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衛仙

[摘 要]文章通過梳理中國知網的相關文獻,分別從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基本情況、主要研究問題和促進就業的對策與建議三個方面介紹了當前中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的主要研究成果,以期比較全面展現畢業生就業問題的研究現狀和問題,為后續研究提供便利。
[關鍵詞]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 G640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2) 01-0025-04
一、引言
高校畢業生問題關系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歷來受到廣泛關注與重視。我國高校1999年開始大規模擴招,畢業生數量快速增加(見圖1)。學界圍繞高校畢業生這一主題開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通過梳理中國知網文獻,以期能夠比較全面地了解畢業生問題的研究現狀,為教育決策和畢業生就業提供更豐富有效的信息,為后續研究提供便利。
二、高校畢業生問題研究內容
高校畢業生問題研究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末,進入 21 世紀后慢慢發展起來。高校畢業生問題涉及的內容非常多,主要體現為畢業生就業困難的相關問題。這與我國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改革和高校擴招相關。
本文分別從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基本情況、主要研究問題和促進就業的對策與建議三個方面來介紹當前的主要研究成果。
(一)就業基本情況
1.全國性情況
自高校大規模擴招后第一個畢業高峰2003年開始,北京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每隔一年選取30所左右高校進行“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截至2019年已持續開展了九次大規模問卷調查。另外,麥可思研究院從2009年開始,連續發布了12次《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這兩項調查研究是當前我國針對畢業生問題最為連續、全面的研究。
當前全球經濟萎靡、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和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疫情疊加使得高校畢業生面臨較大就業壓力。與往屆相比,2019年畢業生單位就業比例下降,待就業比例上升,就業難度加大。[1]國內升學比例明顯上升,學歷提升帶來的教育回報隨著時間延長而顯現;教育行業就業比例最大,民營企業是吸納畢業生最多的單位類型。[2]
2.不同區域就業情況
省域范圍的整體研究不多,主要是針對具體高校情況的研究。從研究結論來看,各地均十分重視高校畢業生問題,實行多措并舉,畢業生就業率總體平穩;畢業生傾向于在經濟發展水平較好的城市就業;各地因省情不同本地畢業生就業呈現出不同趨勢。
北京畢業生選擇留京就業的比率總體呈現下降趨勢,選擇赴西部和基層就業的總體趨勢持續向好;[3]上海對大學生就業的吸引力進一步增強,學歷越高,基層就業比例越低;[4]江蘇經濟勢頭發展迅猛,對本地高校畢業生具有較強的吸引力;[5]遼寧省的產業結構較為單一,高質量就業崗位不足、薪酬不高,對畢業生吸引力不大,人才流失嚴重;[6]湖南省的人才引聚政策體系不斷完善,人才流入明顯加速,但也存在著高端人才引進難度加大、人才流失尚未根本緩解、政策創新力度有待加強的問題;[7]陜西省有關部門推出許多留才、引才、聚才措施,取得了積極成效,2020年陜西六成以上高校畢業生選擇本省就業;[8]西藏經濟規模總量和各類企業規模較小,吸納就業能力有限,且隨著公職崗位的逐年減少以及高層次人才引進,本地人才客觀存在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9]
3.不同性別就業情況
全國很多學者和研究機構的調查研究結果均表明:女大學生的就業機會和工作落實率低于男生,男性畢業生落實工作和獲得高收入的比較優勢均顯著高于女性畢業生,存在勞動力市場歧視。[10]從專業角度來看,理工科專業畢業生就業結果的性別差異高于其他專業,受產業結構變化影響,經管、人文、社科專業畢業生就業結果的性別差異在縮小。[11]從時間作為維度來看,高校畢業生的性別工資差異呈不斷擴大的趨勢。[12]女性畢業生在就業狀況、就業單位性質、薪酬水平、人職匹配度、就業滿意度、職業發展前景等就業質量指標上處于相對弱勢地位。[13]
4.不同學歷層次就業情況
