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紅
新課標指出,高中語文課程要為傳承和發展中華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發揮應有的作用,教師要積極利用信息技術以及身邊的各種資源和機會,加強課程實施的整合,通過實施各類語文實踐活動,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整合,整體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普通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作為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之一,改革原有的教育教學方式勢在必行,傳統文化課程資源開發也呼之欲出。微課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而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但面向高中生,以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中選修課程資源開發為主題的微課制作尚在起步階段,是一個相對空白的領域,本研究填補了這一空白。
學校坐落合肥,古廬州之地,傳統文化底蘊豐厚。我校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完善面向未來的五育融合的育人體系,以“四尚”課程為基礎,構建基于國家課程方案的學校課程體系;以育人方式變革為抓手,建立基于核心素養發展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以選課走班為載體,建立基于生涯規劃的學生發展指導體系;以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為手段,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創新;以深化教學改革為旨歸,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本課程作為“四尚”課程中“尚善人文類”的分支課程,旨在為學生提供中華傳統食材文化中的優秀精神給養,強化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情感認同,厚植愛國情懷。
1.通過搜集整理關于中華傳統食材的詩詞和傳說故事,探究基于微課程環境下的中華傳統食材文化的教學策略,構建中華傳統食材微課資源庫。
2.通過課程教學,提升高中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性認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個性發展、終身發展。
3.借助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提升教師運用信息技術教學的綜合能力。
以學?!八纳小闭n程群作為課程建設的頂層設計:尚善人文類、尚工科技類、尚美藝體類、尚真實踐類?!八纳小闭n程對應不同的具體課程,實現核心素養的培育。
傳統文化課程是“尚善人文類”的分支課程,旨在為學生提供中華傳統食材文化中的優秀文化精神給養,強化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情感認同,厚植愛國情懷。
“尚善人文類”課程根據高中課程的特點,分為必修、選擇性必修、選修。其中各學科根據選課走班的需求,開設選修課程。本課程是語文學科類選修課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類校本課程之一。
本課程內容:
前期:選修教學
1.開展研究性學習:面向高中生開展問卷調查,就問卷中呈現的具體問題確定課程研究的切入點,形成調查分析報告。
2.教師搜集、篩選、編寫傳統食材中的詩詞、傳說故事,出版《中華傳統食材》,分模塊傳授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傳統食材的文化。
后期:課程研究
1.通過微課探索展現中華傳統食材文化的策略,構筑基于傳統文化傳承的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
2.探索并形成適合高中生學習的融合性課程資源,制作、整理形成微課專輯、教學設計專輯等。
本課程實施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把該課程納入學期課表,每班每周安排一個課時,面向高一年級學生,選課走班,以選修課程作為教學方式。
1.開展研究性學習:面向高中生開展問卷調查,就問卷中呈現的具體問題確定課程研究的切入點,形成調查分析報告。
2.教師搜集、篩選、編寫傳統食材中的詩詞、傳說故事,形成《中華傳統食材》(叢書30卷),共計30類1400多種中華傳統食材,詩詞、傳說故事等各1400多。初步構建了中華傳統食材文化課程教學的資源庫。
據此,教師從中選擇部分內容作為選修課程的內容,分模塊傳授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傳統食材的文化。教師在基本內容的基礎上可以進行創新。如以高中教材中《詩經》的選文為基礎,延伸內容,結合食材庫內容,開發校本《〈詩經〉中的中華傳統食材文化》課程,微課50個;涉及到中華傳統食材中的食鹽、曲蘗釀酒等,我們開發了傳統文化科學課程《〈天工開物〉的世界》,并作為青少年科普讀物由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由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出版《中華傳統食材》叢書30卷,積累了豐富的中華傳統食材資源庫。
第二階段:課程研究。面向語文組教師、課題組教師,形成關于中華傳統食材教學研究的策略
1.通過微課探索展現中華傳統食材文化的策略,構筑基于傳統文化傳承的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
課堂陣地:課堂是特色課程的重要陣地,把每一節特色課程都打造為高效課堂。語文組老師們參與到校本選修課程資源的研發中,并對課例進行研討,探索并初步形成通過微課展現中華傳統食材文化的教學策略,明確微課、中華傳統文化與高中語文學科融合的方法,以及構筑基于信息技術的傳統文化傳承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基本環節如下:
①食材文化,傳說故事
分享與食材起源、功能效果等相關的歷史人物、歷史典故、傳說故事,引導學生體會食材蘊含的哲學思想、審美風尚、倫理道德觀念、民族性格特征等中華優良傳統文化的道德基底。
②食材中國,詩詞賞鑒
