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玲
[摘 要]中國經濟史課程思政建設中融入黨史教育,不僅是時代的要求,而且二者有相融相通的基礎,體現出了中國共產黨黨史學習的理論教育傳統。要把加強黨史教育作為深化中國經濟史課程思政建設的重點,具體可以從黨的經濟工作的起步與摸索、展開、轉制、曲折前行、轉折、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六個階段展開融入黨史教育。
[關鍵詞]黨史教育;中國經濟史;課程思政
[中圖分類號] G642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2) 01-0076-04
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提出“八個相統一”的具體要求,為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指明了方向。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當前高校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在此背景下,經濟學課程思政建設是當前經濟學專業教學改革與創新的必然要求和時代使命。從已有研究成果來看,學者們大都以經濟學專業各系列課程為例進行探討,基本認為僅傳授西方經濟學的主流思想不利于高校學生正確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形成與塑造,要求在授課過程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政治立場。文獻檢索表明,關于高校經濟學課程思政的相關研究基本形成于近幾年,成果較少。迄今為止,經濟學課程思政研究仍然比較薄弱,大都處于起步和探索階段。對經濟學專業的核心課程——經濟史課程思政研究的相關研究更是屈指可數。目前僅發現陳新崗以經濟史課程為例,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評價機制等方面探討了經濟學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實現路徑,強調馬工程教材的使用是實現思政教育的重要路徑。[1]總體來看,目前關于高校經濟學課程思政的研究現狀集中表現為:一是研究對象主要集中于經濟學原理、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或以西方經濟學理論為基礎的一些經濟學核心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研究,專門針對經濟史的課程思政研究成果很少見。二是僅有的經濟史課程思政建設研究成果,其對經濟史課程思政實現路徑的研究亦未脫離其他經濟學課程思政的一般思路,從黨史視角進行中國經濟史課程思政建設的研究尚較為薄弱。2021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2]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新時代,把黨史教育融入中國經濟史課程思政教學,教導經濟學專業大學生從中國共產黨百年經濟史中吸取力量,深刻體會中國共產黨經濟工作成就的來之不易,做到學黨史、悟思想,知史愛黨、知史愛國,從而堅定“四個自信”。總之,從經濟史角度教育大學生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為什么行,理解黨和新中國歷史的艱難,體會新中國的來之不易,從而潛移默化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是新時代高校推進經濟史課程思政改革創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需要。
一、黨史學習是中國共產黨理論教育的傳統
習近平指出:“必須把黨的歷史學習好、總結好,把黨的成功經驗傳承好、發揚好。”并強調學習黨史要樹立正確的黨史觀。[2]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歷史經驗的總結,注重在理論教育中融入黨史學習,從而有利于黨員干部認識國情,認識歷史發展規律,進而推進黨的各項工作。加強黨史教育是中國共產黨理論教育的一貫傳統。通過黨史學習,可以從中汲取理論之魂、奮進之力。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就十分重視黨史學習與教育。1938年5月5日,延安馬列學院開設政治經濟學、哲學、馬列主義基本問題、黨的建設、中國現代革命運動史、西洋革命史六門課程,并設立馬列主義、中國問題、哲學、政治經濟學、歷史等研究室。[3]把黨的歷史融入學習教育是黨的優良傳統。1941年,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專門闡述了研究歷史的問題,指出:“不注重研究現狀,不注重研究歷史,不注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應用。這些都是極壞的作風。”[4]并嚴肅批評了一些同志不懂歷史、特別是不懂中共黨史的現狀,“對于自己的歷史一點不懂,或懂得甚少,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特別重要的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和鴉片戰爭以來的中國近百年史,真正懂得的很少。近百年的經濟史,近百年的政治史,近百年的軍事史,近百年的文化史,簡直還沒有人認真動手去研究”。[4]他特別提出教學過程要聯系中國革命史和中國經濟史,“在學校的教育中,在在職干部的教育中,教哲學的不引導學生研究中國革命的邏輯,教經濟學的不引導學生研究中國經濟的特點”。[4]顯然,中國共產黨始終把歷史教育特別是黨史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并特別重視干部對中國經濟史的學習與理解。1942年2月28日中共中央《關于在職干部教育的決定》指出:“高級及中級干部之具有學習理論資格者,于業務學習政治學習外,均須學習理論。其學習范圍分為政治科學、思想科學、經濟科學、歷史科學等……經濟科學,以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為理論材料,以近百年中國的經濟發展史為實際材料。”[5]同年3月30日,毛澤東做了《如何研究中共黨史》的講話,強調了研究黨的歷史的重要性,闡述了研究黨的歷史的基本原則的基本方法。[6]無疑,中國共產黨銘記黨的歷史,注重學習黨的歷史,把黨史作為營養劑,促使黨員干部從中汲取理論精華。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進一步把歷史教育尤其是黨史教育放在重要地位。新中國初期到改革開放前,高校先后開設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中國革命史、中共黨史等關于黨史的核心課程。[7]改革開放后,黨和國家領導人進一步高度重視黨史研究和學習,對黨史學習做出重要論述。1981年鄧小平提出必須學習黨的歷史:“要學點歷史。青年人不知道我們的歷史,特別是中國革命、中國共產黨的歷史。”[8]江澤民指出:“如果不了解中國的歷史,特別是中國的近代史、現代史和我們黨的歷史,就不可能認識和把握中國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9]胡錦濤也強調:“我們要更加重視學習歷史知識,更加注重用中國歷史特別是中國革命史來教育黨員干部和人民。”[9]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更加重視學習歷史的重要性,他多次反復強調必須學習歷史,特別是黨史,并在全黨開展四史及黨史學習教育。2013年他指出:“各級領導干部還要認真學習黨史、國史……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10]2015年他在中共十八屆中央政治局“三嚴三實”專題民主生活會上的講話強調:“我們要加強對歷史的學習,特別是對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中國共產黨黨史的學習,歷史是一面鏡子,從歷史中得到啟迪、得到定力。”[10]2018年他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更是明確指出:“要在學生中加強中國歷史特別是中國近現代史、中國革命史、中國共產黨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中國改革開放史等的教育。”[10]顯然,把黨史教育融入理論學習是中國共產黨理論教育的優良傳統和寶貴經驗。正是基于上述認識,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修課,把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同深化黨的創新理論學習教育緊密結合等重要論斷。[10]
