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樂
1931 年的11 月到1934 年10 月,在近三年的時間里,中央蘇區開展了經濟建設運動。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央蘇區的經濟建設中,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組織領導工作。毛澤東在中央蘇區的經濟實踐,鍛煉培養了一批經濟建設人才,推動了中央蘇區經濟發展,為革命戰爭勝利奠定物質基礎。中央蘇區時期毛澤東的經濟思想主要涵括六個方面。
中央蘇區時期是黨和人民軍隊極其困難的時期,國民黨加強了對中央蘇區的軍事經濟封鎖。如果繼續依循井岡山時期以政治軍事為工作的中心,那就不能與時俱進跟上革命形勢,導致革命戰爭陷入被動局面。毛澤東及時把握住了當時革命形勢的變化,并提出革命戰爭時期開展經濟建設的指導思想,中央蘇區時期要以革命戰爭為中心,開展經濟建設。
當時存在兩種錯誤觀點,一類是以革命戰爭為中心,完全忽視掉經濟工作,認為革命戰爭還沒有結束,沒有空閑去發展經濟;另一類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拋開革命戰爭去談經濟建設。毛澤東批評了這兩種錯誤觀點,針對第一種觀點,毛澤東認為離開經濟建設去談革命戰爭,會容易使人民群眾產生疲憊感,不利于工農聯盟戰線的建設,更不用提擴紅和戰爭動員了;針對另一種觀點,毛澤東則明確指出,完全以經濟建設為工作中心,這不符合當時的歷史實際,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應是在國內革命戰爭結束以后。毛澤東正確點出了兩者的關系,只有進行紅色區域的經濟建設,革命戰爭才能獲得更好的物質支撐;而在進行經濟建設時要以革命戰爭為中心,經濟建設是為革命戰爭服務的。
1933 年,毛澤東在中央蘇區南部十七縣經濟建設大會上指出,只有發展了中央蘇區的經濟,為革命戰爭獲得更好的物質支撐,才能有利地進行反“圍剿”工作,開展軍事上的進攻;才能使廣大人民群眾生活得到改善,從而更好地開展擴紅運動,積極地投入各項革命工作中;才能為紅軍提供穩定的給養,使他們能夠以最大的精力對付敵人。因此,應以革命戰爭為中心,開展經濟建設。經濟實力的強弱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之一,經濟實力弱,在戰爭中的主動權就弱,進行經濟建設是開展革命戰爭的基礎。
把農業生產放在經濟工作的第一位。中央蘇區時期農業經濟在經濟成分中占比較大,又加上農民經過分配土地重新確立了地權,生產積極性高漲,使發展農業具有了優勢。革命戰爭需要經濟的支持,而發展農業作為經濟建設中重要的一環,更擔負著重要使命。毛澤東多次論述過發展農業的重要性,從而推動黨內出臺了各種關于發展農業的經濟政策。毛澤東在《我們的經濟政策》中指出經濟建設的中心是發展工農業生產,發展對外貿易和合作社,而放在經濟建設工作第一位的是農業生產。因為它不但需要解決最重要的直接關系生存的糧食問題,而且需要解決棉、麻、蔗、竹等日常用品原料的供給問題。
毛澤東十分重視農業生產的發展,不僅論述了發展農業在整個經濟建設中的重要作用,還針對農業生產必要條件中存在的問題,如勞動力、耕牛、農具、水利等問題,特別強調:關于勞動力問題,可以通過成立勞動互助社和耕田隊,在重要耕種季節,動員督促整個農村民眾參加勞作并且有組織地調劑勞動力和推動婦女參加生產。關于耕牛農具問題,組織了犁牛合作社;關于水利問題,通過修理整頓水利,種植樹木,積極領導農民進行水利建設。
毛澤東關于農業發展是第一任務的經濟建設思想,促進了農產品的豐收,王觀瀾在《回憶中央蘇區》中說道:“一九三三年,全蘇區農業生產平均增產一成半,紅軍給養有了保證。一九三四年那一年,農業生產也是大豐收。”不僅如此,保障了紅軍與群眾的基本生活,保證了與外部工業品的交換。
