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宜琪 ,朱紫嫄 ,邱笑笑 ,錢蔚然 ,王來力
(1.浙江理工大學服裝學院,浙江杭州 310018;2.浙江理工大學浙江省服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浙江杭州 310018;3.浙江理工大學浙江省絲綢與時尚文化研究中心,浙江杭州 310018;4.浙江理工大學絲綢文化傳承與產品設計數字化技術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浙江杭州 310018)
紡織行業是化學品的重要消費行業之一。據統計,全球生產的化學品約有25%用于紡織行業,其中紡織染料的年消耗量約在126萬t,紡織印染助劑的年消耗量約為430萬t[1-2]。紡織化學品的大量生產、使用和排放,是紡織行業造成生態環境污染和人體健康危害的主要源頭之一,受到廣泛關注。通過對紡織化學品毒理學的系統研究,歐盟、美國、中國、日本等區域性國際組織和國家以及主要的國際紡織服裝行業協會團體陸續發布施行了相關的法規和標準,禁用、限用有毒有害紡織化學品。本研究對國內外關于紡織化學品管控的法規、標準及相關要求進行系統梳理與比較分析,為紡織服裝企業開展紡織化學品管理、紡織服裝產品的目標市場合規提供參考。
REACH法規(Registration,Evaluation,Authorisa?tion and Restriction of Chemicals,化學品注冊、評估、許可和限制)是歐盟議會和歐盟理事會于2006年通過的歐盟化學品管理法規,將歐盟市場上約3萬種化工產品及其下游的紡織、輕工、制藥及眾多行業的產品納入歐盟統一的監管體系,具有法律強制性[3]。REACH法規要求在歐盟境內化學品年產量或進口量超過1 t的企業向歐洲化學品管理署提交注冊申請,否則該企業將不得在歐盟范圍內繼續制造、進口或銷售該化學品。針對含有被列入SVHC(Substances of Very High Concern,高關注度物質)清單、附件ⅩⅣ(Authorisation List,授權物質清單)、附件ⅩⅦ(Regis?tration List,限制物質清單)化學品的物品,REACH法規規定了企業需要繼續履行通報、授權、限制的義務。
SVHC清單、附件ⅩⅣ和附件ⅩⅦ自REACH法規正式實施以來即在持續更新,截至2021年4月,所納入的化學品種類數量分別為219項、61項和69項,其中涉及了多種紡織染料和功能性助劑等[4]。2021年,SVHC清單更新的10項物質和附件ⅩⅣ新增的7項物質中涉及紡織產品所使用的化學品,如中鏈氯化石蠟(MCCP)常用作紡織品的阻燃涂層,鄰苯二甲酸二環己酯(DCHP)常用作紡織品的增塑劑,戊二醛常用來處理皮革產品[5]。
美國對化學品的管控依據1977年生效的TSCA法案(Toxic Substances Control Act,有毒物質控制法案),旨在綜合考慮美國境內流通的化學品對環境、經濟和社會的影響,預防對人體健康和環境的“不合理風險”,TSCA合規是進行正常貿易的先決條件。TSCA法案把物質分類為現有物質(existing substances)和新物質(new chemical substances)進行管理,列入TS?CA名錄的物質為現有物質,未列入的則為新物質。TSCA法案目前共收錄約85 000種化學物質,分為公開部分和保密部分,且在動態更新中[6]。
