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向步超

全省道教協會秘書長聯絡員培訓
全國宗教工作會議精神指出,要始終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相適應,促進我國宗教健康傳承。打造一支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合格道教教職人員隊伍是當代道教事業健康傳承發展的重要基礎。當前,湖北省道教教職人員年齡和能力素質狀況不容樂觀,難以滿足道教健康傳承發展的實際需求,加強全省道教人才隊伍建設迫在眉睫。
按照全國宗教工作會議統一部署,在道教人才培養過程中,要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按照“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詣、品德上能服眾、關鍵時起作用”的標準,制定中長期人才培養規劃,打造一支規模適當、質量過硬、梯次合理的基層教職人員隊伍,努力培養一批精通道經教義與修持,精通中華優秀文化的高層次“雙通”人才。
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培養道教人才,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政策,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入開展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教育,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不斷增進全體教職人員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堅持道教中國化方向。把始終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貫穿道教人才培養全過程,教育引導全省道教界汲取道教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繼承愛國愛教優良傳統,以“佐國佑民”情懷而修“忠孝神仙”。把愛國主義與追求國泰民安、太平盛世的度世理想,追求得道成仙、與道合真的修行理想緊密聯系起來,成為每個道教徒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以“四進”宮觀活動為載體,深入開展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注重思想品德教育,把愛國主義精神貫穿道教事業的方方面面。
堅持道教基本信仰與核心教義。道教的基本信仰和其衍生出的核心教義、禮儀制度和基本經典,是道教區別于其他宗教的根本屬性。要肩負起傳承道教優秀傳統文化的神圣職責,守正創新,齊心塑道風,深入挖掘、積極弘揚道教基本信仰與核心教義中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相符、精神一致的教理教義,打造清凈莊嚴的活動場所和道風整肅的合格教職人員隊伍,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思想和智慧源泉,打造道教文化知名品牌,增強國家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積極將道教文化寶庫推向世界。
堅持積極發揮武當山道教學院作為湖北省道教人才培訓基地的重要作用,認真指導各地道教協會開展分層教育培訓活動,大力引導重點宮觀發展宮觀教育,努力探索形成適應新時代發展需求的、融理論學習與實踐修持于一體、全日制教學與在職培訓于一體、學院教育與宮觀教育于一體的工作格局。積極倡導終身教育理念,全面提高道眾闡揚教義、傳承道法和服務社會的能力,提升道教教職人員綜合素質,努力建設一支適應新時代道教健康傳承要求的教職人員隊伍。
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一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教育培訓全過程,深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嚴格落實道教學院思想政治課教學任務,選優配強思想政治課教師和輔導員,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持續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全體道眾中入腦入心,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把愛國愛教精神貫穿于新時代道教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加大愛國主義課程、中國社會歷史文化課程的比重,繼續深入開展愛國主義主題教育活動,在重要時間節點,鼓勵各地各宮觀和道教學院舉辦以愛國主義精神為主題的講經、征文、書畫展等活動,多方面、多角度展現愛國主義事跡,將政治表現作為對教師、學生考核的重要標準,大力培養愛國愛教人才。進一步抓好武當山紫霄宮、黃陂木蘭山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
強化道教信仰建設。大力加強道教信仰教育,明確信仰樹立在道教教育事業中的核心地位。堅決克服商業化、物質化不良風氣對人才成長的侵蝕,防止“以術障道”的手藝化、功利化趨向,積極營造教門大眾修正道、弘大道的良好氛圍;抓好每年一屆的玄門講經活動,進一步在全省道眾中形成學經、講經的濃厚氛圍,推動全省道眾依戒修行,大力匡正教風,做到以戒為師,樹立道教現代新風貌。武當山道教學院要通過各種主題鮮明而又豐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培養造就愛國愛教、對三清大道信仰虔誠、威儀充足、明理達事的新時代道教人才。
