形成特色課程。然而,在眾多的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中,學校更熱衷于邀請民間藝人走進校園直接教學,注重民間藝術的技藝傳承,而忽視美術日常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與內化。
利用優質資源,發揮直觀性、示范性優勢的教學無可厚非,但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對于教學內容的選擇更強調技術的引進和臨摹,忽視了學生的理解程度和常態化體驗。比如在扎染中的染法、陶藝的制作方法教學中,教師通常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注力和作品表現的細致程度,但忽視對傳統藝術背后的文化背景、生活追求的理解分析,使得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更類似于“依葫蘆畫瓢”。
(二)“圈”是對學生群體時代特征的忽視
傳統文化的欣賞群體和受眾一般來說以成人為主。成人因為經歷了教育的熏陶和受到生活經驗的影響,會在學習了多元文化之后更加喜愛中國傳統文化。如在博物館、藝術坊的參觀中,成人津津樂道,而多數小學階段的學生興趣寥寥。究其原因,我們不難發現,傳統文化的傳達方式較為單一,示范講解缺乏互動,內容表達較為枯燥,呈現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相差較遠,這就使得學生無法產生共鳴。
(三)“圈”是對藝術創作的墨守成規
在傳統文化和藝術的教學中,教師更注重技藝形式的傳承,而對表現形式缺乏突破創新。如在美術學科傳統文化進課堂教學競賽中,教師會使出渾身解數對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內容進行花樣表達,卻往往忽略了傳統文化與當下的密切關聯。墨守成規的藝術創作,使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距離越來越遠,學生無法在實際生活中轉化,也就無法實現創新傳承。
二、向史而新,美術傳統文化的價值
長久以來,我們在文化領域遇到的主要問題不是要不要繼承,而是如何繼承。所謂不破不立,美術傳統文化的創新首先就是要明晰價值取向,重構教學內容,重建表達方式。
(一)更新價值,建立文化自信
美術是獨特的,其提供與科學、數學、哲學和文學不同的思維方式,是地球上所有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術告訴我們生命的意義[1]。因此,教師在教學美術傳統文化的過程中不僅需要注重技法的傳承,也需要通過對藝術品造型、材質、肌理等外在表征的分析討論,讓學生探尋藝術品背后的思維方式、生活追求和生命思考,在富有創意的作品閱讀中產生文化自信,實現自覺堅守。
(二)更新目標,重建教學方法
互動探索教學方式的缺乏,讓學生對傳統文化敬而遠之。傳統文化如果一味地以老學究的面目出現,就會變成一個文物;如果放不下“身段”,就有可能面臨傳承的危機。因此,傳統文化的教學需要建立與學生生活環境相關、尊重學生學習規律、充分發揮萬物互聯時代的優勢,增加教學中的體驗性、互動性,提高學習的趣味性,使學生的創新成為可能。
(三)更新表達,實現創新轉化
每一次繼承,都是一段創新的旅程。傳統文化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它對于當時的時代是一種新,即創新是經典的靈魂所在。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需要鼓勵學生用多種材料、多種方式進行個性化表達,用活化的新形式發揚傳統文化的深厚內涵,涵養中國精神,滋潤現代人生。
三、創新傳承,傳統文化的教學路徑探索
一些中國風節目成功的背后,是創造者滿足當代觀眾審美需求的誠意和對傳統文化的敬意。那么,何為對傳統文化的敬意?是指嚴肅單一的說教,還是指喚醒觀眾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從而于內心深處產生共鳴的創新?答案顯然是后者。尊重當代審美需求,是水下洛神舞深受歡迎的主要原因。可見,尊重學生審美特點和生活習慣也應是美術傳統文化教學的落腳點。
(一)從理解到共鳴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1.理解,清晰傳統文化體系
因為傳統文化育人價值鮮明,具有深刻的人文性、視覺性,所以不論是人美版,還是蘇少版教材,都在內容中融入了大量的傳統文化的欣賞學習。這些內容的構成不是隨意的,而是覆蓋了不同領域、不同時期的藝術文化,形成了清晰的結構體系。
以蘇少版小學美術教材為例。從三年級開始,每冊教材中都有傳統文化內容,如《偶戲》《皮影戲》《土與火的藝術》《青銅藝術》《有生命的石頭》等覆蓋了民間藝術、建筑藝術、雕刻藝術等。而每節課的構成一般包括民藝坊、走進博物館、生活中的藝術、訪問藝術家、學生作品五個版塊。對此,教師在教學時要有意識地進行內容體系的關聯,實現點線面體的建構,讓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2.共鳴,領悟傳統藝術形象
長久以來,對于傳統文化的教學,教師更重視藝術品表面的形式美,缺乏對創作者思維過程的深度探究。然而每一件藝術品都是時代審美的產物,且具有一定的實用性。以《土與火的藝術》一課為例,教材中呈現了馬家窯文化時期的陶盆、陶罐。這些幾千年前的陶制品巧妙地運用了線條裝飾,極具韻律美。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會引導學生從點線面的合理運用這個視角去欣賞,忽視學生對陶罐上的魚紋、水紋等形象來源的理解。
