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靜 楊向昀 孫 超
(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泰州 225300)
歷史是最鮮活的教科書,優秀傳統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紅色文化和紅色資源是中國共產黨人在歷史奮斗中創造出來的珍貴思想文化財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多重溫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的偉大歷史,心中就會增添很多正能量。”因此,我們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
習近平總書記在《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一文中強調:“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烈士陵園等是黨和國家紅色基因庫。要把紅色資源作為堅定理想信念、加強黨性修養的生動教材,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
建黨百年是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重要歷史節點,也是黨史宣教工作的重要內容和主題,更是愛國主義教育重要的時間節點和脈絡主線。在建黨百年之際,不僅要回顧黨的歷史偉業,展現黨的百年風采,而且要生動鮮活地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
回顧建黨百年砥礪奮進的偉大歷程,解讀百年征程中所蘊藏的初心和使命,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不斷增強把握新發展形勢、貫徹新發展理念、創建新發展格局的政治判斷力、思想領悟力和工作執行力。筆者對不同地區的紅色資源發展現狀做了調查和研究,從中得出紅色資源良性循環、優化發展的思考和感悟。
紅色資源作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精神和物質載體,向人們展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形成的歷史進程。開展大學生紅色實踐活動,有助于進一步推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深化大學生對紅色歷史的理解力,強化大學生對中國共產黨執政的認同感。而紅色資源是黨和人民在革命斗爭中形成的精神財富和寶貴遺產,它具有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時代特色,紅色資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應具有重要意義。
1.明黨史、宣黨情是使命性責任
黨史的宣傳教育工作是愛國主義紅色教育的重要內容和基本職能,是黨的意識形態領域的重要陣地,它不僅對黨的奮斗歷程、黨的思想理論及歷史經驗、黨的優良作風及精神風范進行宣傳教育,也承擔著為黨培育紅色基因、傳遞紅色能量、培養時代新人的重要職責。
2.明黨史、宣黨情是使命性傳承
對于大學生而言,應加強對黨史的認識并宣傳黨史,深刻了解中國國產黨的百年征程,以及弘揚紅色文化的重要性。這有利于新時代青年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覺悟,努力為祖國的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1.有助于拓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
思政課作為高校的一門必修課程,有立德樹人的重要作用,但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說教意味太強、枯燥死板的弊端,無法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課程的學習。而紅色資源內容豐富,本身就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和滲透力。如果教師能夠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講好紅色故事,利用新媒體平臺的優勢有效地引入紅色資源,那么可以更好地增強思政課程的吸引力,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的質量和水平。
2.有助于深化學生愛國主義教育
紅色資源是在歷史革命階段中形成的寶貴資源,讓紅色資源生動化、生活化,讓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和真實校園中得到教育,做到真正普及紅色文化,深耕紅色資源。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引入紅色資源,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加深對黨性文化的認識,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強化民族認同感,在學生的思想教育中注入精神主體,對學生的健康思想觀念塑造具有重要意義。
通過采用問卷調查、實地走訪、采訪老黨員和宣傳講演等方法,筆者對群眾的政治面貌、紅色景點的開發、群眾對紅色景點的認知程度等內容進行調查研究。
《中國共產黨章程》開宗明義地指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歷史證明中國共產黨使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覺悟者,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引領者。
建黨百年以來,中國共產黨黨員人數持續增加。截至2021年底,中國共產黨黨員總數為9671.2萬名,比2020年底凈增343.4萬名。近年來,中國共產黨黨員總數穩步增長,黨的作風建設也不斷發展。
筆者向社會各行各業人群發放了大量調查問卷,其中3.91%的人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82%的人為預備黨員,17.45%的人為入黨積極分子,55.47%的人為共青團員,統計結果顯著表明人民群眾積極向黨組織靠攏,人民對黨的歷史和現實的認同感也在不斷上升。
作為青年群體的代表,大學生代表著黨和國家的未來,肩負著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向前進的歷史重任。他們既要學習現代社會豐富知識,也要主動強化對黨的認識,秉持端正的思想,樹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學習黨的優良作風,以實際行動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展現當代青年良好精神風貌。
