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朦琦
高校后勤勞動育人體系建設研究
王朦琦
[復旦大學]
高校后勤作為學校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最集中的領域,在承擔勞動教育職能方面具有天然優勢。高校后勤既可以利用既有后勤平臺,從空間的貼近性和時間的便利性方面,繼續在校內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勞動周或勞動月活動,更可以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根據新時代勞動發展新變化,結合大學生身心發展新特點,厚植勞動教育資源,科學構建高校后勤勞動育人體系。
高校后勤;勞動育人;體系
勞動教育是新時代黨對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是全面發展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1],直接決定了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高校后勤具有勞動教育的領域優勢,如何在培養人的實踐中充分發揮后勤勞動育人的獨特作用,使后勤勞動育人成為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源泉,亟需創新和加強后勤勞動育人的內容體系建設和政策保障體系建設。
按課程勞育、生產勞動、志愿公益、社會實踐、創新創業五類,建立規范化的后勤勞動育人內容體系,打破第一、第二課堂藩籬,構建內容界面豐富、物理空間廣泛、時間安排靈活的全景式勞動育人項目體系,把勞動教育理念貫穿于高校后勤的全方位、各環節。
1.課程勞育
高校既要積極推進校級勞動教育公共選修課程,打造“課堂+勞育”“金課”,獨立設置完善的勞動教育“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2],制定與勞動科學素養相關的培養方案,又要深入挖掘勞動教育與現有人才培養體系有機融入的結合點,使各類課程與勞動教育課程形成協同效應、融合效應和疊加效應。
高校后勤可與相關領域的專業教師主動對接,走入專業課堂,承擔校內導師職責,也可以真正走向“講臺”,結合校園文化特色,開設諸如“植物辨識、種植與養護”“校園鳥獸昆蟲圖鑒”等通識教育課程,幫助學生“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增添勞動育人的趣味性和吸引力;開設諸如“生態環境與生命關懷”“可持續發展”等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將節能教育和生態教育深植學生心田,強化勞動育人的道德引領;開設諸如“基礎心肺復蘇與校內AED用法”“食物營養學與膳食搭配”“公共安全與應急防災減災”等實踐專業課程,貫通勞動常識與實用技能,增強勞動育人的生活性和實操性。高校后勤可以將上述課程安排在小學期,引導學生參與學習討論的同時,投身課程相關的校內實踐,創造復合時間價值;在課程基礎上,通過舉辦與課程相關的勞動技能競賽,使學生在手腦并用的勞動中提升獲得感、成就感和榮譽感。
高校后勤要用好校情通報會、午餐會等溝通交流形式,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用好高校的“進口”——入學教育和“出口”——畢業典禮,將勞動育人理念融入校情校史教育,貫穿學生學習生涯,并在學生未來職業發展中繼續完善。
高校后勤一線黨員可深入挖掘后勤育人史、發展史中的紅色資源,通過“講黨課”等形式傳播校內后勤領域向上向善的動人故事,讓身邊的榜樣成為行走的勞動精神。
2.生產勞動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理論學習與實踐相結合,是我們黨長期堅持的辦學方向和教育原則。高校后勤應積極探索、開辟學生參與生產勞動的渠道和形式,“通過日常生活勞動實現生活獨立、勞動自立,提升立身之基”[3];通過勞動體驗增強公共服務意識、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提升立德之基;通過勤工助學鍛煉提升勞動技能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加創造有價值勞動成果的實踐經驗,提升立業之基。
日常生活勞動主要指學生在校期間日常生活范圍內的個人起居和生活事務處理,例如寢室環境衛生大掃除等,結合新時代校園愛國衛生運動,通過勞動形式,培養學生自我服務能力和良好的勞動衛生習慣。