提升武當山道教學院辦學水平。一要根據《我國宗教院校建設五年規劃》要求,指導武當山道教學院在繼承道門傳統教職制度的基礎上,以現代教育體系為參照,健全完善規范的系統的章程,完善議事決策制度,建立規范的組織保障、隊伍保障、制度保障、經費保障與評價保障,建構責權分明的現代院校內部治理體系。二要規范生均投入標準,建立專職及兼職教師工資增長機制,積極協調各方面資源,加大道教教育經費投入,多方籌措辦學經費,設立教學科研、課程建設及名師成長等專項經費,確保道教教育有持續穩定的辦學經費來源。三要積極倡導聯合辦學模式,武當山道教學院要根據辦學需要,合理配置資源,實行聯合辦學,聘請合作專業內具有研究生導師資格的學者,擔任道教學院優秀學生的學術導師;與合作高校學科優勢聯手,成立相關的道教研究機構,進一步鞏固與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四川大學的合作,進一步深化與漢江師范學院、湖北汽車工業學院的合作。四要加大研究力度,優化課程體系,建立教學和研究成果激勵機制,在道教教義學、道經闡釋學、道教醫藥養生學、周易研究學等領域尋找突破口,開展高水準的道教學術研究工作,在教師學術成果出版、學術會議參與及優勢學科打造上,給予積極支持。按照四年制做好學生成長規劃,一二年級重在打基礎,三四年級要特別注重培養學術研究、講經弘法、醫藥養生及海外交流等方面的專精型道教人才。五要抓好對外交流,不斷提升水平。積極與全國宗教院校開展互學互動,既走出去也請進來,每年組織開展觀摩學習和學術交流活動,分享成果,互學互鑒,共贏發展。發揮好對臺交流基地作用,辦好每年臺灣宮觀負責人培訓班。加強與港澳臺及海外地區道教界在人才培養方面的聯誼機制,進一步加深全球華人道教一家親的傳統道誼。根據對方需求,派出高水平的師資,赴港澳臺地區和海外進行友好講學交流。
發展宮觀教育,拓寬培訓渠道。加強基層宮觀道眾的基礎教育,積極指導各宮觀在常規宗教活動之余重視基礎教育,建立學修規章,恢復歷史上每日學經一小時、叢林恢復春學與冬學以及云水參訪等優秀的教育傳統;積極采用和推廣學習強國APP、線上視頻講座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引導深入學習。鼓勵有條件的宮觀結合自身特點開展經韻、養生、武術等有針對性的教育培訓,在培養專業型人才方面進行積極探索。辦好冠巾傳度活動,將冠巾傳度活動作為重要的學習教育平臺,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內容、規范程序、提升水平,成為教職人員入門教育的重要環節。
開展分層培訓,抓好繼續教育。一是辦好省級培訓。將日常培養和集中調訓相結合,特別針對各級道教協會領導班子成員和中青年教職人員,分類分級開展精準培訓,找準重點,瞄準靶心,久久為功,堅持每年暑期在武當山道教學院開展各類針對性培訓班。二是鼓勵地方探索。市縣級道教協會要結合平時的會議、活動和重要時間節點開展政策法規、道教知識培訓活動,讓道眾在政治素養、理論水平、專業能力、實踐本領等各方面跟上時代發展步伐。三是研究新型手段。綜合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手段,發揮在線學習、網絡教育等載體作用,推動“單向傳授”向“綜合學習”轉變。
抓好居士教育,夯實基層基礎。居士是道教組織里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道教教職人員隊伍的有力補充。一要鼓勵各宮觀辦好各類道教居士班,以知識講習班和經典研修班為基本框架,不斷完善有利于居士大眾樹立道教信仰、提升道學修為的學修課程體系,并引導廣大居士踐行愛國愛教的正確理念,學習掌握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和政策法規。在此基礎上,因勢利導地滲入各地基層,鼓勵和支持各宮觀開展居士誦經班、養生班、民樂班、讀書會等各類活動,對自愿申請皈依、且符合條件的居士,按照皈依管理辦法,重點加強教育培訓,把好皈依弟子入口關,提升皈依弟子綜合素養。二要在社會大眾教育方面,以宗教政策為準繩,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紐帶,廣開方便之門,以有條件的宮觀為基本平臺,吸引社會各方面師資力量,共同開發各類與道教文化有關的教育課程,從而為道教界廣結十方良緣,傳遞道教正能量。同時,也要有意識地以居士教育和社會大眾教育為平臺,培養歷練道教教職人員中的優秀師資力量。
規范人才使用,營造舉賢氛圍。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使用機制,是人才培養工作良性發展的有力保障。要建立合理的入道門檻,探索建立宮觀場所主要教職人員必須是道教學院畢業或普通高校道教相關專業研究生畢業的標準,為未取得以上學歷的現有宮觀管理負責人,適時舉辦專門的培訓班,不斷提升他們的綜合能力和水平。建設好全省道教人才庫,啟動道教人才狀況調研,進一步編制《湖北省道教人才庫》,人才庫重點聚焦有志于獻身道教發展大業的中青年教職人員,做好其狀況的了解,強化跟蹤栽培工作,不斷創新人才庫管理機制。建立道教人才使用制度,以新型道觀為試驗田,積極探索中青年教職人員的晉升使用機制,從而破除人事障礙,順利選賢舉能,尤其要在品德、修行、弘道等各方面,進行全面而合理的考評,以此作為晉升、留任乃至于淘汰的基本依據,從而讓廣大中青年教職人員看得到希望,迸發出熱情和信心,在此基礎上,全面制訂中長期的道教人才使用指導意見,從而與人才培養形成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