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壁 蔣筱青
治理與后續發展同發力,讓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社區居民過上甜蜜幸福新生活。
1月26日下午,一場熱鬧喜慶的“迎新春·送春聯”活動,在涼山州越西縣城北感恩社區青年之家舉行。活動現場,“伙伴計劃”志愿者們將寫滿祝福的春聯遞給社區居民,一幅暖意融融的畫面呈現眼前。
作為越西縣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社區,城北感恩社區生活著來自全縣17個鄉鎮38個村的6660名群眾。從“山頭”搬到“城頭”,從“村民”變成“居民”,涼山州還有不少像城北感恩社區一樣的“新社區”。如今,新社區治理與后續發展如何?新居民是否融入新生活?臨近春節,記者探尋搬遷群眾生活變化。
新社區里養成新習慣
2019年11月,越西縣38個村的6660名搬遷群眾,告別祖祖輩輩生活的土坯房,走下荒涼偏僻的大山,住進城北感恩社區的25棟樓房。
“村民”變“居民”,改變落后生活習慣成為社區治理的首要任務。居民馬海體古莫仍然記得,剛搬進新社區的時候,很多人不會使用空氣開關、沖水廁所等生活設施,不注意打掃和維護居住環境,也不理解為什么要繳水電費和物業費,不適應新生活。
如今,兩年時間過去了,新居民們在社區專門開設的“課堂”學習后,已經熟練使用起新居里的各類便捷生活設施,遇到下水道堵塞等問題,也會主動找社區維修隊解決。與此同時,社區通過檢查家庭衛生、利用社區宣傳欄進行宣傳、組建文明勸導隊等方式,逐步引導村民樹立起文明新風尚。
“我家住100平方米的三居室,我們時常打掃。去樓下散步,社區環境也很干凈,大家垃圾不會亂扔,車輛也不會亂停了。”馬海體古莫說。
改變舊習慣,提升文明素養,并非一朝一夕。積極引導居民之外,城北感恩社區還積極推行“互益行”志愿者積分制度。根據該制度,居民可通過參與潔美家庭、四好創建、互幫互助、志愿服務等活動,用文明行為獲得積分。積分可兌換洗衣粉、大米等生活用品,也可兌換接送孩子、作業輔導、老年人陪護、電工服務等貼心服務。
“做1小時社區大掃除,可以積4分,除草、撿垃圾、幫助鄰居等也可以獲得積分。”居民沙馬熱直高興地說,“我經常兌換大米、清油、洗潔精,現在再積攢一些積分,我又可以兌換生活用品了。”隨著居民參與熱情高漲,越來越多的居民在不知不覺中樹立生活新習慣。城北感恩社區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互益行’制度,社區還涌現出歸還失主手機、鑰匙、錢包,勸導鄰里糾紛,制止破壞公物等好人好事。”
打開新生活“幸福門”
“感恩的心,感謝有你……”1月21日,溫暖的歌聲中,一場“宣傳大使”評選表彰活動在涼山州昭覺縣沐恩邸社區拉開帷幕。獲獎居民沙馬阿呷高興地說:“今天駐點社工為我頒獎,我很高興。平時駐點社工對我們老年人也很照顧,幫忙辦事,陪伴聊天,非常感謝。”
“此次評選,是我們實施‘天府銀齡’昭覺縣沐恩邸社區項目后,駐點社工在社區組織開展的主題活動之一,主要評選積極參加社區政策宣傳、文明倡導等工作的社區老年人和社會組織成員。”四川啟明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負責人表示,“接下來,我們將繼續為社區老年人做好服務,并號召更多居民參與社區治理。”
針對社區獨居老年人較多的實際,“天府銀齡”昭覺縣沐恩邸社區項目“落地”。項目駐點社工為社區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務、陪伴服務、志愿者幫扶服務等相關服務,讓沙馬阿呷等老年人可以“心情不好找社工,結交朋友找社工,有事難辦找社工”。
作為昭覺縣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社區,沐恩邸社區50棟居民樓里生活著來自全縣28個鄉鎮87個村的6575名搬遷群眾。如何讓居民融入新生活?在社區治理中,除了關心老年人之外,開展兒童關愛、豐富居民文化生活等都被納入社區“工作清單”。
在沐恩邸社區,孩子們最喜歡的就是“四點半課堂”。每天下午放學后,孩子們就會來到“四點半課堂”教室里看書、寫字、做作業。“四點半課堂”志愿者克其史伍說:“我們社區不少居民長期在外打工,留守兒童多。‘四點半課堂’開展課后輔導、行為教育、心理輔導等,讓孩子有一個溫馨的成長環境。”
社區規模大,居民結構復雜,營造安心溫馨的居住環境,沐恩邸社區還不斷完善著黨群服務中心、運動場、娛樂中心、民族文化活動廣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并結合節假期開展多種文化活動。沐恩邸社區相關負責人介紹:“前不久,社區還開展了‘再唱留客歌、彝心向黨·歡喜七天樂’活動。”
安居后更要樂業
吉克木果,原居住地是昭覺縣支爾莫鄉阿土列爾村(即“懸崖村”)。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吉克木果一家搬進了沐恩邸社區。入住新居后,在社區引導下,吉克木果于2021年5月通過昭覺縣國投公司的拍賣會,拍得沐恩邸社區“西尼吾商鋪”經營權。
走進“西尼吾商鋪”,吉克木果和家人歡聲笑語、其樂融融。“我負責進貨,我老婆俄木曲西當銷售員。”吉克木果說,“如今,我們把‘西尼吾商鋪’經營得有聲有色,月銷售額達5萬元左右,長子、次子也在社區幼兒園就近讀書,生活有了極大改善。”
提升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社區治理效能,解決社區居民就業問題不可忽略。近年來,沐恩邸社區成立就業創業服務站,選聘3名“就業增收專員”,為社區居民提供就業服務,并積極開展電焊、烹飪、家政、泥工、彝繡等就業技能培訓,解決社區居民務工就業問題。
“落腳”新社區,“扎根”新生活。在越西縣,城北感恩社區通過“培育產業帶動一批、勞務輸出發展一批、推動創業扶持一批、公益性崗位安置一批”等方式,不斷拓寬搬遷群眾就業創業增收渠道,進一步夯實安置社區治理和后續發展。
“政府幫我找了公益性崗位,在‘家門口’就能掙錢,我一定要好好干。”城北感恩社區居民阿約小花在社區幫助下,得到了一份保潔員的公益性崗位,每月有一筆固定收入,其丈夫在縣城開出租車,也有不錯的收入。阿約小花說:“住上了三室一廳的新居,如今還能就近賺錢,以后更要努力,把日子越過越好!”(作者單位/馮玉壁 中共越西縣委組織部)(責編/陳賢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