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志
近代中國發生了東西文明的激烈沖突與碰撞,完成了近代社會極其劇烈且明顯的新陳代謝,促進了近代中國各種經濟形態的興衰演變。近代中國主要經濟形態是歷年高考的常考內容,接下來,筆者選取幾個具有代表性的近代中國主要經濟形態的相關知識點進行歸納梳理,希望能夠為正在備戰高考的同學們提供參考。
一、封建小農經濟
含義 以家庭為生產生活的基本單位,農民占有少量的生產資料,精耕細作,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發展歷程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鴉片戰爭后開始瓦解,經1950—1952年土地改革和1953—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才消失。
影響 在封建社會前期,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我國賦稅的主要來源,有利于國家財政收入的穩定;但自身局限性較大,與外界聯系少,不利于商品經濟發展,生產規模小,難以擴大再生產,抵御天災人禍的能力差。
二、外國資本主義經濟
含義 指西方近代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在中國市場上的擴張,主要有近代商業經濟和資本投資經濟,是近代世界發展的主流經濟之一。
發展歷程 工業革命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解決資本主義發展存在的市場、原料、資本投資等問題而對中國發動經濟侵略和掠奪,并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移植到中國來,從而使中國出現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對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產生雙重影響,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才消亡。
影響 一方面,對中國實行經濟侵略和掠奪,攫取海關管理權、傾銷商品、掠奪原料并進行早期資本輸出,加速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另一方面,客觀上瓦解了自然經濟,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和發展,但也使其不可避免地成為附庸。
三、洋務經濟
含義 晚清時期部分地方政府主導創辦的具有近代特征的工商業經濟,有國有經濟、官商合辦經濟、官督商辦經濟等經濟形式。
發展歷程 19世紀60—90年代,地主階級中的洋務派面對晚清王朝的內憂外患,打出“自強”“求富”旗號,先后興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這是中國從傳統的手工業生產向大機器生產過渡的標志,也是中國近代化開始的標志,主要目的是用資本主義先進的生產力來維護清朝的專制統治。甲午中日戰爭戰敗,宣告洋務運動破產。
影響 標志著中國近代化的艱難起步,并誘導和刺激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打破了傳統的重農抑商、重本輕末的傳統觀念,同時為西學的傳播起到推動作用。
四、民族資本主義經濟
含義 19世紀60、70年代至1949年,部分有錢的官僚、商人、地主由于受到外國資本主義經濟、洋務經濟以及“實業救國”思想的影響,積極投資創辦近代資本主義工商業,這是近代中國一種先進的經濟種類。
發展歷程 ①產生——19世紀六七十年代,②初步發展——甲午中日戰爭后,③進一步發展——“一戰”期間,④顯著發展——國共十年對峙時期,⑤遭到沉重打擊——抗日戰爭時期,⑥萎縮——解放戰爭時期。
影響 一是使近代中國經濟結構、階級結構和社會生活發生變化,促進早期維新思想的形成;二是使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促進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興起,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三是為無產階級壯大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發展奠定階級基礎;四是它的失敗昭示了資本主義不能獨立發展,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五、新民主主義經濟
含義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根據地和解放區的經濟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由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個體經濟、國家資本同私人資本合作的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等五種經濟成分組成。它是一種過渡性的經濟,它的發展前途必然是社會主義經濟。
發展歷程 土地革命時期產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表現為國營經濟領導下的多種經濟成分并存,通過“三大改造”,最后終結,社會主義制度在全國基本建立。
影響 新民主主義經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經濟基礎,代表著民主革命各革命階層的經濟利益,是紅色政權壯大和民主革命勝利的物質保證,其經濟理論對當前社會主義經濟發展仍有借鑒意義和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