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光 中煤平朔發展集團有限公司
隨著時代的發展,重工業等經濟行業迅速發展,過度開采、過度排放等問題日趨嚴峻,環境保護方面的實際控制卻達不到標準,人類的生存環境受到了很大影響。這并不是我國獨自面對的問題,而是地球人類命運共同體應承擔的責任。
近年來,環境問題逐漸凸顯,氣候變化及環境風險等因素逐漸增多,成為威脅人類生存的重要因素。我國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的“雙碳”發展目標,為人類進步提供了新的目標和愿景。在國際環境問題中,碳排放造成的溫室氣體過量問題日趨嚴峻,很大程度上對大氣層造成了破壞,對全球氣候造成了不良影響。二氧化碳是溫室氣體的主要成分,管控二氧化碳排放是當前改善環境問題的重點,是國際上全球化議題的重要共識。為深刻貫徹落實國際要求,承擔改善全球環境的大國責任,我國將“雙碳”作為經濟發展的背景約束,并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戰略發展目標[1]。
就近年來我國在“雙碳”背景下的發展狀況來看,煤炭行業受影響相對較大。這主要是因為煤炭作為重要的一次性能源,對碳排放有所控制直接導致煤炭行業的發展受限。煤炭在我國屬于基本能源類型,是不可能做到完全摒棄不用的,但從發展的角度來看,仍要適應“雙碳”的新要求,為經濟發展和環境改善提供基礎保障,積極消除煤炭行業在使用效率、排放量、技術、安全等方面的不和諧因素,努力探索適合我國發展現狀和新經濟內涵要求的煤炭行業發展新路徑。
1.開采技術和開采效率不達標
我國煤炭行業發展存在開采技術和開采效率不達標的問題,隨著“雙碳”目標的提出,煤炭行業需要一定的轉型時間推動技術改革,在這期間礦井開采效率及技術都存在不平衡的問題。雖然已經有部分煤炭企業起到了很好的帶頭作用,但其發展落后的客觀現實依然存在。
例如,我國在2020年已經結合新的技術手段,利用信息化、智能化設備建立了494個采煤工作面,達到“地面一鍵啟動,井下有人巡視、無人值守”的高水平作業方式。但在發展的同時,部分煤炭企業仍存在相對落后的狀況,機械化水平及自動化應用能力滯后,不能很好地適應時代發展要求。這種開采技術和開采效率之間的不平衡性是我國“雙碳”背景下煤炭行業發展的重要問題之一。
2.市場結構有待完善
我國煤炭行業存在市場結構發展有待完善的問題,這與我國煤炭行業的市場性質相關。就我國煤炭行業發展現狀來看,其在國際市場中地位相對較低,這主要是因為我國煤炭市場相對分散,大、中企業相對較少,小企業數量居多。這樣的市場結構會在改革過程中引發過度競爭等問題,甚至造成行業的發展停滯。
因此,為了更好地促進煤炭行業在“雙碳”背景下的改革發展,應調整煤炭市場主體結構,實施制度、規模及經營方向的改革,加快市場結構重組和優化。
3低碳發展水平不達標
根據國際上的碳排放標準以及“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發展目標的要求,煤炭消費產生的碳排放目前約占全球碳排放總量的44%。作為煤炭生產和消費大國,我國煤炭行業的低碳發展需要引起相關部門及管理層人員的重視。
另外,“雙碳”背景下我國煤炭行業在低碳方面發展不達標還表現在二氧化碳處理不夠好、煤炭發電及化工轉化等工作方面產生的碳排放難以達到CCUS等高標準的技術要求,因此碳排放處置的技術性和經濟性問題亟待解決。
1.行業人力資源發展不充分
我國煤炭行業發展存在問題主要與該行業人力資源的發展不充分有關。目前我國在煤炭行業內的人力資源供給與人力資源需求存在很大差距,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該行業的發展進步,使其在發展中缺少推動力量。
煤炭行業人力資源發展不充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該行業門檻相對較低,勞動人力較多,屬于典型的勞動密集行業結構;其次,煤炭行業在實際發展中,青年員工占比較中年員工少,造成該行業的發展缺少后備力量;最后,煤炭行業缺乏高新技術人才支持,很難滿足當今新時代提出的技術要求,人才引進狀況不容樂觀。
2.缺乏國際合作
我國煤炭行業發展缺乏國際上的合作。就我國煤炭行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發展現狀來看,與國際之間的交流相對較少,引進技術偏多,出口技術偏少,這就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我國煤炭行業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和競爭能力。因此,對于“雙碳”背景下我國煤炭行業的發展來說,加強與國際社會之間的合作交流、提高合作質量是提高行業國際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手段,對于煤炭行業的發展非常重要。
3.企業升級轉型不充分
