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源 陳開燕 李寶玲
淺談法育理念下高校法治教育的有效途徑——以J大學為例
陳佳源 陳開燕 李寶玲
[集美大學]
探究高校法治教育的策略和有效途徑,對于實現“法治中國”具有重大意義。文章以“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訪談和調查,結合J大學的法治教育現狀,積極尋找法治教育的根本規律,分析并提出法育理念下的J大學法治教育建設思路,以求探索科學且行之有效的法治教育改革途徑,在實踐中對現有方式進行改進,增強思政創新力。
法育理念;高校;法治教育;校園法治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普法工作要在針對性和實效性上下功夫,特別是要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1]。普法工作要與時俱進,抓好針對性和實效性,尤其要加強對青少年的法治教育,努力提高全體公民的法治意識、法治素質,使法治成為社會共識和基本規范。法治教育主要是指通過組織團體學習活動或個體學習方式,對廣大學習者進行全面、系統、有效的法治教育,使他們能夠有效掌握相關法治知識,樹立正確、科學的法治觀念,并在日積月累下形成崇高的法治信念[2,3]。新時代大學生是否擁有良好的法律素養對未來社會全民法律意識起著十分重要的影響作用,因此探索并發展科學有效的法治教育途徑是非常必要的。
今年是“八五”普法的第二年,從“一五”普法[4,5]起,我國高等學校便開始設立法律基礎課。雖然目前我國高校法制教育在側重點、課程形式等方面較1986年初設立法律基礎課時有較大的改進,但距離達到使法治成為社會共識和基本規范的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當前,法治教育相較基礎教育和專業教育地位不足,[6]基礎課程針對性稍弱,教學過程學生主體作用的不明顯,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理論聯系實際不足等問題,這是高校法治教育普遍存在的問題。其中主要體現在重復性、附屬性的教育內容偏多,而法學知識的嚴謹性和在教育方法的運用中,將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區別開來、線下教育與線上教育剝離以及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分離等特點,也是學生難以真正掌握的重要原因。
結合J大學法治教育的現狀,筆者以問卷發放的形式,隨機訪談了180名在校大學生和20名任課教師。我們發現,教師對于法律課程比較重視,而持重視觀點的學生占總樣本數的75%左右。但與學生進一步訪談發現授課教師的知識傳授大多來源于課堂之上,而重視法治教育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于課時壓力、課程開課的要求。52%的學生從小學開始接觸法律知識,到了大學階段,對于法律課程的內容興趣不高,很喜歡法律相關課程的人僅占19.9%,反映出大學生法律學習的動機不足。與任課老師交流得知,我國目前的法治教育除了法學專業學生有專業性的課程之外,非法學專業學生的法治教育85%以上都是依賴《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來進行。這說明除了該課程作為中宣部、教育部規定的大學生的必修思想政治理論課之外,高校開設基礎普法類課程措施不到位。一方面,從講師、副教授、教授的抽樣訪談中我們了解到,這門課程屬于必修思想政治理論課,目標上更側重于思想道德的培養。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法律的位置也在道德修養教學之后。另一方面,從學生訪談結果看,高校對于法治教育內容的設置,75%的大學生認為課上的學習內容僅僅涉及基礎的法律規定的權利義務、法律規范等枯燥乏味的知識點,缺少與學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且易于運用到實實在在事件中的法律知識。在法治教育方法的調查中發現,59%的學生是在課堂上了解到法律,但很少關注校園中的制度、評選等行為,側面反映出目前大學生了解法律主要是通過課堂進行的,法治教育方法單一。
堅持法制教育理念,探索科學且行之有效的法治教育途徑,對現有方式進行改進,首當其沖就是學生這個學法者的角色定位。大學生是學法者,是守法者,同樣也是參與者,甚至我們的目標可以是將學生培養成法治教育的組織者、引導者。其次在于為更多學生營造良好的學法氛圍和法育環境。
