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保成
(中鐵二十二局集團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天津 301700)
高速鐵路在山區多以隧道方式通過[1],但是受線路選線位置、山區地形、地質情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隧道洞口段的差異較大。隧道洞口段是高風險區域,選擇合理的進洞方案是確保隧道安全高效快速進洞的關鍵[2]。在洞口高邊坡地段,放坡開挖進洞方案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大挖大刷”問題,不僅會造成新的邊坡穩定隱患,更不符合環保要求。“零”開挖進洞技術逐漸體現出優勢[3]。
杭溫鐵路設計時速350 km,西安隧道全長2 021.28 m,起訖里程DK244+764.72~DK246+786,為雙線單洞結構,跨度較大。隧址區地貌為低山地貌,地形起伏較大,溝谷發育,海拔在295~714 m。進口段為山坡麓斜坡地形,坡度20°~40°。山體植被發育,地表水豐富,地下水為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水,主要賦存在殘坡積土層中。
隧道進口邊坡陡峭,地質條件較差,隧道洞軸線與洞口等高線斜交,既有山體與軌道面交點在DK244+776位置,洞口偏壓嚴重,洞口地貌如圖1所示。

圖1 西安隧道進洞段現場地貌
2.1.1 偏壓嚴重
線路緊貼山腳,隧道軸線與洞口等高線斜交,洞口偏壓嚴重,線路周邊坡腳施工會導致上部巖體失去支撐,誘發滑移趨勢,致使線路周邊的山體應力急劇增加,容易造成坍塌和巖體失穩滑坡[4]。
2.1.2 埋深淺,地質結構復雜
隧道埋深淺,周邊巖體在垂直節理裂隙面上分布有大量的弱面,這些弱面大部分由節理和裂隙的切割形成,且由于自身的特性導致弱面被開挖工序的擾動明顯,巖體在重力作用下很難形成結構,表現為下沉變形量大、應力釋放明顯、結構破壞具有突然性等顯著特點[5],是塌方事故的高發地區。施工不當,容易引起工程滑坡[6]。
2.1.3 地下水位高,對施工影響大
隧道位于沖溝邊,溝內常年有流水存在。因山體裂隙多,裂隙中會儲存大量的地表水,此地表水是地下水的有效補充,導致地下水位高。在雨季,降水及其他來源的水會通過裂隙圍繞在隧道的四周,在滲透壓力作用下不斷地涌入隧道內。降低圍巖的力學性能,導致隧道出現塌方冒頂事故[7]。
隧道內各工序循環是緊密配合的,當涌水隨著裂隙進入洞內后,會擾亂已經流暢的施工工序,且滲水在隧道底板上形成較厚點的污泥漿液,不僅導致人員通行困難,而且機械設備的施工效率明顯降低[8]。
工序時間拉長,洞內圍巖長時間暴露在外界的空氣中,很容易導致圍巖失穩和坍塌[9]。
西安隧道洞口在現有偏壓、高邊坡特征的基礎上,計劃采用如下進洞方案。
2.2.1 放坡開挖進洞方案
常規放坡開挖進洞法,通常采取邊仰坡刷坡和加固后進洞方法,該方案施工技術起點低[10],工藝簡單但施工存在如下困難:
(1)若對洞口段邊仰坡進行常規刷坡,開挖線需翻越原山脊,出現“大挖大刷”現象。
(2)常規刷坡會導致形成新的高陡邊坡,容易誘發地質災害事故,不利于山體的穩定,容易導致后期運營修復工作復雜。
(3)洞口的原有植被勢必會遭到毀滅性的破壞。
2.2.2 “零開挖”進洞方案
“零開挖”進洞法可以利用山體既有的穩定邊坡結構,減少對洞口植被破壞[11],施工存在如下困難:
(1)隧道洞口植被茂密,皆為淺層表土,偏壓條件下的淺層表土無法自穩,施工不當容易導致塌方、冒頂等多種安全事故。
(2)進洞需要穿過山體的巖石風化表層,這些巖石的風化程度高,自身強度低,容易產生滑坡問題。
(3)施工安全風險極大,圍巖容易發生大變形,支護結構容易開裂、嚴重時會導致支護體系整體失穩。
經過綜合對比分析,根據實際情況,最終采用“零開挖”進洞方案,通過抗滑樁防偏壓、護拱補強、超前管棚預支護和注漿等施工手段,實現洞外護拱與山體合為一體,在預支護體系內進入山體腹部進行洞內施工,實現“零開挖”進洞的目標,過程中監測淺埋段地表沉降觀測、護拱沉降及位移監測、抗滑樁水平及豎向位移監測等項目。
2.3.1 洞外施工方案
(1)DK244+770~DK244+781段洞口右側設置2根抗滑樁,采用C35混凝土現澆,樁截面長度2.5 m,寬度2.5 m。樁間距5 m,樁長24 m,樁體外露9 m。洞口及明洞段右側邊坡采用錨桿框架梁結合客土植生防護,錨桿長10 m,間距長度3 m,寬度3 m,水平方向夾角15°。
(2)DK244+770~DK244+781段洞外施作護拱結構,護拱采用C35鋼筋混凝土一次澆筑成型,預留200 mm變形量。為保證護拱拱腳穩定,兩端拱腳處設置兩排φ89鋼管錨固,鋼管長5 m,縱向間距0.5 m。護拱混凝土強度達到100%后,進行洞頂10%水泥土反壓回填,表層為50 cm厚黏土隔水層。
(3)DK244+770~DK244+800段(即洞外11 m護拱段和洞內19 m暗洞段)采用30 m超前大管棚預支護措施,管棚在護拱混凝土內插入巖體,將護拱與既有山體連成整體。管棚采用φ108 mm熱軋無縫鋼管,壁厚6 mm,中心間距40 cm,外插角1°。管棚內放入鋼筋籠并用M30水泥砂漿填充密實。
洞外護拱及回填施工如圖2所示。

