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莉
(廈門市博物館,福建 廈門 361012)
“閩臺民俗”展覽是廈門市博物館四大基本固定陳列之一,展示閩南和臺灣兩岸的習俗和風土人情,表達海峽兩岸同根同源的美好情懷,是具有代表性特色的主題展覽陳列。在現代博物館展覽陳列中一般要經過內容設計、形式設計和施工形成展覽三個階段,接下來作者以“閩臺民俗”展覽為例,就陳列的內容設計和形式設計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博物館展覽陳列是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務機構,以教育為第一功能,以研究、觀賞、保護、傳播為目的,保證展示、傳播信息的科學性,它是有別于其他普通場所舉辦的展覽。博物館的展覽陳列是物和人的有機結合,以人為本成為新時代展覽陳列的一個突出特點,通過對文物深入淺出的解讀,傳播文化知識,引起人們的思想共鳴和升華,觀眾從自身選擇性的記憶出發對文物有新的理解和創造,從而實現自我價值的發展。人們從傳統的被教育模式轉向自我的主觀學習、創新發展的模式,這是當今社會對博物館展覽陳列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閩臺民俗”陳列是在廈門市博物館二樓的大展廳空間內進行陳列的,是通過特定的展品、設計展示形式包括配套設備等,向大眾有效地傳遞閩臺兩岸地緣近、血緣親,語言相同、習俗相似的民俗傳統文化思想,在一定資金和時間投入的條件下,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貼近人們生活的陳列手段,來傳播兩岸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
由此可見一個博物館的展覽陳列是以收藏展品為基礎的,首先,要進行一系列的調查研究,有目的性地主動征集文物,而不是傳統被動征集模式,要廣泛地面向大眾征集與展覽有關聯的文物展品和相關資料,如果缺乏一定數量的展品,也不可能形成一個博物館的展覽陳列。
其次,有了展品以后就要很好地進行保管,很多歷史文物都是不可多得的歷史見證者,一旦毀壞、破損都是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隨著現代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保護文物有了更多的高科技手段,博物館人可以利用更好的技術手段保護收藏展品,更好地發揮博物館的文物保護基礎職能。
再次,我們要深入研究每個展品的內涵和意義,將深奧的知識轉化成為科研成果,這是策劃展覽的重要一步,也是制定展覽設計的骨架和支撐。
最后,要把研究成果轉化為人們通俗易懂的語言文字,以展覽的形式呈現給人們。讓人們在有限的時間里參觀博物館從而獲取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獲得很好的社會效益,使博物館的教育功能成為展覽陳列的良好延伸。
2021年第12期《求是》雜志刊發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以史為鏡、以史明志,知史愛黨、知史愛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歷史是一面鏡子”等一系列生動形象的比喻,強調學習歷史的重要性。