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麗 文 雅
精準扶貧背景下高校貧困畢業生就業困境及對策分析
廖 麗 文 雅
[湖南師范大學;山西財經大學]
高校貧困畢業生就業問題一直以來受到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文章在“精準扶貧”理念引導下,對高校貧困大學生就業現狀及困境成因進行分析,并提出針對性解決貧困生就業難問題的對策,包括:完善貧困生多元化資助體系,緩解貧困生經濟壓力;科學設置勤工助學崗位,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多方位盤活各方資源,拓寬貧困生就業渠道;重視職業技能培訓,增強貧困生的就業競爭力;引導貧困生樹立正確就業觀;加強貧困生心理幫扶工作,激發貧困生心理潛能。
高校;貧困畢業生;就業現狀;對策分析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到:“要動員全黨全社會力量,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堅持大扶貧格局,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1]高校扶貧工作是精準扶貧戰略部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大部分高校貧困畢業生受到經濟條件、綜合能力以及心理狀態限制,畢業后很難找到合適工作。貧困生通常又被看作就業市場中的弱勢群體,相對于非貧困學生更容易陷入就業困境。為幫助貧困生擺脫就業困境,不僅需要為其提供經濟上資助,更需要從“授人以漁”的角度發揮資助育人功能,有效提升貧困生綜合就業能力。因此探究如何在精準扶貧背景下幫助高校貧困畢業生擺脫就業困境,提升綜合實力,順利就業,對于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近年來,黨和政府部門已經建立“獎、助、貸、勤、補、免”六位一體的學生資助政策體系,這充分彰顯了國家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幫扶工作的高度重視。該體系的建立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廣大貧困畢業生所承受的經濟困難,但目前在貧困畢業生就業問題上仍存在諸多難處。據教育部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909萬,同比增加35萬人,且受疫情導致留學生回流,就業市場競爭呈現白熱化趨勢。[2]目前,高校畢業生整體就業形勢緊張,貧困生又是就業市場中的弱勢群體,情況更加不容樂觀。在求職過程中,貧困生就業壓力、經濟拮據、心理負擔等因素往往將影響貧困畢業生結合現實情況做出理性選擇。因此,這也導致貧困生就業質量不高,職業滿意度和合理度偏低;加之受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國家經濟波動、行業壓力等多種因素疊加影響,高校貧困畢業生就業難問題將更為突出。
貧困畢業生經濟條件差,隨著形象包裝、異地求職,報考經費等方面求職成本投資提高,貧困大學生缺乏必要的物質支持,沉重的就業與生存壓力使他們在擇業過程中深陷“先天不足”的處境,就業難度較大。貧困畢業生家庭人脈資源匱乏,在擇業過程中,親戚和朋友難以提供切實有效幫助,使得貧困畢業生就業機會比非貧困生少的多。企業對大學生特別是貧困大學生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歧視,在同等條件下,很多企業往往還是會選擇優先錄用非貧困學生,使貧困生畢業生的合法權利愈發得不到保障。
目前,大學生就業競爭力與學生綜合能力表現息息相關,由于農村教育資源失衡的現狀,貧困生家庭經濟收入低、父母教育水平低、農村基礎教育落后,他們從小接受的信息量知識面與城市學生存在一定差距,多數貧困生在語言表達能力、協調溝通能力、表現力等綜合能力上均低于普通學生。加之貧困生將大部分時間投入勤工儉學或者專業不對口的低技術含量工作中,耗費學生大量精力,對于專業知識學習、自我能力提升以及綜合能力培養上顧及不暇,也忽視了個人興趣特長的發展,直接導致貧困生就業競爭力的不足,同時也是貧困生求職過程中一大短板。
貧困畢業生的心理狀態與就業觀念受到其生長的原生環境及成長過程的影響。在激烈的就業市場中,貧困大學生比普通大學生就業期望更高。貧困大學生寄希望于通過努力學習,取得優異成績,來尋求一份心儀工作,實現脫貧目標。多數貧困生向往從事新經濟行業,并將工作目標選定傾向于熱門城市、規模穩定的企業、薪資待遇豐厚、升職快的工作,求職眼光過于理想化,往往就業的實際情況也不盡人意、四處碰壁。另外,貧困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足,部分學生存在自卑心理,心理負擔大,內心更為敏感脆弱。他們害怕在面試時被拒絕、家人失望、自卑等各種心理因素,導致他們在受挫后容易產生消極態度,對于就業時主動性更為缺乏,始終處在“被動”的狀態。
