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鴻月
(中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長沙 410083)
習近平總書記的大歷史觀是分析審視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視角之一。“見出以知入,觀往以知來”,堅持“論從史出”的方法論原則,運用習近平總書記的大歷史觀的視野可以更加立體地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情況。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邏輯,可以具體掌握世界歷史背景下,中國現代化道路前進的方向選擇;分析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現況,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處境現實;最后再從時空壓縮角度來審視和研究中國式現代化的復雜困境。3個角度層層遞進,能夠更加身臨其境地了解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如何在新時代沖破西方中心論、突破全球化危機,以及化解時空壓縮所帶來的影響,從而給中國現代化發展帶來全新的光明前景。
現代化在世界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主要有以下幾種發展模式:西方資本主義的現代化發展模式、早期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模式、第三世界現代化發展模式、中國如今的現代化新道路發展模式。當今社會,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制度依然并存,且在現代化運動中原發型現代化國家必然會對后發型現代化國家產生一定的影響。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汲取了人類一切有益成果,包括西方現代化發展的各種經驗與教訓,但同時相比其他的發展模式,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新道路更具個人特色和創新色彩。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不僅推動了我國社會經濟迅速發展,還是人類現代化史上的一個偉大奇跡,為世界歷史做出了無可替代的巨大貢獻。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不僅有著深厚的歷史發展淵源、社會現實基礎,還是由社會一系列歷史的、制度的和現實的諸多因素共同作用而成的結果,因而也有著其自身獨特的內在現實結構邏輯。
用習近平總書記的大歷史觀的視野橫向地來看,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的發展模式是遵循著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這樣的一個先后順序展開的,可以說是串聯式漸序發展的,先完成前面的階段,才能過渡到后面的階段。到目前這個階段,西方總共用了200多年的時間,而我國的現代化屬于后發型,在一開始的起點時就已經遠遠落后。同時,全球化開始時也并沒有給中國留下足夠的時間去選擇串聯式發展模式,一開始仿照蘇聯模式進行現代化導致的諸多問題也讓中國清醒地意識到不能走單一發展的路子,所以中國最終選擇了一條和西方截然不同的現代化路子,那就是并聯式發展模式,讓四化同時、同步進行,互相帶動,互相提升,達成協調均衡的最終發展目的。
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邏輯根源來自馬克思對俄國現代化的理論闡釋,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不僅社會制度可以跨越式發展,社會生產力也可以跨越式發展,所以中國不再遵循資本主義現代化的循序漸進,而是大膽吸收借鑒各國現代化的發展成果與經驗,借著信息時代科技高速發展的東風,完美地實現了自主創新,擺脫了發展中國家發展現代化淪為世界經濟體系中任人魚肉的底層現狀,真正實現了現代化的跨越式自主發展。
由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開展現代化的時間上占據了絕對的優勢,領先中國現代化發展將近300年,所以中國式現代化整體上呈現出一種“被壓縮”的狀態,發展的時間、目標、影響都被壓縮,這種被擠壓導致膨脹的狀態無疑也給中國帶來了一系列復雜的社會次生問題,甚至為各方面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礙。