博物館是一個很好溝通古今的媒介,其通常可以反映出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城市的文化內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代表著一個城市的重要標志和傳播平臺,人們可以通過對展覽的學習,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穿梭在歷史和現代文明之中,感受時代變遷,陶冶自我情操,從而實現個人的社會價值發展。當今現代博物館展覽陳列在設計前期工作中征集許多歷史文物,在展覽施工過程中精心設計和篩選陳列展品,運用美學的設計、藝術手法、設計要素,根據展覽建筑主體來設計展線,采用了高科技的現代手法,豐富展覽的多樣化形式,發揮文化創新機制,展現出具有觀賞性的中國特色傳統文化魅力的展覽館和博物館。
展覽陳列設計中內容策劃和形式設計是尤為關鍵的兩個步驟,在實踐過程中內容策劃者和形式設計者之間很難達成協作。內容策劃者具備文博專業相關知識結構,而形式設計者多具備美術功底相關知識結構,因具備的專業知識不同,往往出現一些溝通上的問題。但二者要緊密合作才能制作出良好的展覽,要各有取舍,以達到協調一致,達到展覽內容和藝術性的完美傳遞。
博物館舉辦的展覽一般分為基本固定陳列、臨時展覽陳列、室內展覽陳列、室外展覽陳列等類型,不論是什么類型的展覽,都要從確定主題開始,主題是一個展覽的靈魂,是所有展出展品要串聯起來的中心思想,在主題的研究上要具有嚴謹的科學性和正確的思想價值觀,讓主題能夠有特色吸引人們的眼球,在展覽主題內容上,要符合當今社會的發展變化、具有一定相關性,便于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可見,一個好的展覽主題就是這個展覽成功的一大半。“閩臺民俗”展覽以人們喜聞樂見的閩南傳統歷史文化為主題,以春、夏、秋、冬的農歷時間為軸線,展示各個季節里閩臺兩地的風俗習慣和民俗特色,通過對比串聯起兩地的宗教信仰、生活習俗、文化藝術、工作商旅等方面的內容,為觀眾展示自古閩臺一家親的主題思想,展覽中增加了發散性思維創造,也融入了現代文明的元素、古今內容的對比和融合,使展覽更加貼近現代實際生活,有著更多的陳列實用性。
展覽應采用創新的設計理念,在展廳的空間設計、多層次的空間感上,讓觀眾在參觀進程中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感。根據展館主體建筑的實際情況,在陳列設計中對空間利用方面進行精準巧妙的設計,展覽設計時要盡可能地把空間設計得開闊明朗,展覽動線簡明輕快。同時可以利用不同的造型邊框設計,讓展廳有移園換景的空間立體感,塑造出多個空間層次感,來凸顯鮮明的民俗特色展覽風格。“閩臺民俗”展覽在形式設計上利用展品背景場景、局部邊框造型、閩南建筑造型和小橋流水人家造型等來分割展廳的各個空間,利用展覽中錯落有致的空間設計,就不會讓參觀者在整個參觀過程中感覺到枯燥無味或者有大同小異的體驗感,空間流暢地切換可調動、引導參觀者的興趣,就如同尋寶記一般,帶領參觀者主動去探究下一展廳的其他民俗知識,不斷啟發參觀者自我的主觀參觀意識,提升整個閩臺民俗展覽的參觀效果。
在此展覽中重視設計展品的擺放位置,結合每個展廳展示布置的內容需求,搭配相對應的展品陳列,進行精準設計布局,根據所展出的展品類型,設計出相適應的展柜,同時還要賦予美學的設計立體感,比如對銀幣、徽章等精致細小的展品采用小展柜分別陳列,每個小展柜又可以疊加成為一個藝術造型統一在一個位置展覽陳列,這樣展柜之間又形成一個藝術創作的藝術品,給參觀者一種另類的設計感。又如木偶戲展示則是可以使用懸空設計,直接安裝在展墻上簡潔大方的長方形展柜,這樣可以把木偶人的頭部、手部配件等展品一一平鋪排列在展柜里,按照人體適宜的高度精準設計,滿足老人、孩子和殘疾人的不同觀看需求,增加展覽設計的實用性和美觀性。