據2019年中國學生資助發展報告顯示,各項高校學生資助政策情況如下:財政資金占資助資金總額的49.93%;銀行發放國家助學貸款與高校事業收入共占48.42%;社會資金占高校資助資金總額的1.65%。[3]從以上數據可知,我國資助形式為政府出資為主,助學貸款為輔,社會資助比重非常少。對比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助學貸款體系所約占到50%左右的比例尚存在一定差距。因此,為打破貧困生就業困境,需從多元化的角度去探索解決方式,主要從資金來源方面展開。為實現資助資金來源多元化從政府層面應該提高投入,政府和高校需加強貧困生的救助力度以及受助范圍。社會層面主要依賴企業投入資金,高校需要發揮自身優勢吸引外資,為貧困生提供專項資金幫助或就業補貼,在經濟上予以貧困生支持。
當前高校組織的勤工助學服務主要停留在以勞務性和服務性的基礎層工作為主。在新形勢下,高校應將勤工助學作為日常教學和人才培養計劃中的一部分,豐富勤工助學內容,將創新創業、課題科研、社會實踐等活動納入到勤工助學體系,將“工”與“學”結合,增強貧困生綜合能力,鼓勵更多貧困畢業生參與其中。另一方面需加強校企合作,打造貧困生長效培養計劃,企業通過層級選拔為優秀貧困生提供實習機會,給予貧困生提供更多鍛煉自我的機會,并承諾實習期間表現良好畢業后可為其提供就業崗位。實施長效培養計劃,能為貧困生解決經濟難題和能力欠缺問題,同時也為企業培養優質人才庫,從而達到雙贏的效果。
高校應該注重加強校際聯動,向用人企業開展針對性幫扶,提供貧困生專場招聘的途徑,重點關注貧困生。為助力脫貧攻堅、幫助貧困畢業生實現順利就業,自2020年,教育部面向全體貧困畢業生展開的“24365校園招聘”“專場招聘會”等活動已為畢業生們提供大量招聘企業與崗位招聘信息。由此可見,線上信息為貧困畢業生獲得準確求職信息提供便捷,“互聯網+就業”模式將是助力精準扶貧的新方式。另外,高校可通過各種渠道廣泛搜集就業信息,根據貧困生求職意向、崗位需要、地域要求等情況進行篩選,實施針對性的幫扶方式,向貧困生精準推送就業信息,搭建有效就業渠道,為貧困生營造良好的競爭環境,幫助貧困生實現多元化就業。
職業技能培訓是助力貧困生順利就業的有效途徑,開展制度化、科學化、系統化的培訓是破解貧困生就業能力薄弱必不可缺的方式。高校應注重為貧困生提供職業技能培訓機會,以社會職業需求和貧困生的實際需要為導向,利用各種培訓資源,對貧困生進行線上與線下平臺結合,開展在線直播、線上互動、視頻錄播等多樣化形式,以扎實的理論與實踐知識為貧困生能切實掌握謀生本領打下基礎。例如保利集團開展保利星火班,定向招收貧困縣建檔立卡的貧困生,對其進行免費的職業教育培訓,并結業后為其優先提供就業崗位。由此可見針對貧困生開展的以興趣為導向的職業技能培訓是增強貧困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有效途徑之一,通過培訓可彌補貧困生能力上所存在的不足。貧困大學生就業能力薄弱問題得到解決,就業自信也相應得到提升,將更有利于貧困畢業生實現順利就業。
高校貧困生存在的心理問題較為普遍,如強烈的自尊心與自卑感并存、過高的就業期望、求職焦慮與恐懼等。高校應引導貧困畢業生樹立正確就業觀,轉變一門心思追求“金飯碗”的高期望就業觀念,更加重視自身能力層與心理層建設,以理性眼光判斷當前就業形勢。目前,貧困畢業生存在求職時存在好高騖遠的現象,擇業時并未考慮自身為社會做貢獻的程度,傾向于追求眼前的經濟利益、權力與地位。因此,高校應該對貧困學生進行勵志教育,鼓勵貧困生投身基層組織、西部地區、農村等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就業工作,組織貧困生學習優秀事例,強化學生理想信念,樹立把基層建設與家鄉建設相聯系的偉大理想,投入到偉大祖國的基礎事業建設,在基層組織實現個人價值。
針對貧困生的心理問題,高校可通過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指導的方式來緩解貧困畢業生的心理壓力。從宏觀層面,高校應健全心理咨詢體系,通過心理輔導加強貧困生的心理教育。高校除了開設貧困生心理幫扶小組,還需定期聘請心理專家為貧困生提供心理健康咨詢,通過科學教育方式消除學生心理障礙。另外,高校應結合貧困生的心理特點,定期向貧困生開展專門性的就業指導、政策分析、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課程或者講座。緩解貧困生所背負的社會期望和心理壓力,幫助貧困生樹立信心,形成正確價值觀,以頑強拼搏、不畏險阻的態度對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難。
[1]習近平.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黨代表大會報告[N/OL].[2017-10-19].http://news.xinhuanet. com/.
[2]岳昌君.從《政府工作報告》看2021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J].中國大學生就業,2021(07): 4-8.
[3]教育部.2019年中國學生資助發展報告[EB/OL].全國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2020-06-18. http://www.xszz.cee.edu.cn/index.php/shows/70/3932.html.
2019年度山西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山西省高校學生就業能力要素及提升途徑研究”部分成果(項目編號:2019B160);2019年山西財經大學輔導員專項課題“高校貧困生就業能力提升路徑研究-以山西財經大學為例”部分成果(項目編號:201902)
(責任編輯:趙鵬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