針對紡織化學品在內的多種化學品,TSCA法案首先要求對未列入名錄的新物質進行生產前申報(pre-manufacture notice,PMN),并根據IUR(Invento?ry Update Rule,目錄修改法案)將獲得的信息列入名錄。對于已列入名錄的現有物質則要求完成TSCA活躍物質申報以及TSCA遵循或豁免聲明。根據TSCA法案Section 6的要求,美國環保署于2021年1月6日發布了有害物質管控最終規則,規則對十溴二苯醚(DecaBDE)、異丙基化磷酸三苯酯[PIP(3∶1)]、2,4,6-三叔丁基苯酚(2,4,6-TTBP)、五氯苯硫酚(PCTP)、六氯丁二烯(HCBD)等5種物質本身和含有上述物質的產品提出管控要求,已于2021年2月5日生效[7]。織物的阻燃整理可能會導致紡織產品上殘留DecaBDE,需引起對美紡織產品出口企業的重視。
我國是全球第一大紡織品服裝生產國,據統計,中國紡織行業消耗了全世界42%的紡織化學品[8]。197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之后逐步構建了化學品管控制度體系。2010—2013年,我國相關的職能部門先后發布了《新化學物質環境管理辦法》《危險化學品管理條例》《危險化學品登記管理辦法》和《危險化學品環境管理登記辦法(試行)》,以加強我國的化學品登記、風險評估、風險控制等,《化學物質環境風險評估與管控條例》亦在制定中[9-10]。2020年11月19日,國家標準GB/T 39498—2020《消費品中重點化學物質使用控制指南》發布,對紡織品、玩具、電子電器等消費品中的重金屬類、烷類、鹵代烷類和烯類、苯類、染料類等117項化學物質進行重點管控[11]。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于2020年發布了團體標準T/CNTAC 66—2020《紡織用染化料助劑限用物質清單》,對所有用于紡織產品生產加工的染化料和助劑中的有毒有害物質進行限值管控[12]。
日本在1973年通過了《化學物質審查規制法》,包括新化學物質審查、風險評估、分級管理、基本信息報告等制度,并將具有難降解、易累積和長期毒性的化學物質單獨列為特定物質[13]。根據《化學物質審查規制法》的要求,新化學物質生產或進口前要求進行申報,由厚生勞動省、環境省、經濟產業省分別審查評級申報物質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生態的毒性影響、生物降解性和蓄積性,未經申報審查的物質禁止生產或進口。此外,日本在2016年實施的《家用產品有害物質管控法案》中對出口到日本的紡織品、家居用品、皮革等產品進行管控,限制產品中偶氮染料的質量分數不得超過 30 μg/g[14]。
OEKO-TEX系列認證中的ECO PASSPORT by OEKO-TEX是對紡織化學品、染料和助劑的獨立驗證,分步驟驗證流程,確保化學品及其成分滿足可持續性、安全性和法規合規性的特定要求。2021版的ECO PASSPORT by OEKO-TEX更新有:(1)將可吸入顆粒TiO2加入到CAS號篩查清單中;(2)TeBT的限值從 5 mg/kg變更為 1 mg/kg;(3)Diisocyanates被列入“受監測”物質。
2021版的STeP by OEKO-TEX中關于化學品的更新有:(1)將可吸入顆粒TiO2增至STeP的MRSL類別14;(2)SO2的限值加嚴,不同類型工廠的限值均小于750 mg/Nm3。
2021版的STANDARD 100 by OEKO-TEX關于紡織化學品的更新有:(1)PFOA及其鹽類的限值為0.025 mg/kg,PFOA 相關物質的限值為 1 mg/kg;(2)BPA的限值變更為100 mg/kg;(3)含碳酸氫鈣/碳酸鹽或滑石粉的薄膜材料pH范圍調整為4.0~10.0;(4)玻璃配飾的重金屬總質量分數和可萃取重金屬質量分數的限值為0.1%。2021版的LEATHER STANDARD by OEKO-TEX在紡織化學品方面的更新與STAN?DARD 100 by OEKO-TEX更新相同[15]。