由于中央蘇區地形復雜,交通不便,再加上敵人對中央蘇區的長期封鎖,不利于出口,導致中央蘇區的手工業處于滯后狀態,工業基礎幾乎為零。當前經濟建設的重要任務是恢復中央蘇區廣大手工業,建立軍事必需工業。毛澤東主張制定相當的生產計劃,有計劃地恢復和發展手工業,如煙、紙、樟腦、鎢砂、農具肥料等。另外,關于織布、制糖、制藥也是不可忽視的。1933 年8 月,毛澤東在《必須注意經濟工作》的報告中指出,號召大家必須重視經濟工作,努力去發展農業和手工業,多造農具,多產石灰等等,從而使明年的收獲增多。經濟建設大會召開之后,在毛澤東的帶領下,江西省蘇維埃擴大的第二次全體執委會以及中央工農民主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文件與條例,有力地促進了根據地工業的發展。
到1934 年3 月,中央根據地的公營工廠已有32 個,有幾千人的鎢礦生產,還有幾十以至百多工人的許多生產合作社的工廠(如鑄鐵、刨煙、造船、農具等合作社)。①同年4月份,槍炮廠、被服廠超額完成生產計劃。
中央蘇區的對外貿易即赤白貿易。中央蘇區建立后,敵人對其實行嚴密的經濟封鎖,導致中央蘇區經濟出現了商業凋敝、剪刀差、糧食短缺、食鹽奇缺、缺藥少械等一系列問題,民眾生活愈發困難。對此毛澤東表示,需要去有計劃地組織人民開展對外貿易,由國家直接經營一些商品的輸入與輸出,以及糧食在內部的調劑等。為了打破國民黨對中央蘇區更為嚴密的經濟封鎖,毛澤東和蘇維埃中央政府在1933 年成立國民經濟部,下轄中央對外貿易總局來管理中央蘇區的對外貿易,打破敵人經濟封鎖,緩解蘇區物資供應緊張的困難,滿足了蘇區軍民的生活,支援了革命戰爭,促進了蘇區經濟建設。
中央蘇區的赤白貿易主要由江口貿易分局承擔。江口貿易分局是中央蘇區非常重要的赤白貿易中心,另外,贛江辦事處和新泉外貿分局也為中央蘇區的赤白貿易作出巨大貢獻。在交易中,江口貿易分局積極宣傳蘇區的赤白貿易政策,努力打開江口赤白貿易局面,積極克服阻礙貿易進程的種種困難,如采購造幣機與馬金鋼,生產老鷹頭等;贛江辦事處“負有贛江流域采購與轉運的重要任務”。②江口貿易分局成立之后,贛江辦事處需“協助江口貿易局擴大貿易,組織動員赤白群眾開展反封鎖斗爭”③;新泉貿易分局主要負責蘇區物資輸出與白區物資輸入之間的物資流動與管理工作。這些對外貿易機構為中央蘇區的貿易作出了巨大貢獻,極大地支持了革命戰爭,發展了革命根據地的經濟。糧食是中央蘇區最大宗的出口,之前這筆生意主要是私商來做。1933 年,對外貿易局成立后,僅三個月就以1 萬元資本和2000 余擔谷子,做到進出口33 萬擔(谷)左右的商品流通。
毛澤東在《我們的經濟政策》中指出:“現在我們的國民經濟,是由國營事業、合作社事業和私人事業這三方面組成的,盡可能地發展國營經濟和大規模地發展合作社經濟,應該是與獎勵私人經濟發展,同時并進的?!雹?/p>
國營經濟是中央蘇區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國營經濟主要是靠蘇維埃政府在經濟建設中積累資金建立出來的。資金有限,只能發展一些必需工商業。如國營商業、軍需工業和民用工業。當時根據地的國有商業是指對外貿易局、糧食調劑局、郵電通訊、交通運輸等經濟部門;國有工業主要是指軍需工業和民用工業。軍需工業中是以中央兵工廠為主體,除此之外還有被服廠、印刷廠、造幣廠等工廠;民用工業是指采鎢、制藥、制紙、制糖等工業。由于當時受種種原因限制,國營經濟力量弱小,但毛澤東對此充滿希望并表示:“國家的工業或商業,都已經開始發展,他們的前途是不可限量的。”⑤
合作社經濟是中央蘇區經濟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合作社最開始建立是由于國民黨對中央蘇區經濟的封鎖,加上一些奸商哄抬物價,使閩西工農業產品“剪刀差”的現象愈演愈重;這使得閩西工農政府開始鼓勵群眾創造合作社來調劑“剪刀差”現象;1931 年11 月7 日“全蘇一大”召開后,合作社開始蓬勃發展,在生產合作社、消費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的基礎上,增設了糧食合作社。毛澤東詳細調查了中央蘇區合作社后指出,目前合作社經濟發展得非常迅速。他認為,合作社經濟如果與國營經濟相互配合,經過長期的發展,會獲得巨大的經濟力量并逐漸領導私人經濟。毛澤東大力提倡發展合作社經濟,進一步推動了其發展。從1933 年8 月,中央蘇區經濟建設大會到1934 年2 月“全蘇二大”,這一段時間,“消費合作社在半年中發展了兩倍以上,糧食合作社,生產合作社各一倍以上。在短短半年時間中,在消費、糧食、生產三種合作社上面,發展到二千三百余的社數,五十七萬余的社員和六十余萬元的股金”。⑥