關于高校畢業生的研究多以所有學歷層次的高校畢業生為對象,但不同學歷層次的畢業生就業情況存在一定差異。我國研究生的畢業落實情況較好,本專科生處于就業困難狀態。[14]碩士畢業生、理工類專業的畢業生初職社會經濟地位回報高于本??飘厴I生、人文社科類專業畢業生。[15]博士畢業生的總體就業率普遍很高,職業選擇、學術市場、就業地域呈擴散趨勢,學用不匹配占比相對較小。[16]
5.不同渠道就業情況
按勞動關系的穩定性可將就業分為正規就業和非正規就業。全國高校畢業生大范圍調查數據顯示:女性、學歷層次較低、家庭社會資本相對豐富的高校畢業生非正規就業比例更高; 高校畢業生非正規就業群體的就業滿意度更高,就業起薪和就業匹配情況明顯低于正規就業群體。[17]
引導和鼓勵畢業生基層就業是解決大學生就業困難、推動經濟建設的重要舉措。當前形勢下,有關就業去向的研究以基層就業為主。由于當代大學生就業觀念偏差、工作環境簡陋、發展空間有限、福利待遇低、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導致廣大的基層單位,特別是環境艱苦和交通、經濟落后的邊遠地區人才輸入較少。選擇基層就業的畢業生主要來自縣城、鄉鎮和農村,但畢業返鄉就業的比例持續下降;[18]高校畢業生對基層就業項目認同度較高,但最終基層就業的畢業生比例較低;學歷越高,基層就業比例和滿意度越低。[19]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背景下,鼓勵、支持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是政府部門的重要政策,以創業帶動就業也是大學生個人的現實選擇。高校畢業生創業者具有明顯的群體性差異,男性、少數民族、獨生子女、??茖W歷、來自非重點高校、畢業于中部和西部地區高校的畢業生選擇創業的概率更高;絕大多數畢業生的創業活動都是主動型創業;選擇創業的畢業生對于就業的滿意度評價高于其他就業去向。[20]個體/心理因素、學校教育因素(教育內容、時長等)和社會環境因素(起薪、家庭資本、周邊榜樣等)對大學生創業意向具有不同程度的直接和間接影響。[21]
(二)主要研究問題
有關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的研究主要圍繞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就業質量、就業影響因素等方面展開。
1.就業困難
造成就業難的因素可以分為內外因兩方面:一方面,我國高校大規模擴招使得高校畢業生數量連年遞增,與經濟下行壓力、經濟結構調整、勞動力市場制度性分割等因素疊加,造成勞動力市場供需不平衡;另一方面,受高校畢業生人才培養結構和質量、就業能力和觀念的影響,造成就業不充分。[22]
在就業困難問題中,女性、少數民族、貧困等重點群體就業弱勢突出,成為學者們的重點研究對象。男性市場性工作比較優勢、女性的高雇傭成本(如生育成本、高人力資本折舊率)、部分雇主歧視偏好、歷史文化形成的社會分工性別觀念等因素使得女性畢業生就業更難。[23]少數民族地區由于地理位置、發展歷史等原因,總體呈現出基礎教育薄弱、高等教育質量不高、人口素質較低等特點,加之民族所特有的風俗習慣、心理特征、語言環境(如西藏、新疆)等,導致大部分少數民族畢業生在基礎知識、實踐技能、適應能力、綜合素質等方面存在差距,[24]就業競爭力較弱,區外就業比例較低。家庭背景和找工作時社會關系上的差異會導致大學生就業不平等:[25]家庭收入越高,簽約就業的比例和就業后的專業匹配度越高;家庭社會關系越廣泛的畢業生就業滿意度越高;農村家庭背景的大學畢業生遭遇到的就業困難更多。[26]
2.就業質量研究
就業質量是一個復雜的綜合性概念,其評價內涵因所處時期及所面對群體不同而有所差異。我國學界已建立了一些就業質量指標體系,各個指標體系的價值取向與層次取向存在差異,同時也形成了一些共識:就業主體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的真實感受和利益訴求是評價就業質量的基礎,工作滿意度是反映畢業生就業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27]吸納畢業生的主體用人單位是就業質量整體評估的關鍵,其對學生以及高校的評價和建議最直接,也最具建設性;[28]就業質量能夠真實反映高校辦學水平高低,可根據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內涵,從影響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因素、標準、構成要素的角度設計評價指標。[29]
眾多針對不同主體的就業質量評價,探討了性別、學歷、高教質量、家庭經濟資源、就業渠道、就業結構等因素對就業質量的影響。同等條件下,女性的就業難度明顯高于男性;高等教育分流對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存在顯著影響,高學歷層次、高教育質量,就業質量較高;[30]家庭經濟收入正向影響就業收入和就業滿意度;[25]求職渠道差異會影響畢業生的工作滿意度;[31]就業結構問題體現在就業的時間、空間、經濟結構、專業、學歷層次等的匹配上。畢業生就業行業以民營企業和制造業為主,就業區域為省域內主要城市,[32]打破勞動力市場分割、促進人才合理流動,能夠提高人力資源配置效率;當前我國經濟面臨周期性下行壓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在創造新就業崗位的同時造成大量就業崗位消失等因素交疊,導致大學畢業生供給結構與需求的矛盾加劇;[33]專業錯配、學歷錯配對薪酬和工作滿意度皆有顯著負面影響,[34]專業匹配畢業生有更高的工資起薪和工資滿意度。[35]緩解就業結構性矛盾是實現更高質量就業的關鍵。[36]