二、黨史教育融入中國經濟史課程思政的基礎與內容體系
黨史教育融入課程思政建設是高校開展黨史教育的內在要求。《中共中央關于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通知》要求在全社會進行以黨史為重點的“四史”宣傳教育。因此,在經濟學專業課程中國經濟史課程思政過程中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課程思政元素,推進黨史教育的融入是實現經濟史課程思政的重要途徑。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結合經濟史課程特點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力圖實現專業教學與思政教育一體化。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要給學生講清楚這一被實踐證明了的歷史邏輯和現實邏輯,增強學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0]
(一)黨史教育融入中國經濟史課程思政的基礎
黨史與中國經濟史闡述的核心內容及其發揮的意義是相融相通的。這是黨史教育融入中國經濟史課程思政的重要基礎。
首先,黨史與中國經濟史教學所闡述的核心內容一致。經濟史學是研究特定區域內時間歷程中人們經濟生活演變過程及其規律的學科。經濟史既研究生產關系,又研究生產力。經濟史學家吳承明指出,不講生產力,生產關系也就無規律可言,經濟史就變成抽象的歷史,越講越空。[11]基于這樣的學科性質,中國經濟史課程的核心內容也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尤其是生產力,課程主線是經濟現代化。[12]從中共黨史的研究主題看,生產力亦是其主要研究內容。抗戰時期毛澤東就指出:“中共一切政黨的政策及其實踐在中國人民中所表現的作用的好壞、大小,歸根到底,看它對于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的發展是否有幫助及其幫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縛生產力的,還是解放生產力的。”[4]鄧小平也強調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13]黨的十八大后,習近平多次強調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并指出:“我們黨的百年歷史,就是一部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歷史,就是一部黨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2]他在建黨100周年的講話中再次明確強調,中國共產黨“必須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斷為美好生活而奮斗”。[14]根據以上重要論述,我們認為,黨史的主題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探索經濟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復興是黨史研究的歷史主線。正如黨史學者張靜如指出的,中共黨史研究主體部分的研究體系和研究重點“要體現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一核心內容”。[15]吳漢全、王炳林也認為:“必須充分考量中共的歷史活動與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關系,將生產力觀點貫穿于中共黨史研究之始終。”[16]顯然,中國經濟史和黨史在研究對象和核心內容上有相當的一致性。黨的經濟工作史是黨史與中國經濟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來看,中國共產黨在各個時期經濟工作的成就、歷史經驗與教訓,中國共產黨經濟政策、經濟思想的歷史演變均是黨史和中國經濟史的主要研究內容。黨史和中國經濟史均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在探索經濟現代化過程中的艱辛,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這是黨史教育與中國經濟史課程相融合的重要基礎。
其次,中國經濟史教學和黨史教育的意義是一致的。中國經濟史課程的教學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認識和了解中國經濟發展的過程和規律,特別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和規律,以及新中國成立以來國民經濟持續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改革創新,進而掌握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發展歷程。通過中國經濟史課程教學,學生能夠了解中國共產黨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道路中的艱辛與成就,對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能有正確和科學的認識,從中認識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歷史必然性,進而樹立正確的黨史觀,樹立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的信念和信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意義,就是“要教育引導全黨深刻認識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不斷堅定‘四個自信’,不斷增強歷史定力,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2]可以說,中國經濟史課程所追求的教學目標與黨史教育的重大意義在總體上是一致的,兩者追求的終極價值是一致的。可以說,中國經濟史課程的教學內容是對學生進行黨史教育的重要內容,構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
(二)黨史教育與經濟史課程思政結合的內容體系
毋庸置疑,黨史是貫穿于中國經濟史課程教學的重要內容。在授課過程中,必須聯系黨史的背景才能把中國經濟史講得更深、更透。內容體系構建是黨史教育融入中國經濟史課程思政的基礎工作。由于目前的中國經濟史課程教學體系并沒有規定黨史教育的具體內容,因此,筆者認為黨史教育與中國經濟史課程思政相結合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層面:
第一,中國共產黨經濟工作的起步與摸索(1921-1937)。學生應該掌握的基本知識主要包括:新民主主義經濟工作的初步開展、新民主主義經濟道路的確立,總結中國共產黨經濟工作起步階段的成就、經驗以及新民主主義經濟思想的主要觀點。學生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明確西方經濟學的相關理論來源于西方國家的經濟史,學習西方經濟學理論時必須了解中國國情,熟知中國的經濟發展史。要批判地借鑒西方經濟學的合理成分,并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將上述經濟學理論與中國經濟史相結合,從而得出適合中國自己的經濟學理論。