再如僑批文化展柜陳列著許多僑批、匯票、家書等展品,因為數量比較多就采用整面墻的立體通柜形式來展示,參觀者可以通過大通柜的展示鮮明感受到當年從不同地方不同年份寄回的僑批封、家書、匯票的差異,感受到那個年代在海外經商的華人華僑想要寄回家書和匯款是多么不容易,從而感受到我們生活在如今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在設計展覽時收集分析相關資料也是關鍵的一個環節,對現有的博物館資料進行整理、分類、研究,要消化分析展覽里需要的大量相關有用的資料,去除不需要的資料,可以運用知網、萬方、中國基本古籍庫等技術手段來搜集缺失內容的相關資料,管理和利用好展覽中必備的資料。在這些相關資料里,圖片資料是一個很龐大的部分,因此展覽中圖片的設計也成為展覽陳列設計的一大難點和重點,如何挑選合適的圖片上墻,每張圖片的位置、大小尺寸、圖片的每個背景墻要如何搭配設計,每面墻設計的圖片應該是多少張,留白的部分要怎么分配等方面都需要認真設計研究,展覽陳列設計和施工是不斷地討論、修改和完善的過程。在“閩臺民俗”展覽中也運用了大量的圖片,直觀展示閩南紅磚建筑和歷史文化底蘊,有的圖片是年代比較久遠的珍貴老照片,有的圖片還有破損。對于圖片修復、完善和利用方面在展覽設計中也是努力盡可能地做調整、修復和再利用,使每張使用在展覽中的圖片都以最好的姿態面向觀眾,訴說圖片里的歲月故事。
在展覽設計中設置了多個生動有趣的場景,如閩南街頭巷尾的炸豆腐攤、賣泥人攤、賣肉粽攤和蘋果攤,孩子們在街上玩滾鐵圈、跳格子、打陀螺等游戲場景,都運用聲光電等模式,營造空間氛圍感,通過音樂、燈光的變換、語言音頻的滾動播放等設計技巧,有重點突出閩南街頭的特色街景,利用明暗對比的光線讓參觀者有著強大的視覺沖擊力,讓參觀者可以身臨其境感受別具一格的街頭文化,呈現出獨領風騷的傳統閩南風味文化,增加參觀者和展覽的互動性、參與性,讓參觀者在參觀展覽后都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受益匪淺,不虛此行。
除此之外,“閩臺民俗”展覽也十分重視其他細節設計處理,如在說明牌的展示設計方面,設計者都是根據展柜大小設計合適尺寸的說明牌,展柜里采用亞克力白色的材質制作說明牌,語言文字上使用黑色中英兩種語言的編輯設計,字體大小粗細方面都形成一定的統一規格,在形狀設計上以大方端莊樸素為主;在燈光應用設計上,重視展廳渲染氛圍的營造,利用不同的光源來呈現出不同的情境,基礎燈光和閩南文化這一思想內容協調一致,展柜燈光設計選擇合適的光源,避免長期照射對文物產生損害,重點部分展覽的燈光設計是為了凸顯對比度,產生視覺上的強調性,加深觀眾的印象感。總而言之,不論是什么樣的燈光在整個展覽中都協調融合一致,給民俗展覽在氛圍錦上添花,烘托出展覽的中心思想內涵。
3.3.1 沉浸式互動體驗空間
博物館展覽設計可以根據大綱內容、展示需求等方面,巧妙設計沉浸式互動體驗空間,為觀眾生動形象、直觀地展示了展覽所要表達具體展覽內容。“閩臺民俗”展覽就設計了一個大型沉浸式體驗空間展示閩南土樓之美,通過用傳統工藝復原制作一個圓形的南靖土樓微縮實景,人站在圓形土樓內部的中心感受視頻帶來的視覺效果,天花板上的射燈營造了土樓內部結構和部分陳設的場景,呈現出閩南特色建筑土樓方方面面的美和智慧力量,讓參觀者無不對古人用黏土夯筑出如此偉大的建筑而拍案驚奇。這樣的沉浸式互動體驗空間,比用文字說明、圖片展示的方式介紹土樓建筑結構更具有說服力,讓參觀者可以身臨其境地沉浸在土樓的美景中,感受在一百多年前科技水平還不夠發達的條件下,沒有起重機、吊車等機械設備的情況下,如何利用手里有限的材料,集齊無數勞動人民的集體智慧創造力,通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才建造起這樣了不起的大型特殊建筑群體,來滿足當時人們的群居生活,這也是古代閩南人的智慧結晶。這樣的沉浸式空間可以多角度、近距離讓參觀者感受到廈門這座城市的獨特文化魅力,可以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在參觀者有限的參觀時間里領略廈門建筑群體的發展變化。這也是部分傳統展覽里所欠缺的展示部分,希望在以后博物館的展覽設計中可以良好應用。
