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保羅

春節回老家,很開心,煩惱也不少,你可能被動員去相親,被問月薪有多少。遇到這些事,蒙混過關就好。但另外一些事則躲不掉,并且更刺激著你的內心:老家那種小地方,不過一座三四線城市、城鄉接合部或村里,竟然有那么多人開著100萬以上的豪車。
小地方出土豪,特別愛開路虎和保時捷這兩個牌子,這并不是只出現在賈樟柯關于他老家山西某座頹廢小城的電影里,在中西部很多地方,其實很普遍。因為,這些地方可能得了“荷蘭病”。
荷蘭病是經濟學界的著名“冤案”。因為荷蘭早已走出了荷蘭病,成為西方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之一,而世界上其他很多地方卻一直深陷荷蘭病之中,沒有解藥,卻讓荷蘭一直背負惡名。
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OPEC)為打擊支持以色列的歐美國家,宣布減產禁運,原油價格從不到3美元/桶漲到了13美元/桶,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由于石油短缺,天然氣成為了重要的替代能源。于是,盛產天然氣的荷蘭成為了贏家。那個時候,蘇聯還沒有向西歐大規模供氣。
荷蘭的天然氣出口大增,創造了大量外匯,外匯流入引發了兩個問題,一是本幣升值。1970年代距離歐元(2002年歐元正式成為歐元區唯一合法貨幣)推出還有將近30年,荷蘭貨幣是荷蘭盾。隨著大量外匯的流入,荷蘭盾開始對其他貨幣升值,于是荷蘭本國非能源部門的出口商品成本上升,制造業競爭力受到損害。
這里簡單講一下,為何本幣升值會降低出口部門的競爭力?就好比,你是出口商,你在國際市場賣產品,收到的貨款是外幣,但你必須把這筆錢換成本幣,才能支付國內工人的工資和供應商的貨款。于是,你手中的這筆貨款值多少本幣就很重要,這就是匯率的問題。
老家那種小地方,不過一座三四線城市、城鄉接合部或村里,竟然有那么多人開著100萬以上的豪車。
如果本幣升值,那么等于你拿到的這筆外幣貨款,只能兌換比之前更少的本幣,那么你在支付工資和貨款之后,所剩就少了,等于是“虧”了。但如果本幣貶值,那么反過來,你拿到的這筆貨款能兌換更多的本幣,你支付完工資和貨款之后,剩下的就會變多,等于是“賺”了。
在中國加入WTO之后,一些西方政客會經常想辦法逼迫人民幣升值,以打擊中國的制造業部門,就是以上這個邏輯。
回到荷蘭病,外匯流入的另一個問題是可能引發通貨膨脹。大量外匯的流入,會使得央行購匯要發行更多的本幣,這些本幣是基礎貨幣,商業銀行在基礎貨幣的基礎上,可以通過派生貨幣發行機制,在國內創造更多的貨幣。于是,國內通脹也起來了。逐漸地,工人要求加工資,人工成本快速上升,制造業部門再次受到沖擊。
也就是說,外匯過量和過快地流入,無論以上哪個方面來看,都會削弱國內制造業的競爭力,導致產業衰退。
必須注意,經濟學家研究荷蘭病還有一個假設,就是一個國家的產業只有三個部門,即可貿易的制造業部門、可貿易的資源出口部門和不可貿易的內部服務業部門,如國內的建筑、零售和餐飲等。在荷蘭病的假設之下,除了可貿易的資源出口部門賺取最大利潤之外,其他兩個部門都會遭受負面沖擊。
回到內地某些小城市,小城鎮的例子,你會發現有關系、能拿到開采權的煤老板、礦山老板或油田老板,也包括一些資源型國企,就是這座城市的“可貿易的資源出口部門”,他們獨享紅利,拿著高收入、超高收入,整個小地方的物價水平也被他們帶了起來,什么都越來越貴。
這樣的老家,真的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