第二,中國共產黨經濟工作的展開(1937-1949)。學生應該掌握的基本知識主要包括:新民主主義經濟工作的全面展開以及新民主主義經濟理論的確立與發展,中國共產黨對新中國新民主主義經濟模式的構想。學生應了解和認識新民主主義經濟理論與經濟綱領的確立,明確新民主主義經濟理論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理論成果,是中國自己的理論創造和經濟學理論,從而有力增強“四個自信”。
第三,中國共產黨經濟工作的轉制(1949-1956)。學生應該掌握的基本知識主要包括:從新民主主義經濟向社會主義經濟過渡,工業化戰略、社會主義經濟改造與經濟工作指導思想的轉變,計劃經濟體制的形成。學生應該以史為鑒,理解從新民主主義經濟向社會主義經濟過渡的歷史邏輯,總結新中國初期經濟基礎和發展成就,增強國情意識。
第四,中國共產黨經濟工作的曲折前行(1957-1977)。基本知識主要包括:計劃經濟體制下中國共產黨經濟工作的艱難歷程與曲折經歷,重大經濟事件的來龍去脈和發展演變,中國共產黨應對經濟困難的措施。學生應正確理解與評價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曲折與徘徊,培養學生對問題的判斷能力。
第五,中國共產黨經濟工作的轉折(1978-1991)。基本知識主要包括:中國共產黨經濟工作指導思想的轉變與探索,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形成與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新探索的啟動,總結改革開放思想的歷史經驗。學生應深化對改革開放的認識和思考,在學習改革開放史過程中堅定理想信念,做到知史愛國、知史愛黨。
第六,中國共產黨經濟工作的創新發展與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1992-2021)。基本知識主要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與中國共產黨經濟工作進入新時代,總結這一階段中國經濟取得的成就和中國共產黨經濟工作的特點。學生應理解和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以及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經濟工作的巨大成就,理解和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源以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內涵,明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
無疑,把黨史教育融入經濟學核心課程中國經濟史進行課程思政建設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當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泛起并有蔓延之勢。歷史虛無主義極力歪曲、否定中國革命史、中共黨史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17]把黨史教育融入中國經濟史課程,科學地闡明和解釋中國共產黨的經濟工作,特別是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的經濟工作以及對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就可以有力回擊歷史虛無主義。上述虛無歷史的宣言就會不攻自破,從而使學生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因此,高校經濟學課堂不僅要傳授西方經濟理論,還應該大力加強中國經濟史知識的傳授。因為中國經濟史課程講授的核心內容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歷史演變及其規律,能夠解釋中國共產黨經濟工作的成功以及當代中國經濟取得的巨大成就。把黨史教育融入中國經濟史課程思政建設,把近現代中國經濟發展置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經濟工作的背景環境中去理解,能夠更加深入地總結中國經濟發展的歷史經驗與規律,從經濟史角度解釋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進程,從而使得經濟學專業建設體系更加有靈魂和精神。因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近現代中國經濟發展的根本特征和原因,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大貢獻者,是推進近現代中國經濟發展的領導者。中國經濟史表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正因為如此,把黨史教育融入中國經濟史課程思政建設,經濟學專業的課程建設和人才培養就能真正實現黨史“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從而實現立德樹人和加強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陳新崗,張秀孌.經濟學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實現路徑研究:以《經濟史》為例[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9(6):96-102.
[2]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1(7):4-17.
[3]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1921-1949)下冊[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2:564.
[4]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中共中央關于在職干部教育的決定[N].抗戰日報,1942-03-05(1).
[6]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99.
[7]宋儉、廖玉潔.將“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20(7):24-29.
[8]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04.
[9]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關于中國共產黨歷史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
[10]習近平.論中國共產黨歷史[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
[11]吳承明.關于研究中國近代經濟史的意見[J].晉陽學刊,1982(1):58-61.
[12]王玉茹.中國經濟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13]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14]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EB/OL].[2021-07-01].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
[15]張靜如.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與黨史研究[J].北京黨史研究,1993(1):5-8.
[16]吳漢全、王炳林.以社會史為基礎深化中共黨史研究的再思考[J].中共黨史研究,2014(9):92-100;108.
[17]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張樹軍談歷史虛無主義的實質和要害[EB/OL].[2016-07-06].http://news.xinhuanet.com/live/2016-07/06/c_1119173989.htm.
(責任編輯: 杜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