“時空壓縮”是20世紀80年代由美國學者大衛·哈維(David Harvey,以下簡稱“哈維”)所提出的現代化發展的相關概念,主要是指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現代化過程只有前后兩個發展階段,很多追趕型現代化國家為了盡快達成本國現代化的發展目標,將上述兩個發展階段在時間與空間的雙層面上進行了壓縮,導致出現了一種“被壓縮了的現代化”的尷尬局面。在亞洲國家中,日本和韓國是兩個典型的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一線式發展模式的追趕型現代化國家,而中國則更為不同,雖然都是追趕型,但中國由于時代因素等相比之下更為后發,其時空壓縮的特征也更為明顯。時空壓縮與其說是中國式現代化當前的發展現狀,不如說是目前世界現代化發展停滯不前的現狀,且這個狀態很顯然是在持續不斷地膨脹中,并未發現能夠有效改變與解決現狀的策略。
當前社會資本仍然是主導時空壓縮的決定性力量,資本主義歷史的特征之一便是不斷給人們的社會生活提速,通過不斷減少各種空間障礙,使得整個社會都被迫處于陀螺般的加速運轉中,造成人們社會壓力滿溢,從而產生“內崩感”。如何化解這個難題,是急需解決的問題。能否及時有效地干預或者緩解時空壓縮的現狀,更是影響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時空壓縮分為時間和空間兩個層面。
只從時間壓縮的角度來看,時空壓縮主要是指當代社會發展的顯著特征之一:追趕。即為了追趕發展差距盡快實現現代化或者社會發展的目標,選擇不斷壓縮資本流通時間,以達到資本最大增殖的過程。由于對時間盡可能最大壓縮的迫切渴求,往往隨之出現很多次生要求,如要求社會的科技發展、生活節奏等都盡可能地提速前進,以滿足這種“追趕”。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這種“追趕”給整個社會帶來的巨大的時間壓力,這種壓力使得人們不斷地催促自己在更少的時間內做完更多的事,這樣也導致出現了“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的盛行等新型社會文化現象。雖然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可以讓人們在更少的時間內獲得更多的信息,體會更多的經歷,但是這恰恰也在無形中破壞了以往的社會時間規則。
碎片化時代的人類不僅失去了對時間的體驗感,也失去了對時間的信賴感,人們很少會主動去探尋時間維度的歷程,往往只承認當下那一瞬的存在,曾經聯絡過去、現在、未來的三維時間狀態崩塌不再,隨之而來的是當代碎片、爆炸性、斷代化的時間堆積。這是時間壓力下信息爆炸及短暫信息停留帶來的空白對于歷史連續性的破壞。在面對由全球化時代帶來的種種不確定性時,人們開始寄希望通過大歷史研究來為當今社會提供“定位感”和“歸屬感”的表現。例如,法國年鑒學派主張最好從多個世紀長期不變等因素情況下來研究歷史,而不是立足于短期某個突發事件,即后來的長時段理論,習近平總書記的大歷史觀便是順應這樣的思想并結合本國實際加以變動,為中國現代化發展提供指導意義。
新時代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的大歷史觀立足本國具體實踐發展情況,將看待全球化等國際化的問題視野超脫于時空擴大的單獨層面,更深層次地結合了唯物辯證法的相關理論,講述了反對割裂歷史的偶然性與必然性、階段性與連續性的辯證關系,反對將階段性與長時段的歷史完全地分開,指出在把握長時段歷史時也要注意歷史的相關階段性特征。例如,只有當把握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每一階段的變化,才能得到“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的結論。所以,只有從歷史的階段性與連續性、民族性與世界性、前進性與曲折性辯證統一的全面視角出發,對現在、過去、未來進行準確把握,我們才能夠準確判斷出中國式現代化目前所處的歷史方位。習近平總書記的大歷史觀強調現在、過去、未來的相互貫通,強調每個歷史階段的繼承性,這樣就破除了時空壓縮給人們帶來的歷史斷裂感,重拾連續歷史。人們在其特定的歷史繼承的環境與條件下創造屬于自己的歷史,歷史建立在人們的具體實踐勞動過程之上,具有階段性與連續性,因此人們不能不回顧過去、展望未來、享受現在,如何解決時空壓縮難題也在于此。
單從空間角度來看,時空壓縮主要是指破除資本主義空間擴張給中國現代化發展帶來的難題,以及化解西方中心論這兩部分。
其一,工業革命確實從根本上促進了世界歷史的進程,不僅為資本活動創造了準備資料、工具與市場,還提供了一個開放的世界,打破各自為生、閉關鎖國的交易狀態。因此,工業的發展促進了資本全球化,生產力被大幅度地解放,極大地促進了現代化的進程。不可否認,資本主義對于現代化進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在資本對全球帶來巨大變革的同時,風險動蕩也隨之而來。當地球變成“地球村”,世界交往頻繁密切便利的背后,巨大的社會問題也迎面而來。
時間層面里曾提起,流通時間被壓縮,資本增殖的次數增加,導致在一定時間內極易造成過量的資本剩余,而要消化這些剩余,資本需要進行一定程度的空間重組與擴張。這樣的做法在現實中的表現是工業革命早期的世界市場建立與當今的經濟全球化浪潮。正如馬克思曾說的:“資本按其本性來說,力求超越一切空間界限。因此,創造交換的物質條件——交通運輸工具,對資本來說是極其必要的:用時間去消滅空間?!币舱且驗橘Y本主義利用了空間轉化內部矛盾的方式,所以其才能經歷眾多危機而仍能延續至今。