3.3.2 提升觀眾的參與度和身臨其境感的科技手段
在博物館陳列設計中要重視對參觀者的互動參與度,提升參觀者主動參觀學習的能動性和主觀性,通過各種設計理念吸引大家的專注力,讓參觀者參與融到展覽里,成為展覽不可或缺的內容,誘發參觀者的主觀興趣,通過參觀后得到肯定和認同感。“閩臺民俗”展覽在場景再現展示運用上,設計虛實相結合的展示手法,如墻上的繪畫虛景延伸至地面的實景,地面的模型實景和繪畫里的虛景相互輝映,場景融為一體,搭配天花板上的投影定時滾動播放,通過聲音、燈光、電子等科技手段,呈現出一個完美協調的微縮場景供大家觀賞。在閩南傳統的結婚儀式和祭祖儀式兩個場景中普遍運用這個手段。在婚嫁習俗展示部分,用傳統花轎展品在大型繪畫虛擬背景模擬下,呈現新娘坐著花轎在迎親的路上前行,下一個陳列設計畫面就來到了用紅木家具陳設滿屋的閩南實景新娘房里,新郎給新娘揭開紅蓋頭的場景,虛景和實景相結合,讓游客參與融到閩南傳統的婚嫁習俗畫面里,深入體會感受這個習俗帶來精彩的每一瞬間。在祭祖習俗展示部分,由于征集到的閩南傳統紅磚民居裝飾老物件的數量有限,沒有辦法完全用真實的展品完全復原實景呈現給大家,于是采用了一半虛景縱深感噴繪結合一半的屋頂實景展示,形成虛實搭配的大型場景,再現了閩南人冬至祭祖的傳統習俗,表達了對逝去故人的思念之情和對祭祖習俗的重視和繼承,從另一個角度傳承和發揚閩南傳統文化。
在現代博物館中不論是什么樣主題和形式的展覽都強調以人為本,展覽是為了服務和滿足人們有意義的學習,展覽作為特殊的載體,有著特殊的優勢,通過大量資料以實物的方式向參觀者表達內涵和文化信息。這就要求在現代的展覽陳列設計中發展更多服務觀眾的設計,達到展覽形式的新穎化,但也不能天馬行空,脫離現實科學性和實用性。在展覽陳列設計中可以深挖文物的內涵,老故事、老物件也可以設計延伸出新內涵,在新時代下從不同角度來表達文物背后的故事,特別是像“閩臺民俗”主題展覽類型的設計方面可以在內容上合理結合當代進行創新,講好中國傳統文化故事,講好新的閩南故事。同時也可以開展網上數字展覽陳列,利用VR和三維立體的空間展覽讓更多人足不出戶也可以享受到展覽陳列給大家帶去的美好文化盛宴。
相關展覽的配套活動和服務的設計也是展覽設計的一個延伸部分,根據展覽內容設計一些民俗宣教活動,可以針對部分人群進行專門主題的社教活動,如舉辦以學生為主體的小小講解員活動、尋找鎮館之寶的民俗探秘活動等。或引導觀眾參與文創產品的設計開發,通過展覽讓觀眾留下最深印象的文物或者內容,開發設計出觀眾最喜愛的文創商品。也可以讓觀眾利用現有材料自己動手做展品,把文創展品帶回家,分享給更多的人,讓展覽延伸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隨著時代的發展,博物館的展覽陳列也隨之發展變化,在展覽的設計理念上需要注入新的活力,加以創造發展,應用多種變化的展覽路線、高低起伏的展覽節奏、移園換景的空間布局,是現代博物館展覽人需要好好研究陳列的方向。在展覽中遵循陳列設計原則,選擇適合的展示手法,去建設適合主題的博物館展覽是我們不斷努力追求的最終目標,我們要緊隨著時代的腳步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