由于缺乏一套大多數學者認同的權威和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不能對各高校的就業質量進行橫向比較。[37]我國當前的就業評價主體是教育行政機構,統一匯總各高校上報就業信息的過程中缺乏有效監督機制,導致相關質量評價結果認可度不高。[38]因此優化就業質量評價體系、完善評價機制是促進我國就業質量評價、有效開展就業工作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3.影響就業的因素
影響就業的因素涉及就業主體和社會兩方面,除前文提到的性別、學歷、高教質量、家庭經濟資源、就業渠道、就業結構等因素之外,還包括就業觀念等其他因素。
就業觀念引導就業行為,表現為就業選擇的價值傾向、地域行業偏好、前景待遇等方面。不切實際的要求導致就業選擇空間變小、機會變少;過高期待會降低就業滿意度。[39]正確認識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理性認識就業環境、客觀評價自我,能夠幫助畢業生提高就業概率,更好適應社會需求。
(三)促進就業的對策與建議
基于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因素,學者們從社會、高校和個人等多個層面尋求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對策與建議。
1.社會方面
政府和社會各界要營造公平、公正、良好的就業環境,以培養就業和創業能力為目標推動高等教育改革, 建立科學的畢業生就業能力評價機制,完善和優化現有的就業服務體系和就業援助體系。做好信息采集和發布工作,不斷重視科技創新力量, 以數字技術為抓手拓展求職渠道;[31]在就業扶持過程中更加關注就業者的個性化特征,通過一系列精準就業服務,提高就業質量。
2.高校方面
高校應調整教育結構,適應經濟社會和高等教育自身發展的要求;深化教學改革,創新培養模式,提高教育質量。[40]建立多元化的就業教育和就業指導體系,引導和促進畢業生成功就業。[41]
3.畢業生方面
高校畢業生應全面提升理論與實踐水平, 增強自身綜合素質;樹立既適應市場發展態勢,又要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就業觀念;[42]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挖掘各種求職渠道和搜索職位信息。[43]
三、結語
關于中國高校畢業生問題的研究,從數量上看十分可觀;從內容上看涵蓋就業問題的各個方面;從研究模式上看一般采取問題、成因和解決對策的模式。雖然總體研究成果豐富,但多為內容零散的單篇研究,具有連續性的研究成果缺乏,系統闡述問題的專著少,研究的問題重復性很高,針對特定群體的研究相對較少。另外,因研究者使用的標準、角度和方法等方面的差異,缺乏統一的分析框架,不同研究成果的可比性較差。研究者更多的是提出問題,難以給出解決問題的較為明晰具體的對策,政府與研究者的溝通協作仍待加強。以上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進行優化。
參考文獻
[1]岳昌君,夏潔,邱文琪.2019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實證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38(04):1-17.
[2]晉浩天.《2020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發布[J].云南教育:視界時政版,2020(Z2):54-55.
[3]王懷宇.“十三五”回顧系列——首都高校畢業生規模、結構與就業趨勢[J].北京教育:高教,2020(12):4-5.
[4]蓋鈞超,鄭東,周全華,潘聰聰.2016—2019年上海高校畢業生基層就業狀況調查分析[J].生涯發展教育研究,2020,23(03):3-19.
[5]胡清斌.江蘇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的經濟學分析[J].經濟師,2018(12):160-161.
[6]李寧.高校畢業生在遼寧就業的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J].現代交際,2019(19):5-6.
[7]胡躍福,馬貴舫,馬美英.提升湖南引才聚才質量水平研究[J].中國人事科學,2020(09):79-87.
[8].2020年陜西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出爐六成以上畢業生選擇在陜就業[J].中國大學生就業,2021(05):32.
[9]周蓉,王堯.西藏高校大學生參與鄉村振興戰略研究[J].西藏科技,2020(11):40-44.
