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云飛
高校安全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探析
于云飛
[浙江大學安全保衛處]
加強新時代高校安全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是提升高校治理能力的應有之意,也是保障高等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本文通過闡述高校安全治理的時代內涵,分析當前高校安全治理存在的問題,從“一體化”安全治理生態、“法制化”安全保障體系、“數字化”安全整體智治、“專業化”安全人才隊伍等方面提出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的實施路徑,以期為提升高校安全治理能力提供思路。
高校安全;治理體系;現代化
高校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百年變局、復興全局、時代新局相互融合,全球化大趨勢與逆全球化回頭浪并存,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挑戰不斷增多,國內社會主要矛盾發展變化帶來一系列新特征新要求。如何統籌發展和安全,在變局中加快提升高校安全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水平、保障中國高等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值得進一步思考和探索。
安全和發展是一體之兩翼、驅動之雙輪。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發展、中國高等教育改革不斷深入,高校安全治理工作內涵也呈現不同的時代特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以開放的胸襟擁抱世界,積極融入全球化發展浪潮,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生產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高校安全形勢總體平穩,安全治理的主要任務聚焦于營造良好的校園治安環境,筑牢師生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的防護屏障。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加強對國家安全工作的統一領導,強化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系統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重大戰略思想,強調堅持統籌推進各領域安全。這一重要論述深刻擘畫了維護國家安全的整體布局,實現了對傳統國家安全理念的重大突破,拓寬了高校安全治理工作的內涵和外延,為做好高校安全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
進入新時代,黨中央立足兩個大局,統籌國內國際和發展安全,對中國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對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作出了重要部署。面對更為復雜的形勢、更為嚴峻的挑戰、更加光榮的使命,高校安全治理工作應當進一步堅持整體思維、系統思維、底線思維,統籌傳統校園安全和非傳統校園安全,堅持以師生為中心,著力構建更高水平的平安校園。
法治作為安邦固本的重要基石,是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隨著中國高等教育不斷發展,高校承擔的社會責任不斷增加、受到的關注度不斷增多、師生對平安校園的期待也不斷提升。立足新時代,高校安全治理在秩序管理、后勤保障、輿情應對等方面,在涉外涉密、科研管理、信息隱私、生物醫療等領域面臨新形勢新挑戰。雖然國家和有關部門出臺了相關法律法規,為校園安全筑起了一道防護屏障,但不可否認,現有的相關法律法規尚無全面有效的指導當前高校安全治理工作;校園安全法處于缺位狀態,相關安全條款分散在各個法律和行政規章之中,高校安全治理長效機制難以形成,缺乏必要的合法性、強制性與規范性。[1]
高校安全治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牽涉面廣、關注度高、影響面大。現階段,高校安全治理工作內容已經從原先的傳統安全拓展為涉及政治、意識形態、網絡安全、信息保密、綜合治理、食品衛生、生物傳染等多個領域,治理主體從“單一”向“多元”轉變。雖然高校建立了相應的工作部門和議事機構強化部門協同聯動,在面對突發應急事件時也會成立工作領導小組或者工作專班,極大地提高了協同處置效率。但在校院兩級安全治理、校內校外部門聯動、異地跨區互聯互通、風險隱患防范化解等常態化安全治理過程中仍存在薄弱環節。學校安全治理體系有待進一步健全,院系安全工作的微循環有待進一步暢通,院系內部治理體系和責任落實有待進一步加強,多校區同質化治理效能有待進一步提升。政府、高校、社會和師生等治理主體間仍存在職責權限不清、信息互聯不暢、資源共享不夠、協調聯動不足等情況,多元主體的協同治理效能有待進一步釋放。