勞動體驗即目前各高校組織開展的勞動周或勞動月活動,讓學生“體驗從簡單勞動、原始勞動向復雜勞動、創造性勞動的發展過程,學會使用工具,掌握相關技術,體會平凡勞動中的偉大”,使學生在日?!罢鎸崱薄①N近的勞動場景中充分接受勞動教育,同時“注重讓學生學會分工合作,體會社會主義社會平等、和諧的新型勞動關系”[4]。
高校勞動育人具有直接面向生涯教育、職業教育的獨特性,而校內勤工助學能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勞動內涵,珍視勞動價值。除了傳統的學生超市等后勤企業崗位、學生活動中心等學生自管實體、圖書館等機關及公共服務崗位之外,高校后勤可結合重要時間節點開發勤工助學崗位,例如在畢業生離校期間,組織學生參與“離校一片凈”畢業服務;疫情防控期間,組織學生在返校后參與體溫監測等工作。
此外,高校后勤要組織學生運用多媒體平臺“再現”勞動故事,“還原”勞動過程,潛移默化地使更多學生愛上勞動過程,增長勞動能力。
3.志愿公益
在志愿公益中融入勞動教育,以知行合一為路徑,引導學生“做中學”和“學中做”,有事半功倍、相得益彰之效。
高校后勤可以在校內提供鮮活的、現實的志愿公益環境。例如復旦大學將陳望道舊居修繕為《共產黨宣言》展示館,由青年教師、博士生、碩士生黨員組建的“星火”黨員志愿服務隊將展示館發展為上海市志愿服務基地和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全體隊員于2020年6月27日收到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奮發有為中踐行初心使命”[5]。
高校后勤的志愿公益勞動還可與學生社團活動緊密結合,讓學生將第一課堂專業知識運用于實踐,培養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情懷,給勞動者真正尊重。以復旦大學為例,后勤管理部門通過法律援助等學術性社團為一線員工普及勞動權益保障知識,邀請太極拳等健身類社團為一線員工提供健身教學,邀請醫行社等醫學社團為“不會看病、不敢看病”的一線人員提供健康咨詢。
4.社會實踐
勞動教育具有突出的社會性。學生通過參與社會實踐勞動,可將人民立場、人文關懷和勞動情懷融會貫通。學校通過社會實踐勞動,精準引導更多優秀學生前往基層單位就業,主動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
高校后勤可利用教師公寓所在社區資源實現勞動育人,讓學生參與學校、社區、社會治理。例如復旦大學后勤管理部門曾與學生志愿者在新江灣尚景園社區開展垃圾分類“游園會”,宣教于樂,以垃圾分類活動“小事情”促進城市文明“大改觀”。
高校后勤本身沉淀了許多極有價值的數據,通過后勤數據共享開放,讓學生更多參與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例如復旦大學后勤與學校能源協會、能源研究中心共享節能監管平臺采集的能耗數據,歷時五年研究發布《復旦大學溫室氣體清單研究》,提出復旦“碳中和”行動目標與路線圖。
5.創新創業
2019年,教育部等13個部門聯合啟動“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以培養適應未來經濟社會發展變化的復合型、創新型、應用型專業人才,高校后勤也應參與“集體發力”,讓學生在創新創業勞動中創造有價值的物化勞動成果。
高校后勤可以為學生創新創業提供“試煉場”。例如復旦大學后勤2012年開啟校內“創客空間”,在學生生活園區內支持學生開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宿舍”咖啡館,為學生提供免費的場地、裝修和水電,協助指導學生辦理食品經營許可、健康證等,通過海選產生的學生運營團隊負責室內設計、進貨渠道、人員招聘、營銷推廣等。復旦后勤還通過莙政學者、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等,為學生開展節能環??蒲袑嵺`提供技術指導、資金支持、活動場地。
高校后勤可針對勞動新形態,助力校內產學研深度融合,推動校內科研在后勤領域的成果轉化應用,探索多形式衍生勞育大平臺。例如復旦大學節能監管平臺所使用的管理軟件由學校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自主研發,日常維護開發由研發團隊中的學生進行。