近些年,交通工具、信息技術的發展幾乎日新月異,時空關系發生巨大改變,國與國、人與人的各種界限越來越模糊,政治經濟文化等的融合也愈發強烈。處于這樣的一個“地球村”,傳統封閉的時空維度變得不復存在,人們逐漸建立起了一種以經濟全球化為巨大象征的新興時空維度理解,充滿著緊密聯系與全球性質。哈維曾提過時空壓縮本身就是資本主義歷史、地理發展之動力與文化生產和意識形態上的轉變的復雜過程之間重要的中介環節,所以從資本主義的發展入手,才能更好地理解時空壓縮。在新的時代環境下,資本主義也遇到了新的沖擊,其需要尋找一種新型方式來實現其在這個時代的快速流通,所以需要重新定義時空,為人們塑造全新的時空理解,從而達到其通過時空壓縮實現進一步物質生產的目的。時空壓縮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當前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方向,人們要做的不是否認時空壓縮的存在(因為一旦發生,就再也無法回到過去),而是需要反對資本對時空壓縮的主導。因為由資本主導下的時空壓縮才是問題所在,資本主導下的時空壓縮不再是中性的雙刃劍,而一味地使人變成了實現資本增殖、消化資本剩余的工具。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告訴我們,當前應對當代時空壓縮、削弱資本邏輯的主導作用的主要關鍵在于以下兩點。
第一,構建人本主義的制度體系,構建人本價值觀。從這一點上來看,與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截然不同,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價值立場正是“人民至上”,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第二,要堅持和平發展道路。世界近代歷史上西方中心主義思維方式占據了很長時間,給世界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與陰影,而此時中國共產黨堅持和平發展道路不僅代表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在國際層面的更高追求,也表達了中國人民愿意同世界各國人民一起追求美好未來的意愿。
其二,近代以來,西方現代化模式一直都是各國爭相學習的模板,長此以往就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思維,即認為“現代化就是西方現代化,現代社會就是資本主義社會,要想實現現代化就必須仿照、遵從西方現代化的道路模式”。率先完成現代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出于原發性優勢,開始產生“自己就是世界中心”的優越心理,認為現代化模式是規律普遍且唯一的,但這樣的西方中心論思想本質其實就是壟斷與排他,拔高自己,抑制新生,不僅刻意忽略了世界各國國情的特殊性,還企圖將資本主義的現代化模式推行為世界唯一現代化模式,遏制后發型現代化國家走自己的道路。
馬克思的卡夫丁峽谷理論指出,人類社會可以不經歷資本主義社會而直接進行社會主義革命。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的模式也是被限制在西歐這樣的具體條件內的,并不是“普世現代化”模式,除卻亞洲社會和西方社會的根本不同,各國還會因為很多細碎的具體因素而導致走向不同的現代化道路,因此目前全球現代化的進程顯然是無法被全盤西化,從而統一于一種模式的,西方中心論也自然不攻自破。
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大歷史觀的指導下準確研判國內外發展趨勢,將中國的發展放置于世界歷史運動之中,將實現現代化的目標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之中,進一步指出并強調沒有全世界通用的現代化模式,沒有唯一的現代化模式。中國人民創造出的符合國情實際的別具特色的現代化新道路就恰恰證明了這一點,只要找準正確方向,把握自身特色,腳踏實地、勤勤懇懇,就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與前進方向。治理好新時代的中國,必須從習近平總書記的大歷史觀的分析方法入手,持續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理論支撐,充分發揮歷史至關重要的鏡鑒與反饋修正作用。現如今的實踐也再次證明,運用大歷史觀的整體視野看待與解決問題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有力保障,構建貫通古今、聯通中外、統籌全局的大歷史視野也已經成為當前應對全球化困境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