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

在2022年的遼寧衛視春晚上,小品《浮想聯翩》“笑”果非凡。小品中,一名基層公務員在“辦不成事”反映窗口為一位老人解決辦理社保中所遇難題,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時也讓這個“特別”的服務窗口登上了微博熱搜。查閱媒體的相關報道不難發現,全國不少地方都設置了“辦不成事”反映窗口,因其發揮了“兜底”服務、“補位”服務的功能,受到群眾的普遍好評。
政府部門通過設立“辦不成事”反映窗口,專門處理普通窗口難以處理的問題,既彰顯了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的決心,效果也十分顯著——據媒體報道,在北京,有人在房地產交易服務中心的“辦不成事”反映窗口辦結了多年未辦理成功的房產證;在福建,有人只用了半天時間,就在當地政務服務大廳的“辦不成事”反映窗口為其在國外出生的兒子落上了戶口……
由此可見,有些事并非真的“辦不成”。從“沒法辦”到“有辦法”,折射出的既有個別工作人員在作風態度、擔當作為方面的問題,也有一些部門在協同配合、資源共享方面不暢通的問題——這些部門之間的壁壘沒有打通,留下了一些難點堵點,而個別工作人員因為“不好辦”而“不給辦”,最終才導致了群眾的事情“辦不成”。
“辦不成事”反映窗口雖然是一種相對有效的“補救”措施,但絕不應是常態。從成立“馬上辦”辦公室,到設立“最多跑一次”窗口,再到開通“吹哨報到”“接訴即辦”熱線,近些年全國各地在優化營商環境、持續改進服務質量上探索出很多有益做法。尤其是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各地各部門積極推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走深走實,讓“辦事不求人”逐漸由理想變為現實。而在這些有益的嘗試中,我們可以看到,要想解決“辦不成的事”,需要各職能部門聯動起來,共同向“辦成事”發力。更為重要的是,要從“辦不成的事”里挖出癥結并做好總結,以問題為導向,完善制度、改進作風、加強服務,解決在為民辦事中存在的核心問題,盡量將服務前移,把“辦不成的事”消滅在萌芽狀態。
為民辦實事,永遠在路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的那樣:“要用好‘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形成的良好機制,推動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滿腔熱情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讓更多“辦不成事”反映窗口的有益嘗試推動“辦成事”成為工作常態,把職責范圍內的事情做成、做好,以優質高效服務來提升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這才是對“為人民服務”的最好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