本科生應以增長知識、勞動體驗、提高能力為主,促進本科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掌握勞動科學知識,培養良好的勞動習慣。碩士生應以認知社會、思維創新、學以致用為主,提升碩士生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強化培養碩士生的動手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教育引導碩士生通過辛勤勞動開創美好未來。博士生應以深入一線、知識服務、貢獻社會為主要目標,引導博士生在投身實踐、親身參與中認識國情、了解社會,在增長才干和磨練意志中真正學會尊重勞動、熱愛勞動。
外國留學生應以體驗感受、文化融入為主,讓留學生有機會服務校園、服務師生,加深留學生對中國勞動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高校教師應以參與推動、言傳身教為主,要牢固樹立“所有教師都負有勞動育人職責”的觀念。通過勞動育人平臺將高校的黨政干部、教師和學生三個群體緊緊集結在一起,共同參與勞動,分享心得體會,建立課堂之外的對話交流和溝通平臺,在校內形成更強大深遠的勞育感召力和影響力。
高校后勤應制定“第二課堂”成績單,以“意識、思維、能力”為導向,構建分層分類的學生勞動能力指標體系與能力圖譜,根據專業和年級特點,協同二級院系細化標準,建立“一人一檔”的學生勞動檔案;制定學生勞動考核辦法,構建學生勞動表現評價體系,建立“第二課堂”成績單、學生勞動檔案與評優評獎、就業實習、入黨入團等重大事項掛鉤聯動機制,提升勞動育人實效。
成立校級層面的后勤勞動育人工作小組。后勤管理部門、學生工作部門、教學部門承擔勞動育人主體責任,拓展勞動體驗平臺,打造勞動育人品牌項目,規范過程管理,完善激勵機制,確保機制協同、內容整合、政策銜接。高校后勤服務企業作為協同單位,對接學校要求,做好落地落實。
聘請后勤業務骨干和技術專家組建校內勞動育人教師庫,強化后勤勞動育人和學校勞動教育課程的師資力量。
引導后勤工作人員成為勞動育人的表率,將日常工作與勞動育人相結合,通過自身優質的服務將勞動觀、勞動精神融入師生日常學習工作生活。對在勞動育人中取得成績的后勤工作人員,統一表彰、專項獎勵,并在食堂、宿舍等后勤公共區域,通過海報、視頻等形式展示事跡,擴大勞動育人輻射面。
對參加后勤勞動的學生加強事前指導、過程監督和事后反饋,強化政治保障、組織保障;開展全覆蓋的安全教育培訓,強化安全保障。
保障后勤勞動育人經費的持續投入,拓寬勞動育人經費的籌措渠道,吸引校內后勤社會企業進行捐贈。
在高校建立勞動育人研究基地,為專題調研、長效研究、開展研討提供保障和支持。委托第三方專業機構,定期進行學生勞動素養狀況調查。
對學生在校期間參與后勤勞動和后勤員工實施勞動教育的情況進行持續跟蹤評價,了解勞動育人過程中的問題,從體制機制方面進行改革,解決問題。
學生假期時,通過學生工作部門,開展家校之間的勞動教育監測,發揮家庭在勞動育人中的基礎性、前置性和補充性作用,建立勞動育人的家校協作機制。
學生畢業后,與學生就業部門合作,跟蹤參與后勤勞動教育的畢業生在走上工作崗位后的敬業精神與職業道德、專業知識和技能、實際動手能力、崗位適應能力、發揮作用等情況,建立經常性反饋渠道和評價制度,為有針對性地改進、提升后勤勞動育人工作提供真實可靠的參考依據。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 [EB/OL]. [2020-3-20].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03/t20200326_435127.html.
[2]尹冬梅. 讓大學生上好勞動教育這門必修課[N].光明日報,2021-02-25(08).
[3]尹冬梅.用勞動教育新要求指引高校實踐育人[J]. 中國高等教育,2021(05):27-29
[4]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通知. [EB/OL]. [2020-7-9].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
[5]新華社.習近平給復旦大學《共產黨宣言》展示館黨員志愿服務隊全體隊員的回信[EB/OL]. [2020-6-30].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6/30/c_1126176482.html.
[6]劉向兵: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論綱[M].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
[7]梁燕、侯興蜀.新時期高校開展勞動教育的意義與策略 [J].北京教育(高教),2019(06):98-101.
(責任編輯:張寶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