新一輪科技創新和第四次工業革命方興未艾,持續推動高等教育變革發展。各大高校主動適應安全治理工作要求,健全安防體系,完善技防設施,發揮“互聯網+技術”優勢,逐步推進“智安校園”建設,提升數字治理效能。但由于缺乏“集成化”綜合安防信息平臺,部分安防軟件之間系統不兼容,數據信息無法實現聯通共享和統一管理;由于缺乏“一體化”智慧安防數據系統,部分安防數據“單兵作戰”“彼此獨立”,難以整合形成精準、高效的信息情報,事前分析預警、事中科學決策和事后閉環處置缺乏強有力的數據支撐;由于缺乏“扁平化”安全治理指揮體系,部分應急處置舉措無法第一時間得以落實,數據效能無法得以充分發揮。
高校安全治理工作離不開安全保衛干部,推進新時代高校安全保衛干部高素質專業化發展是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雖然高校安全保衛隊伍整體實力在不斷提升,但由于組成人員學歷層次相對較低、年齡結構相對老化、性別結構相對失衡、發展空間相對局限,安保隊伍整體結構并不合理,治理成效難以顯現。[2]與此同時,面對日益復雜的安全形勢和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高校安全治理也發生諸多變化。理念方面,已經從傳統“管理”向現代“治理”轉變;治理模式方面,已經從傳統“人治”向現代“法治”轉變;治理手段方面,已經從傳統“人工治理”向現代“科技治理”轉變。由于安全保衛隊伍建設步伐較為緩慢,在業務功底、服務意識和創新能力等方面較為薄弱,已經難以滿足新時代高校安全治理的高標準嚴要求。
高校安全治理要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學校黨委對安全工作的統一領導,統籌發展和安全,建立健全覆蓋全領域、多層級、立體化的安全治理架構。要厘清多元主體協同治理的“行動邊界”,深化“一元多核”治理主體結構,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多元安全治理共同體。要優化校院兩級安全治理模式,加強校級安全戰略規劃、政策制定、督促檢查和考核評估,推動院系完善內部安全治理體系,提升院系安全治理的創造力和執行力。要構建以校內聯動為主體,校內校外多渠道全方位聯動的治理格局,實現安全治理工作資源整合、力量融合、功能聚合、手段綜合,切實提升安全治理工作整體效能。
新時代高校安全治理離不開法律法規的強大后盾。國家應根據高校安全治理實際情況,統籌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加快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集約高效的校園安全法治治理體系。要堅持校園安全法律法規設立與修訂同步推進,加強校園安全立法工作,以良法促發展、保善治。要結合自身特點構建常態化安全法治治理體系,推進制定校園安全治理規章制度,依據確定的規則和程序解決矛盾和沖突。要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創新方式方法,營造濃厚的校園法治氛圍,培育師生遵法守法的法治思維。
堅持“大數據+智能化+大整合”,科技賦能實現校園安全整體智治。一是深化技防建設,做實智能支撐。提升綜合治理、交通消防、涉外涉密、實驗安全、公共衛生等領域的技防數字化建設水平,迭代升級安防設施,健全安防管理系統,不斷夯實技防治理基礎。二是整合信息資源,做強智能研判。構建扁平化校園安全指揮體系,建設數字型、集成化綜合安防信息平臺,打造“校園安防大腦”,將各類信息數據轉化為信息情報,為分析研判、事前預警、科學決策提供數據支撐。三是破解治理難題,做優智能管控。堅持以師生為中心,發揮數字治理效能,采取基于實體化運行、常態化巡查和精準化研判的管控模式解決困擾校園安全治理的“老大難”問題,用“微改革”推動“大安全”。
堅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構建多圈層安全保衛隊伍。一是深化核心層安保干部隊伍建設,持之以恒加強思想淬煉、政治歷練、實踐鍛煉和專業訓練,開展包含危機處置、專業技能、公文寫作、國際化能力等專題培訓,不斷提升改革攻堅、科學決策和應急處突能力。二是培育緊密層安全專業教師隊伍,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揮學科優勢和專業引領,開展前瞻性研究和綜合性防范,培育高素質復合型安全專業人才。三是打造專業化應急處置隊伍,堅持預防與應急并重、常態與非常態結合,加強實操演練,分類分線開展涉意識形態、綜合治理、信息安全、生產安全、學生安全、實驗室安全等培訓,掌握應急處置基本要領和現場救援重要技能,提升應急處置能力。
推進高校安全治理體系現代化是時代所需、高校所急、師生所盼,也是保障新時代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要進一步強化前瞻性思考、整體性布局、系統性考慮和協同性推進,堅持“一體化”理念、“法制化”保障、“數字化”賦能和“專業化”治理,著力增強高校安全治理能力,為高等教育事業發展保駕護航。
[1]徐明春.非傳統安全視域下高校安全治理困境研究[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1(06):9-12.
[2]陳浩.新時代高校保衛干部專業化發展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21(06):42-44.
(責任編輯:楊書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