我國煤炭企業升級轉型不充分,是導致“雙碳”背景下該行業發展不充分的重要原因。縱觀近年來我國煤炭行業的發展,煤炭企業為適應新經濟發展的碳排放標準要求,正在積極尋求多元化的發展路徑。部分企業為了實現新時期的轉型,通過新技術、新政策支持,提高煤炭企業的發展優勢,初步形成了以煤為基礎,煤電、煤化工、煤鋼、建材、金融、新能源等相關產業協同發展的局面,同步開拓海外市場,但是仍然存在轉型工作不夠充分、發展不夠完善的問題,大部分煤炭企業還是沿用傳統形式的發展思路,以產煤、銷煤為主要產業運營手段,導致在新背景下缺乏推動力量,風險防范能力也相對較差[2]。
4.綠色發展起步較晚
我國在綠色發展方面的起步相對較晚,造成煤炭企業節能減排及環境優化等工作發展相對較慢。2010年,我國開始實施綠色礦山建設發展規劃,并取得了一些成就,部分綠色礦山也在政策等支持下取得了很好的發展,對于“雙碳”目標的達成和節能減排工作的開展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從根本上改善生態環境。但是發展相對突出的只是部分礦區,實際上很多煤礦區的環境問題仍較為嚴重,這主要是由于綠色發展在我國普及程度相對較低、礦山開采速度相對較快、礦山改革工作跟不上發展等,因此造成了我國東部地區礦區土地鹽漬化程度較高、西部地區礦區水土流失嚴重等現象。
推動煤炭企業整合、優化煤炭資源開發利用能夠從根本上解決煤炭行業的發展問題,達到節能減排、高效利用煤炭的根本目的。對于推動煤炭企業整合工作來說,需要加強建立和完善與煤炭企業相關的排放指標與體系,利用新技術對其排放計量、數據庫進行資源整合,做好排放底數與個體之間的差異估算,優化煤炭資源開發利用,實現高質量產銷體系一體化建設。另外,推動煤炭行業之間的整合聯系,要從煤炭產量、利用率及減排技術方面入手,形成物理、化學、生物多方面支持的整合體系。完善“雙碳”背景下煤炭行業的發展,以低碳排放的要求驅動煤炭企業發揮優勢,實現高效開發利用。
在“雙碳”背景下,我國煤炭行業發展完善要從加強創新科學技術方面入手,以科技創新賦能的新方式進行低碳開采,使煤炭行業更好地轉型,以智能化、高科技形式開采,使電氣技術代替傳統開采。根據目前我國的科技水平來看,利用智能化設備支持煤炭開采技術,能夠達到節能提效、降低損耗的目的。在此項改革中,要具體做到合理規劃開采流程及相關環節的人員配置;充分利用礦井水、回風等余熱資源,減少煤礦燃煤消耗;推進煤礦瓦斯抽采與利用,開發廢棄礦井和煤炭開采過程中甲烷收集與高效利用技術,減少甲烷直接排入大氣;爭取從根本上降低煤炭消耗,提高開采標準[3]。此外,在利用高新技術支持的開采改革工作中,還要加強各環節之間的配合,建立合理的分級量化標準,保證開采與市場供應呈正向相關的關系。
加強對“雙碳”背景下煤炭行業資源的清潔高效利用,最大程度地提升產業發展所需的平衡力,增加能動性因素,為突發狀況的出現做好應對準備。煤炭企業要針對當今發展形勢積極引進煤炭資源清潔高效利用技術,例如火電高效低碳技術、坑口發電特高壓外送技術等。完善多元化的煤炭行業市場運作模式,常態化開展煤炭清潔轉化戰略儲備部署與建設。
“雙碳”背景下,煤炭企業要重視資源,積極利用現有資源開發新能源,以優勢推動行業發展。爭取將煤炭企業的資源與其他能源形式深度結合,創造出更加符合煤炭企業的能源發展路徑。煤炭企業要加強與其他能源企業的合作,利用自有土地、井下巷道等自有資源,開發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耦合儲能與坑口電廠、煤化工等,通過開采的電氣化替代和場地自制綠電的使用實現煤炭的低碳開采和利用。同時,加快煤炭主產區的“風光火儲”一體化能源基地的建設,利用政策優勢及既有資源優勢加強煤炭與新能源之間的相互利用,積極開展煤炭與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耦合發電、耦合化學轉化的技術研發與工程示范[4]。
隨著時代的發展,煤炭行業為實現可持續發展,要積極改革,利用自身優勢提高在市場中的競爭力,順應“雙碳”發展要求。煤炭行業為了適應“雙碳”政策的需要積極推動改革,但依然存在不少問題,例如開采技術及效率不夠達標、缺乏與國際市場的合作以及企業升級轉型不夠完善等。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煤炭企業的發展速度及進程。
總的來說,要重視煤炭行業發展過程中的缺點,在保留傳統技術水平的基礎上,集百家之所長,用以提高煤炭行業的改革效率。國家有關部門及相關機構要根據現實工作改革中的問題制定應對策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煤炭企業應推動煤炭資源整合,優化煤炭資源開發利用,以科技創新為基礎,賦能煤炭低碳開采,加強煤炭資源清潔高效利用及利用煤炭企業自有資源開發新能源。
此外,煤炭行業的改革發展工作中還可能存在或出現新的問題,需要管理層及相關機構在實施內部控制的同時解決新問題、謀求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