課堂是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最重要的渠道,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愈來愈多的高校教師開始關注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改變教育教學理念,通過課程思政實現法治教育理念的滲透。教學方式既要能夠使學生展現出個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要能夠在教師的引領下,對“法治”有更多自己的思考與探究。目前,許多高校教師的課程內容缺少與實際聯系,未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缺少內化所學知識的動力。高校應推進法治教育模式的改革。創新法治教育模式,需要多角度、全方位的氛圍營造,首要任務是創新教育思想。堅持“緊貼時代發展,緊貼學生實際,立足現有資源”這一要求,積極尋找法治教育規律,在實踐中進行創新。要使學生學會從法律的角度處理日常事務,自覺采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權益,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將法治觀念內化于心。
加強法治教育,最重要的是以“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結合全民普法活動的不斷深入開展,鞏固建設法治社會的影響力和認同感,積極建設校園法治文化。高校輔導員要將法治意識、法治思維等融入日常管理和教育工作中,積極開展法治教育主題活動,使大學生在第二課堂、宿舍生活、社團工作中受法律知識的熏陶,潛移默化地培育學法、知法、守法意識,形成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以實際行動踐行法律的要求。具體而言,高校可以通過開展模擬法庭、“學憲法·講憲法”知識競賽、重要節日普法宣傳和法律辯論賽等活動,有計劃地組織旁聽現實法庭庭審,以及學術研究、交流探討,邀請法律行業專家作為顧問開展法律咨詢服務工作等活動,強化師生法治意識,推動法治校園建設。
當今社會思想意識多元,信息傳播媒介簡易化,傳播方式多樣化。網絡媒體的快速發展給高校思政教育帶來了機遇,更提出了全新的挑戰。騰訊、新浪、知乎、抖音等平臺幾乎與大學生的生活密不可分,網絡的便捷和豐富深深影響著大學生的行為方式、道德取向、價值觀念。必須利用好新媒體手段??梢酝ㄟ^熱門APP和新媒體平臺,采用新聞案例、小視頻等方式打造法制(法治)專題欄目,以簡單明了的方式普及生活中的法律知識,對校園或社會熱點事件進行專業的法律分析,增強大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能夠使用法律武器保護自身的合法權利。要培育師生勇于通過網絡發出正面積極的聲音,發揮輿論“定向導航”作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還要科普真理,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增強大學生的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
營造良好法育環境,實現大學生法治教育空間實踐由一元多樣到多元立體的轉變。破除育人空間的壁壘,發揮高校作為培養人才關鍵平臺的優勢,積極拓展第二、第三課堂。一方面,加強家校合作。家庭教育是法治教育最直接最基礎和最不可忽略的一環,家庭教育觀念的樹立是學生法治觀念形成的標桿。學校在推進全面法治教育工作時,不能忽略家庭教育。通過家庭氛圍的影響加上學校的教育,孩子一定會形成“公平正義”的法律意識。另一方面,加強社會聯系。完善院地共建機制,與當地人民法院、司法局等單位和律師事務所、公證處等深化交流與合作,建設法學教育實習實踐基地,達成人才培養、學生就業、科研合作的共識,使專業法治機構和高校大學生法治教育形成良性互動。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需將法治化的內生動力轉化為推動中國社會發展的恒久外部力量。大學生的法律素養對社會整體的法律意識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深入推進法治教育體系改革,探索法治教育建設思路,增強思政創新力。
[1]習近平.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11-18.
[2]姚建龍, 朱奕穎. 大學生法治教育的特殊性:理念,內容與方法[J]. 教育發展研究, 2021,41(06):33-42.
[3]劉旭東. 學校法治教育的概念與性質辨析[J]. 青少年犯罪問題, 020(05):5-12.
[4]馬鈺. 新中國70年高校法治教育的回顧和展望[J]. 當代教育科學, 2020(03):92-96.
[5]黃佳. "法治中國"背景下高校法治教育的發展[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5,31(01):86-88.
[6]崔靖晗. 現階段大學生法制教育模式探析[J]. 科學大眾:科技創新, 2020(02):156-157.
集美大學“奉法行至”輔導員示范工作室(項目編號:C11353)集美大學學生工作特色創新項目:推進發育實踐,構建法治校園(項目編號:C061440)
(責任編輯:張寶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