從深度學習的角度出發,教師應引導學生觀察陶罐上的花紋主要是哪些形象,并讓學生分小組討論為什么會是這些形象等。學生在審美思辨中會發現,陶罐上的紋樣以鳥、魚、水等形象為主,這些形象其實是黃河流域逐水而居的人們對生活元素的提煉,他們通過一次次的提煉、概括,形成了獨特的、富有節奏感的裝飾紋樣,讓樸素的生活具備了美感,極富時代感。教師應注重挖掘藝術形象背后的生活因素,讓學生在有深度的探究活動中,對傳統文化不但有敬畏,還能從中獲取創作方法,在深度理解的基礎上產生共鳴和自信。
(二)以關聯融通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文化生態學認為文化需要從自然、環境、社會整體建構中認識其相互之間的關系[2]。民間藝術在當時之所以能夠蓬勃發展,是因為有與之相適應的土壤,以及合適的自然條件和生產技術。因此,傳統文化的教學同樣需要與學生的興趣愛好、生活環境、地方文化進行深度關聯,從學生發展的視角對教學內容進行解構與重構。
1.突破內容約束,與學生生活關聯
傳統文化教學未能使學生產生共鳴的原因之一是文化本身具有時代背景,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距離較遠。為此,教師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分析,給予學生具有興趣空間和能力空間的多元創作主題。
在小學美術教材里有許多技法較難、形式高雅的內容,如雕刻藝術、園林建筑等。這些內容附帶著較多的專業詞匯,同時有著深厚的文化背景。筆者在執教《柱狀雕刻》一課時,帶領學生發現東、西方建筑中的柱狀雕刻,分析比較華表和圖騰柱的造型、色彩、內容和風格,從中發現柱狀雕刻與現實生活的關系。在學生創作時提供了“西游樂園”“學校的圖書館”“城市的名片”三個主題,讓學生自由選擇主題進行小組合作,用陶泥、超輕黏土、落水管和紙管等進行大型雕刻。這樣的創作主題和表現方式,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表現出了強烈的創作欲望。
2.打破教材結構,與地方文化融通
在美術課堂中,教學內容既要與學生生活關聯,也要植根地方文化。誠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傳統文化的教學需要可以生根的土壤。教師在教學時不能孤立地看待教學內容,應該根據學生發展能力、地方文化、學校特質對教學內容進行重組。比如對于《橋》一課,教師可以利用江蘇淮安的運河文化,進行大單元教學設計,讓學生在項目式學習中深度理解傳統文化。只有讓學生認識傳統文化的創造活動及其發生、發展、變化的規律,認識其與人之間的關系,改變傳統藝術與現代學習之間的失衡現象,植根生態環境,才能實現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
(三)以創意表達實現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一流的文化要有一流的表達。在美術教學中,教師應使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將傳統文化融入課堂,讓學生充滿學習探究的樂趣。
1.注重教學內容的創意呈現
創新是需要空間和土壤的。教師要尊重學生,從教學方式上改變單向傳遞,在教學內容上與學生實現充分互動,讓學生圍繞大問題進行有價值的研討。同時,在傳統文化的教學中不必拘泥于單一的師生授課制。在現在這個“互聯網+”時代,教師可以充分挖掘各種優質網絡資源,運用技術強化體驗性,運用直播強化直觀性,運用平臺強化互動性,通過生動有趣的方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化。比如在《青銅藝術》一課中,教師可以將四川博物院介紹三星堆的視頻與山西博物院介紹溫鼎的視頻進行組合,讓學生對原本高高供起的藝術品充滿興趣。教師再結合互動白板等教學工具,讓學生在猜想、欣賞、歸納、總結中對傳統文化形成新認識。
2.鼓勵學生創新的創意表現
水下洛神舞成功的背后,是創作者在尊重經典的同時進行了創新表達,讓經典打破了人們的固有印象,告別刻板高冷,以一種全新的形式呈現在世人面前。因此,對于傳統文化的教學,同樣需要充滿創意的藝術表現。美術教材里傳統文化的創作材料都有一定的時代背景,如“玉石文化”“皮影戲”“青銅藝術”這些藝術的學習創作不可能用原有材料進行表現,需要在風格一致的基礎上進行材料的重新選擇和手法的創新表現。
如在教學《青銅藝術》一課前,筆者對學生已有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進行了調查,發現很多學生都對剛剛出土的三星堆文化感興趣。考慮到在傳統文化里青銅藝術的經典形象較多,需要以點帶面讓學生感受文化的深厚,筆者將教學重點聚焦在三星堆的創新表現上,抓住三星堆青銅藝術夸張、奔放的造型特點,讓學生打破時空的限制進行組合創作。在創作的時候,學生改變以往單一繪畫的形式,用超輕黏土、撕紙拼貼等多種方法進行了表現,使傳統文化煥發出勃勃生機。
四、結語
文化作為一個“文而化之”的過程,重在傳播推廣,它是動態的,也是漫長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其間難免會遇到諸多難點、堵點。教師需要以學生生命成長為導向,堅守價值目標,挖掘傳統文化和現代表達的契合點,改變固有教學模式,探索新的表達方式,獲得學生青睞,讓古樸的文明真正在學生心中“活”起來。
參考文獻:
[1]錢初熹.大數據時代美術教育的創新發展[J].美育學刊,2016(1):49-54.
[2]唐家路.民間藝術的文化生態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05(11):28-31.
(責任編輯:羅小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