[10]陳婷婷.國內大學生就業性別差異研究綜述[J].北京青年研究,2016,25(02):54-60.
[11]賀凌,岳昌君.產業結構轉型背景下高校不同專業畢業生就業結果的性別差異——基于2013年和2015年全國高校抽樣調查數據的實證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8(07):60-66.
[12]曹星,岳昌君.我國高校畢業生勞動力市場性別差異文獻評述[J].教育學術月刊,2010(02):10-14.
[13]劉敏,陸根書.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的性別公平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16(07):205-209.
[14]于菲,邱文琪,岳昌君.我國研究生就業狀況實證研究[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9(06):32-38.
[15]楊中超,岳昌君.學歷、專業對高校畢業生初職社會經濟地位的影響研究——基于全國高校畢業生調查數據的實證分析[J].教育研究,2016,37(10):65-77.
[16]高耀,喬文琦,楊佳樂.一流大學的博士去了哪里——X大學2011—2015年博士畢業生就業趨勢分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1(03):53-60.
[17]蔣承,王天驕.我國大學畢業生非正規就業的特征、結構與質量——基于2007—2017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調查數據[J].社會科學戰線,2020(10):271-275.
[18]蔣承,張思思.大學生基層就業的趨勢分析:2003—2017[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36(05):60-70+167.
[19]祝軍,楊平.大學生基層就業項目:參與意愿和滿意度[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5,13(02):2-17+187.
[20]祝軍,岳昌君.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調查:特征、動機與就業滿意度——基于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數據的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21(01):87-95.
[21]蔣承,李宜澤,黃震.大學生創業意向影響因素研究——基于對北京大學學生的調查[J].高教探索,2018(01):120-123.
[22]賴德勝.大學生就業難在何處[J].求是,2013(20):52-54.
[23]張抗私,班曉娜,賈帥帥.女大學生就業為什么難?——基于全國63所大學的問卷調查[J].財經問題研究,2015(03):113-119.
[24]張翔.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現狀調查及對策建議——以青海省為例[J].廣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19,34(02):127-130.
[25]劉自團,陸根書.家庭經濟資源對大學畢業生就業質量影響的實證研究——基于陜西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跟蹤調查[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03):127-140.
[26]李春玲.農村大學生就業更難嗎[J].決策探索:下半月,2014(04):34-35.
[27]岳昌君. 2015年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N]. 光明日報,2016-01-19(013).
[28]彭建章,王棟.河北省本科院校畢業生就業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7(15):100-103.
[29]劉永平.基于模糊數學理論的就業質量評價體系研究[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8(06):88-96.
[30]王占國.性別、高等教育分流與大學生就業質量——基于全國17所高校1354名畢業生的實證分析[J].高教探索,2015(12):107-111.
[31]汪鑫陽.疫情防控時期大學生“云求職”對就業質量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OL].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6[2021-06-23].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045.N.20210608.1559.002.html.
[32]黃兢.省域大學生就業結構特征與質量評價——基于47所高校2015屆畢業生的實證調研[J].現代大學教育,2018(01):79-84+99.
[33]陳建偉,賴德勝.周期性與結構性因素交織下就業結構性矛盾及其政策應對[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9(01):32-38+2.
[34]郭睿,周靈靈,蘇亞琴,等.學歷、專業錯配與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J].勞動經濟研究,2019,7(02):78-100.
[35]胡艷婷,蔣承.專業匹配對高校畢業生工資起薪的影響——基于傾向得分匹配法的實證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1,39(04):53-63.
[36]劉靜,張天雪.大學生就業結構的關聯模型、矛盾形態與破解路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1(05):90-94.
[37]尹曉菲,楊昱梅.以“就業質量提升”為導向的高校就業質量評價體系優化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10):82-87.
[38]伏文艷.基于大學擴招的大學生就業質量評價[J].教育與職業,2016(18):85-86.
[39]鐘秋明,劉克利.擴招以來高校畢業生就業觀研究綜述與前瞻[J].大學教育科學,2015(04):32-36+43.
[40]喻名峰,陳成文,李恒全.回顧與前瞻: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十年(2001-2011)[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02):79-86.
[41]趙明.我國大學生就業質量提升的對策研究[J].江蘇高教,2019(10):67-72.
[42]王瑞東,陳穎.就業競爭力視角下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7(13):68-72.
[43]楊偉國.重大疫情下高校畢業生就業:上下并舉,長短相濟[J].中國大學生就業,2020(07):4-6.
(責任編輯: 杜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