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夢,祝 銳,王 思
1.天門市第一人民醫院,湖北 天門 431700;2.天門市中醫院,湖北 天門 431700
肩袖損傷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軟組織損傷類型,多由于運動或勞作姿勢不正確引發,一旦發生肩袖損傷,在出現疼痛的同時還會對肩關節活動產生限制,嚴重影響正常生活[1]。肩袖損傷作為一種肌肉骨骼系統損傷,術后仍需配合有效的護理干預以促進關節功能的早期恢復。針對性康復護理的核心在于“以人為本”,結合患者實際情況,指導患者進行康復干預,以促進恢復,改善患者預后[2]。基于此,本研究探討針對性康復護理在肩袖損傷行關節鏡手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擇2018年4月—2020年2月樣本醫院收治的86例肩袖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各43 例。觀察組男24 例,女19 例;年齡32~66 歲,平均年齡(46.42±3.15)歲;損傷位置:左肩22 例,右肩21例。對照組男25 例,女18 例;年齡33~66 歲,平均年齡(46.39±3.38)歲;損傷位置:左肩23 例,右肩20 例。納入標準:患者及其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均經MRI檢查確診為肩袖損傷并行關節鏡手術治療。具備正常的認知與溝通能力,能夠配合完成本研究。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器官嚴重疾病。有肩關節手術史。合并類風濕性關節炎。兩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包括術后常規指標檢測,飲食、用藥指導以及預防并發癥的發生等。術后2~8周,常規佩戴肩關節外展包制動肩關節。待麻醉作用失效后,指導患者行鐘擺樣與畫圈樣的肘關節屈張及拉伸運動,訓練強度以患者不感受肌肉疲勞為宜,2~4 次/d。術后9~16 周指導患者進行肩部前屈及外旋訓練,50 次/組,1 組/d。觀察組采取針對性康復護理,內容如下。(1)心理護理。術后向患者及家屬講解疾病及預后康復相關知識,針對患者提出的疑問進行解答,告知可能發生的疼痛與并發癥,使其做好心理準備,針對存在嚴重焦慮、抑郁情緒的患者安排心理醫師進行一對一針對性心理疏導,講解術后成功恢復的案例,增強患者康復信心,促使其積極配合康復訓練,針對康復過程中存在的疼痛感受,可結合患者疼痛程度,采取轉移注意力或遵醫囑用藥以減輕疼痛。(2)階段性康復訓練。①第一階段(術后1~6 周):佩戴可調式肩關節外展包,保證肩關節的有效制動,待麻醉藥力消失后,指導患者行掌屈背伸、抓拳增力等適應性功能鍛煉,15~35下/次,2~3 次/d。術后第1 天開展患者的患肢肩部牽動訓練,訓練過程中注意保持動作輕柔、緩慢,鍛煉后給予冰敷干預,冰敷時間不超過30 min。術后2~6周,指導患者進行托手曲肘(使用健手握住患側手指,協助患肢進行伸屈肘部)、長肌肉收縮等鍛煉項目,20 次/組,2~3 組/d。②第二階段(7~12周):待患者拆除外展支架后,加強對患者肩關節、肌肉的強化訓練,以上臂為中心軸,前臂在水平位置進行外展、內收和后伸等運動,循序漸進增加負荷,使患者的牽拉和力量達到最大。③第三階段(術后12~16 周):強化肩關節與肌肉的牽拉與力量訓練,可采取爬墻(面對墻壁站立,患側手扶在墻上,盡量減身體貼近墻面,手指盡量伸向上方直至疼痛難以忍受,5~10 min/次,2 次/d)、啞鈴(利用2~3 kg 的啞鈴做各方向的力量訓練,15個/次,2~3次/d)。
(1)肩關節功能:對比兩組患者干預前及干預16周后患者肩關節功能,采用美國加州大學肩關節評分量表(UCLA)進行評價,該量表總分35 分,包含疼痛(10分)、功能(10 分)、前屈角度(5 分)、前屈肌力(5 分)及患者滿意度(5 分)等5 個方面,分數與肩關節功能呈正相關。(2)肢體活動度:對比兩組患者干預前及干預16周后的肢體活動度(ROM),采用肢體活動度量表進行評價,該量表評分內容主要包括前屈、后伸、外展、內收活動、外旋及內旋等方面,滿分40分,分數與肢體活動度呈正相關。(3)并發癥:對比兩組患者康復期間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關節腫脹、錨釘松動、切口感染及肺部感染。
采用SPSS 20.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后,觀察組肩關節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肩關節功能情況(±s)分

表1 兩組患者肩關節功能情況(±s)分
組別對照組(n=43)觀察組(n=43)t值P值干預前11.25±1.25 11.43±1.30 0.655 0.515干預后18.85±3.17 35.36±5.54 16.962 0.000 t值14.625 27.576 P值0.000 0.000
干預后,觀察組肢體活動度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肢體活動度情況(±s)分

表2 兩組患者肢體活動度情況(±s)分
組別對照組(n=43)觀察組(n=43)t值P值干預前15.43±2.48 15.39±2.52 0.074 0.941干預后20.25±2.93 29.63±3.05 14.543 0.000 t值8.234 23.602 P值0.000 0.000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例(%)
肩袖的作用在于維持肩關節的穩定、控制肩關節的運動,肩袖損傷的臨床表現為肩部疼痛及肩部外展受限,進而對患者正常生活與工作產生影響[3]。關節鏡下微創手術在肩袖損傷的治療中具有較高的安全性,相較于傳統切開手術,具有創傷小、并發癥少等優點,配合術后有效的康復干預能夠促進肩關節功能早期恢復。常規護理以術后肩關節制動護理為主,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切口撕裂等不良事件的發生,但同時,也對術后肩關節活動的恢復起到限制作用,影響術后恢復效果[4]。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肩關節功能、肢體活動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提示對肩袖損傷行關節鏡手術治療的患者實施針對性康復護理,能夠促進其術后肩關節功能的恢復,提高肢體活動度,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相較于常規康復護理,針對性康復護理采用具有具體化、科學化的階段性康復鍛煉方案進行干預,從而達到促進患者早期恢復的目的[5]。針對性康復護理將行關節鏡手術治療的肩袖損傷患者術后恢復期劃分為三個階段,結合患者情況實施個性化的康復指導,循序漸進提高肩關節功能,促進術后早期恢復。術后第一階段以肩、手和腕等關節的活動為主,通過早期關節活動,能夠防止長時間制動引發的肌肉萎縮、關節黏連等不良事件的發生,配合冰敷干預,減輕術后腫脹,提高疼痛閾值。術后第二、三階段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由小到大增強患者訓練強度,以恢復患者肌力、肩關節活動度及肩部協調性。同時,針對性康復護理在常規康復護理的基礎上增加心理護理項目,注重患者主觀感受與意愿,通過鼓勵、安慰與支持等方式,給予患者心理疏導,減輕負性情緒的影響,提升康復配合度,改善康復效果。此外,給予患者具有針對性的康復鍛煉,在鍛煉關節活動度的的同時,能夠加快局部軟組織代謝,增強關節囊的彈性,減少不良因素對受傷組織修復的影響,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加快肩關節功能恢復速度。
綜上所述,針對性康復護理在肩袖損傷行關節鏡手術患者術后肩關節功能恢復中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利于提高肩關節活動度,減少相關并發癥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