私人經濟是中央蘇區經濟的又一組成部分。“私人經濟在紅色區域是取著小規模經營的形式”⑦,即是以小商販、小作坊的形式存在。私人經濟主要是指一些個體農民經營手工業和少數資產者經營的工商業。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早期對其實行過“左”的經濟政策,這些過“左”的經濟政策在實踐中對商業的發展造成了傷害。毛澤東堅決抵制這些過“左”的政策,并通過分析社會各階級狀況,緊緊落腳于人民與國家的需要,提出了保護和鼓勵私人經濟發展的政策。1929 年3 月,在毛澤東指導下,汀州發布了《告商人及知識分子》書,其中指出:“共產黨對城市的政策是取消苛稅雜稅,保護商人貿易?!?929 年7 月,中共“閩西一大”上,毛澤東親自指導通過的《政治決議案》中又指出:要保護大小商店,絕不沒收城鄉小商人的商店,不焚燒其賬簿、廢除其賬目。1934 年“全蘇二大”上,毛澤東系統總結闡述了黨對私人經濟的政策,只要在蘇維埃范圍之內,都是鼓勵與保護的。在大力發展國營經濟和合作社事業時,也不應忽視私人經濟的發展,這三者要齊頭并進。毛澤東關于保護和鼓勵發展私人經濟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發展和完善了黨的私人經濟政策。
中央蘇區財政的根本任務是保障革命戰爭的供給。在中央蘇區經濟環境如此惡劣的情況下如何發展財政?毛澤東結合中央蘇區特色的經濟環境,把馬克思主義原理與中央蘇區實際相結合,提出了以財政這種國家分配方式來集中力量供給戰爭,主要集中闡述了關于財政收入開源節流的一系列思想。
關于財政收入的來源,他在“全蘇二大”報告中指出,蘇維埃的財政來源乃是:“(一)向一切封建剝削者進行沒收或征發;(二)稅收;(三)國民經濟事業的發展?!?/p>
第一,向一切封建剝削者進行沒收或征發,即取之于敵。階級不同,對待其籌款方式也不同。其中,封建剝削者是指地主豪紳、富農、城市資產階級等階級。地主豪紳指地主、軍閥、官僚、高利貸者、反動富農、反動資本家這些人群,采取的是打土豪籌款的方法。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時期,毛澤東就提出了主力紅軍自主籌款的方法。打土豪籌款不僅有助于解決財政上的困難,還具有社會、政治意義,因為這些地主、官僚、反動資本家等人的家產都是剝削工農群眾的血汗錢而來的。關于富農問題,毛澤東指出要消滅地主,削弱富農。關于城市資本家,這里是指一般的商人或資本家,對其采取的是累進制的大商多捐,中商少捐,先捐大商,后捐中商的捐款方式。對富農、商人、資本家進行籌款,是國家財政的一種再分配,一方面支持了蘇維埃的經濟建設,另一方面限制了這些資本的剝削程度。
第二,稅收,即取之于民。中央蘇區經濟建設時期,政權得到了穩定,經濟開始復蘇,土地革命深入進展,人民的利益得到了維護,已經具備了征稅的條件,再加上籌款只適用于短時間內的方針,所以,根據地開始征收稅收。這些稅收主要包括,農業稅、商業稅、關稅、公債收入等。1931 年11 月,毛澤東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在他的指導下,發布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暫行稅則》,稅則指出:“規定實行統一的累進稅,廢除一切田賦、丁糧、厘金、苛捐、雜稅等。”⑧