ZDHC重點關注在紡織品服裝、鞋類、皮革產品生命周期中減少有害化學物質的排放,通過發布聯合路線圖和生產限用物質清單(MRSL)推動實現有害化學物質零排放。MRSL明確指定了商用化學制劑中每種物質指定的最高限值,管控的化學物質有16大類,包括壬基酚及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EO)、氯苯及氯甲苯、氯酚類物質、分散染料、致癌染料、阻燃劑、鹵化溶劑、有機錫、多環芳烴、全氟化合物、鄰苯二甲酸酯、乙二醇等[16]。2019年 11月 27日發布的MRSL 2.0中增加了候選清單和歸檔物質兩個新章節,擴大了MRSL的范圍。2020年12月16日MRSL 2.0進行了更新:(1)氯甲苯(benzyl chloride)化學制劑的限值從5 mg/kg調整為50 mg/kg;(2)三氯化苯(benzo?trichloride)和4-氯甲苯(4-chlorotoluene)異構體的限值從 5 mg/kg調整為 10 mg/kg[4]。
AAFA參照多國法律、法規、強制性標準限制的服裝和鞋類產品中化學品的管控要求制定限制物質清單(RSL),迄今已發布了21版。在2020年發布的第21版RSL中,匯總了全球范圍內禁止用于服裝、鞋類和家用紡織品的化學物質,涵蓋12個類別300多種化學物質,增加了鄰苯二甲酸酯、歐盟REACH法規SVHC清單中的5項SVHC物質和《科羅拉多州修正案》關于在個人消防防護設備中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的管控要求,并修訂了全氟辛烷磺酸(PFOS)限制條款[17]。
將前文區域性國際組織、國家、行業協會團體關于紡織化學品管控的要求進行匯總對比,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紡織化學品管控模式比較
由表1可以看出,歐盟、美國和日本對于包括紡織化學品在內的化學品管控采用源頭管控和末端管控相結合的方式。對于紡織服裝產品而言,源頭管控是對紡織化學品的生產進行注冊申報管理,末端管控是對紡織服裝產品的化學品殘留量進行檢測限制[18]。中國是綜合采用源頭管控、過程管控和末端管控,過程管控即在紡織服裝生產過程中對生產技術進行改良優化以達到低污染的要求。OEKO-TEX認證要求從源頭、過程到末端的全供應鏈認證,對紡織化學品實行源頭、過程和末端的認證要求。AAFA重點關注末端管控,而ZDHC則是重點關注源頭管控。
歐盟、美國和日本制定限制物質清單,并對限制物質進行強制性管控,中國則是以推薦性標準的形式推出限制物質清單。歐盟所納入的紡織限用物質最多,中國的限制物質清單也比較全面,美國和日本的限制物質清單中的化學物質則相對較少。OEKOTEX、ZDHC和AAFA限制物質清單的內容亦較為全面,但同樣不具有強制性,供企業參考使用。除了中國和AAFA,歐盟、美國、日本、OEKO-TEX和ZDHC都構建了化學品風險評估體系,其中歐盟的評估體系最為全面。歐盟、美國和日本建有化學品毒性數據庫,其中歐盟和美國的數據庫覆蓋范圍較為廣泛,數據準確性亦較高。
(1)中國、OEKO-TEX采用源頭、過程、末端管控,歐盟、美國、日本采用源頭、末端管控,ZDHC和AAFA分別采用源頭和末端管控。歐盟、美國、日本是以法規的形式對紡織化學品進行強制性管控,中國、OEKO-TEX、ZDHC、AAFA則是以標準的形式對紡織化學品進行約束。
(2)歐盟、美國、日本建有化學品毒性數據庫,且歐盟和美國的數據庫涉及的紡織化學品種類更多,毒性數據更為全面。歐盟、美國、日本創建動態更新的限制物質清單具有強制性,中國、OEKO-TEX、ZD?HC、AAFA則以推薦性標準的形式對紡織化學品進行約束。
(3)法律法規和標準為紡織化學品的有效管控提供制度保障,化學品毒性數據庫和限制物質清單使紡織化學品的管控更加精準。紡織服裝企業需密切關注國內外紡織化學品管控的最新要求,以確保產品的目標市場合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