圖2 洞外護拱及回填施工示意
2.3.2 洞內施工方案
管棚施工完成后,暗洞自DK244+776位置采用三臺階臨時仰拱法施工,鋼架采用 22a鋼架,間距0.6 m,施工中采取監控措施。支護參數見表1。

表1 西安隧道進口施工參數
2.3.3 水害解決方案
水害治理按照防水為主、排水為輔的原則,做好疏水、堵水、排水三項工作。
(1)進洞前階段
山體地表處理時間避開雨季,線路左側開挖線外5 m處設置一道截水溝截排山體匯水。
(2)隧內階段
施工前用地質雷達探明掌子面前方是否有水,水壓大小及補給水源的分布情況。結合超前水平鉆孔的實測資料制定隧道內的水害治理方案。
開挖前做好超前支護措施,用管棚和小導管做好超前支護。
隧道開挖時,設置好臨時排水溝,疏導掌子面滲水和附近積水[12]。
隧道每循環開挖后,盡快用噴射混凝土封閉裸露圍巖。
隧道二襯施工前,采用防水板和土工布滿鋪、排水板間隔鋪設的原則,防水板外側采用環向和縱向滲水盲管引流地下滲水。
危巖落石處理→洞口截水天溝→洞口錨固樁施工→洞口邊坡清理及臨時防護→護拱施作→長管棚施工及注漿→暗洞施工→護拱段回填→洞口永久邊坡防護。
預加固樁整體施工方案以人工挖孔為主,輔以水磨鉆配合成孔。
樁孔護壁襯砌及時緊跟開挖面,確保樁體的施工質量。
預加固樁達到設計強度,確保山體穩定后方可進行護拱邊仰坡開挖與防護和拱頂施工,護拱整體預留20 cm變形量,采用模板一次澆筑法施工。
護拱強度滿足設計要求后可進行土石方反壓工序,反壓土石的頂部設置防水層和排水溝,防止雨水下滲。
監測項目包含淺埋段地表沉降觀測、護拱沉降及位移監測、抗滑樁水平及豎向位移監測等項目。
3.1.1 淺埋段地表沉降觀測
分別在 DK244+778、DK244+780、DK244+790三個斷面布置沉降觀測斷面。
3.1.2 護拱沉降及位移監測
沿線路方向在護拱頂部的線路中線及左右各3 m處布置 3條沉降變形監測線,在 DK244+771、DK244+775、DK244+779三個斷面布置位移觀測斷面。
3.1.3 抗滑樁水平及豎向位移監測
分別在兩根抗滑樁頂部布置2個監測點,監測樁體的水平和豎向位移。
根據監控量測資料分析,暗洞施工期間山體穩定,淺埋段地表沉降速率遠低于0.2 mm/d。地表最大累計沉降量為13.4 mm,出現在DK244+785斷面拱頂上方,地表無明顯的裂紋。
護拱結構在暗洞上臺階和中臺階施工期間處于穩定狀態,無明顯變形,在暗洞下臺階及仰拱開挖后,沉降值急劇增長,增幅高峰值為0.9 mm/d,而后趨于穩定,整體變形值滿足設計要求,護拱在水平方向無明顯變形值。
護拱結構在DK244+779斷面的沉降變形值明顯高于DK244+771斷面,但二者的變形趨勢基本相同。
抗滑樁的豎向位移值較小,基本無變化,但水平位移存在明顯的階段性,在仰拱開挖后存在明顯的增幅,增幅高峰值為0.7 mm/d,仰拱施作后逐漸趨于穩定。
分析數據表明:
(1)“護拱+長管棚注漿”預支護措施可以達到防止淺埋段山體圍巖過量變形,控制隧道變形的目的。
(2)暗洞施工期間,在管棚預支護體系下部的噴射混凝土、鋼拱架、錨桿形成的臨時支護體系對整個隧道的變形起到了有效的抑制作用。
(3)長管棚的一端固定在護拱上,另一端固定在巖體上,在進行暗洞施工時,管棚可以將圍巖的部分載荷傳遞到護拱結構上,減輕暗洞圍巖的負荷。
(4)暗洞開挖會放大山體的偏壓效應,抗滑樁對山體偏壓段的處理效果較好。
西安隧道進口自2020年9月份采用“零開挖”進洞以來,通過抗滑樁防偏壓、護拱補強、超前管棚預支護和注漿等措施,實現洞外護拱與山體合為一體,達到了安全高效施工的目的。
零開挖進洞方案可在保證山體穩定、支護結構安全的前提下,避免洞口“大挖大刷”的問題,減少植被破壞,保證洞口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