第三,國民經濟事業的發展,即取之于己。財政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與國家聯系緊密,一方面通過財政的收支調控經濟,另一方面,國家的存在與統治需要財政的支持。毛澤東深刻認識到經濟才是財政的基礎,僅僅通過取之于敵,或取之于民都是遠遠不夠的。為了促進國民事業更好的發展,中央政府在群眾擁護之下發行了三百萬的經濟建設公債。1933 年7 月,中央工農民主政府《發行經濟建設公債條例》規定:“經濟建設公債的三分之二發展對外貿易,調劑糧食,發展合作社、工業農業的生產,三分之一作為軍事經費?!睋醒胴斦拷y計,1933 年1 月至8 月,國營事業的收入107188 元,雖然數目不大,但卻是“發展國民經濟增加財政收入”的良好開端。1933 年8 月,毛澤東在中央蘇區南部經濟建設大會上正式提出:“從發展國民經濟,來增加我們財政的收入,是我們財政政策的基本方針?!雹?/p>
中央蘇區地處偏僻,加上敵人實行的經濟封鎖,經濟與財政能力有限,為了革命戰爭與根據地的長足發展,中央蘇區的財政更要本著厲行節約的支出原則。
中央蘇區時期,毛澤東繼續秉持厲行節省,反對貪污浪費的思想,在毛澤東這種思想的指示下,工農政府頒布了中華蘇維埃人民委員會通令第3 號,里面提到:“要求各級政府務須立即實行節儉運動,盡量減少預算、雜費、特費等,要有‘節減一文錢即是對革命工作有一分幫助’的觀念,來積蓄金錢,積蓄糧食,以供紅軍發展革命戰爭之用?!雹庠诘诙稳珖まr兵代表大會上他進一步指出:“財政的支出,應根據節省的方針。應該使一切工作人員明白,貪污和浪費是極大的犯罪?!?在這些財政思想基礎上,毛澤東還整體規劃了財政的訓令、條例、紀律,建立了比較完備的財政工作體系。其中關于財政紀律則是反復強調要培養更加刻苦節省的蘇維埃工作作風,反對貪污腐化。1933 年毛澤東就與項英等其他領導人頒布了嚴懲貪污腐敗的第26 號訓令,其中規定:“工作人員貪污公款在500 元以上者,處以死刑。浪費公款的,也要受到撤銷職務等嚴肅處理?!?中央政府在依此訓令開展反腐敗斗爭中,狠抓了幾個大案,當時的中央總務廳基建處長貪污公款大洋246 元7 角,對其處以死刑;總務廳管理處處長徐毅浪費公款數千元,被撤職,判處六年監禁;中央總務廳廳長趙寶成浪費公款3000 多元,被撤銷職務,判罰苦工一年。中央蘇區的反對貪污腐敗的斗爭,打擊了貪污腐敗,在財政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發揚了廉潔奉公,為人民服務的好作風。
綜上所述,中央蘇區時期毛澤東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與農村實際相結合,領導軍民開展經濟建設運動,解決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的主要經濟問題。中央蘇區時期的毛澤東經濟思想的產生,標志著新民主主義經濟思想已經開始形成,這些思想不僅對當時的經濟建設具有指導意義,也對于之后的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借鑒。重溫蘇區時期毛澤東經濟思想對當前的建設和發展仍然有著重要的啟示和意義。
[注釋]
①劉少奇.論國家工廠的管理[N].斗爭,1934-3-31.
②王賢選,何斌.中央蘇區反經濟封鎖斗爭的片斷回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158.
③王賢選,何斌.中央蘇區反經濟封鎖斗爭的片斷回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353.
④⑤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3.
⑥吳亮平.目前蘇維埃運動的狀況和我們的任務[N].斗爭,1934-4-21.
⑦⑨?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4.
⑧顧龍生.毛澤東經濟年譜[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55.
⑩顧龍生.毛澤東經濟年譜[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61.
?顧龍生.毛澤東經濟年譜[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