紅色旅游是指以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和戰爭時期建立豐功偉績所形成的紀念物、標志物為載體,以其所承載的革命歷史和革命精神為內涵,組織接待旅游者開展緬懷學習、參觀游覽的主題性旅游活動。
近年來,“紅色旅游”的概念不斷被人們提及,關于紅色景區的話題熱度也不斷提高。在筆者調研的過程中了解到,89.32%的人知道自己的家鄉有紅色景區,從中可以體現出紅色景區分布的廣泛性。受學習、工作、經濟基礎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有50.26%的人偶爾會前往紅色景區旅游,27.86%的人僅僅去過幾次紅色景區,而經常去紅色景區旅游的人僅占比21.09%。
在空閑時間里,人們前往紅色景點旅游的原因既有主動因素,也有被動因素。前往紅色景點旅游的人中,有79.69%的人是為了了解歷史、學習紅色精神、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有46.61%的人是為了休閑娛樂,有30.73%的人是為了完成學校和單位布置的某些任務,有2.34%的人是因其他原因而去紅色景區旅游。
根據調查顯示,群眾認為開發紅色景區、發展紅色旅游分布在多種方面。有95.31%的人認為發展紅色景點的意義在于開展愛國主義紅色教育;有91.15%的人認為開發紅色景區有利于人們了解歷史、勿忘國恥,繼而奮發圖強;有69.79%的人認為開發紅色景區可以帶動當地經濟,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還有2.08%的人認為開發紅色景區的意義在于其他方面。但同時,也有3.65%的人認為發展紅色景點沒有什么意義,只是會增加管理及其他各方面的負擔。
這既體現出了政府在發展紅色景點的過程中所忽略的一些問題,不能使全部群眾得到良好的旅游體驗,也體現了部分群眾對于紅色景點的認識存在一定的缺陷,不夠全面。
為了大力發展紅色旅游產業,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就發展紅色旅游的總體思路、總體布局和主要措施做出明確規定,并且提出發展紅色旅游要實現的六大目標,其中之一是重點打造100個左右的“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并提出要有80%以上的紅色景區達到國家旅游景區3A級以上標準,其中40%的紅色景區要達到4A級標準。紅色景區開發多年以來,各地的政府采取了不同的措施。
同時,群眾的滿意程度也會影響到政府關于開發紅色景點的后續工作。根據調查顯示,分別有41.15%和29.69%的人對紅色景區的開發情況滿意和較為滿意,但仍有27.34%的人認為紅色景區開發情況一般,也有1.56%和0.26%的人不滿意或者很不滿意政府對紅色景區的開發情況。
群眾的滿意程度也會影響政府關于開發紅色景區的后續工作。分別有41.5%和29.69%的人對紅色景區的開發情況滿意和較為滿意,但仍有27.34%的人認為紅色景區開發情況一般,也存在1.56%和0.26%的人不滿意或者很不滿意政府對紅色景區的開發情況。
通過調查可知,人民群眾認為政府在發展紅色旅游、開發紅色景區的過程中產生的不足之處可按群眾觀點占比的先后順序分為以下幾種情況:宣傳的力度不夠、特色活動太少、景點本身吸引不大、配套基礎設施差、相關部門不夠重視、收費高、服務質量差,以及存在其他不足之處。
根據這些不足之處,受調查人員也提出了一些意見或者建議:政府應當借助互聯網等多種媒介,加大當地紅色景點的宣傳力度;景區在突出紅色氛圍的基礎上,應該借助新科技來提高紅色景點本身的吸引力,同時應當設立一些特色活動來引導游客參與到活動當中,通過活動來加強紅色旅游的意義;景區應當在政府部門的協助下提高紅色景區的配套基礎設施,并且提高景區的服務質量來吸引游客。政府和景區更應該重視對當地紅色景區的建設和發展。
紅色旅游應當結合紅色人文景觀和綠色自然景觀,把革命傳統教育融入旅游產業,打造一種新型的主題旅游形式。這樣既可以讓游客觀光賞景,也可以讓他們了解革命歷史,增長革命知識,學習革命精神,在潛移默化中強化紅色教育,并使之成為一種文化。紅色景區的出現不僅為我國革命精神的宣傳和教育提供了生動載體,同時也拓寬了創造經濟效益、推動老區發展的重要途徑。
在短平快的傳播環境中,人們很難長時間停留在一場線上展覽中。因此,線上展覽更多的是圍繞一個小的切入點,比如從一件革命文物或一段感人的故事展開,以短視頻、公眾號等圖文并茂的方式呈現給觀眾。
加大文旅融合創新力度,用創新方式講好紅色故事,使紅色旅游更廣泛、更有效地傳播紅色文化。繼承傳統也要推陳出新,跟隨時代發展,用新時代技術和方法創新性發展紅色文化,在傳承中發展紅色基因,讓紅色文化更富感染力。
打破時空界限,線上線下結合。近年來,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利用AR技術讓紅色旅游景點走上“云端”是一種發展紅色資源的創新方式,讓群眾足不出戶即可聆聽紅色故事、感受紅色文化。
例如,常州的瞿秋白紀念館通過AR技術,使體驗者穿越到革命先烈所生活的城市,感受革命年代的艱難與革命者的偉大。“云游”是紅色文化場館豐富宣傳手段、拓展受教育面的重要一環。一方面,必須原創性線上展示,打造永不落幕的展覽;另一方面,更要注重方式方法,通過紅色故事云講堂、短視頻,以及更多的科技手段,把社教活動“搬”到線上,讓“云游”更有體驗感。
1.創新思政教學課,讓黨史學習教育“火”起來
用當地的紅色資源作為鮮活教材,將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程,既講黨史上耳熟能詳的革命故事,又講身邊感人至深的英雄模范事跡,在青少年的心中種下紅色的種子,在不斷澆灌中結出紅色的果實,引導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2.上好思政體驗課,讓黨史學習教育“動”起來
除了創新校內思政教學課,還要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立足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把課堂搬到校外,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突出因地制宜,組織學生到當地紅色遺址和紀念館等地開展“體驗紅色氛圍”“紅色文化研學”等現場教學體驗活動,把體驗教育作為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環節和途徑,構建以紅色基因傳承為主體的思想精神高地。
3.深耕思政實踐課,讓黨史學習教育“活”起來
在青少年思政教育課中,應積極采用繪畫、舞蹈、演講活動、舞臺表演等青少年喜聞樂見、樂于接受的形式,并創新思政教學形式,如彈幕評論、AR體驗等新方式開展豐富多彩的思政實踐教育課,讓黨史學習教育在青少年實踐中“活”起來。通過紅色藝術展演、誦讀紅色經典、分享紅色故事、制作手抄報等方式,深入開展青少年黨史學習教育。用活紅色資源,創新學習形式,用心上好思政實踐課,引導廣大青少年學思踐悟,讓一顆顆愛黨愛國的種子在他們心中生根發芽,激勵他們成長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推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