遴選描寫中國傳統食材的古詩詞,通過“讀”“議”“賞”“背”幾個環節,提高詩詞賞析能力,了解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的食材文化內涵。
③食材科學,基源性能
從物種基源、生物成分、食材性能等三個方面全面介紹食材的科學知識,如:中醫性味歸經功效等。本課程所涉及到的相關食品與生物工程領域的專業知識,得到了中國科技大學等多所大學近百位專家教授的專業指導。
④食材烹飪,中餐誘惑
中餐菜肴色艷、香濃、味鮮、型美,中餐積累了精湛的烹調技藝,各式各樣、千差萬別、風味各異的菜系和品種,表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普遍特點。通過自主體驗、文化探究、成果展示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孩子們享受不同課堂方式學習的快樂。
本課程選取中華傳統食材這一切入點,既貼合學生生活實際,又能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可以在立體多元的教學環境、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中,帶領學生了解中華傳統文化以及其中的優秀精神給養,強化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情感認同,厚植愛國情懷,并帶著這份熱愛,爭做優秀文化的傳承者、傳播者。
2.豐富課程資源,激發特色課程生命力。重視文本資源、網絡資源、基地資源、食材資源等資源的建設,探索并形成適合高中生學習的融合性課程資源。
①德育陣地:立德樹人是語文類特色課程開發的重要理念,將特色課程與育人深度融合,開發中華傳統食材文化課程與當地傳統文化融合的研究性學習活動。
合肥罍街、龍蝦一條街等匯集徽派美食;合肥三河古鎮傳統文化教育之地;合肥大圩農產品生產基地等提供豐富的勞動實踐課程。我們的課程建設基于國家課程改革理念,打破學科、地域局限,帶領學生走進生活,開展主題性實踐活動。
②研學陣地:研究性學習是特色課程的重要呈現方式。結合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家鄉文化生活”模塊內容,通過傳承與實踐,培養和提升孩子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孩子們走入農田栽種水稻、大豆、玉米,走上谷場手工打收麥子,走進作坊包粽子、點制豆腐,跳入水塘摸魚捉蝦,體驗勞動之不易,身體力行地傳承與發揚中華傳統文化。走訪農民、科技人員、管理人員等,獲得第一手考察資料,寫出了有價值的調查報告。
④開發文化學習、勞動實踐融合性的綜合學習方式
“做中學”的方式,打破了純學科性的知識輸入,將勞動實踐融入智育之中,提升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生活的能力及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在成果展示中,學生增強了自信、成就感。
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通過“四維度”(主動、生動、互動、行動),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邊學邊評,互學互評。通過“四評價”:學生自我評價、互評、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等方式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了解課程實施情況。同時根據評價反饋,對課程實施進行及時的調整和完善,為學生提供更有指導性的課程。
1.學生課堂學習能力自評表
量表將“四維度”作為一級指標,下設十個二級指標,對學生進行測評,然后教師對學生自我評價現狀進行研究、分析,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評價自我,擁有自信,實現個人價值。通過對學生在課程學習中自我評價能力的培養,全面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2.學生課程學習活動展示評價表
此量表從情感態度、知識技能、成品質量等三層面進行評價,通過自評、組評、老師評、家長評等對學生展示活動的整體狀態進行評價,表現突出的為“優秀”,表現一般的為“良好”,其他需要鼓勵的同學定為“加油”以此激勵所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建站方案比選:《江蘇省淮安市城市防洪排澇規劃報告(2012—2020)》中,為滿足清浦區城南片排澇要求,計劃新建古鹽河排澇站,將城南片澇水抽排到入海水道。水系規劃從工程建設、運行管理及排澇效果等方面,對單獨建站與結合古鹽河排澇站合并建站兩種方案進行比選。經綜合分析,推薦采用單獨建站方案。該方案既有利于盡快實施,又減少了因拓浚下游河道挖壓占地;泵站位于規劃區域內,可直接抽排區域內澇水,排澇效果明顯;非汛期可關閉控制口門,抬高西片區水位,提升水環境。
3.學分認定
學生按要求完成本課程一學期的課程學習,向學校學分認定委員會提出學分認定申請,遞交研究性學習報告。學校根據安徽省新課程新教材實施方案、學分認定方案等,按程序賦予學生本課程學分。
1.初步建立了教科研共同體,實現多種資源的融合
本課程構建了教科研共同體,打破了教科研的校際壁壘,整合了多所學校的人力資源、教育資源、信息技術資源,建立了開放性創新性的研究團隊,形成合力,共同研討中華傳統文化在信息技術背景下的新型教學模式及策略。
本課程更是打破了基礎教育與高校教育互不相干的壁壘,實現了教育資源整合。并且通過與高校合作、諸多專家的引領,課程組將課程研究成果從實踐層面上升到理論層面,從傳統食材的物質層面上升到文化層面,從個人情感層面上升到家國情懷層面。
2.完善了新課程新教材實施的系列制度
制定并完善新課程新教材實施方案、選課走班實施方案、校本課程實施細則、學分認定細則等相關制度,為課程實施提供了充分的制度保障。
3.借助信息化途徑,中華傳統食材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如虎添翼
利用諸多方式創建學習新方式,線上線下課程互動激發學生的參與度,實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打破傳統班級授課制的組織方式,形成新的自主學習共同體。
1.通過與諸多高校專家合作,已編寫校本課程讀本1冊,出版文本成果32本,微視頻制作50個;收集、完善、創新了中華傳統食材文化資源庫。
2.通過選課走班教學,初步構建了中華傳統食材文化校本課程
開發了《〈詩經〉中的中華傳統食材文化》等讀本,細化了中華傳統食材課程的量化考評辦法,找到了中華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途徑。這些研究成果,從無到有地建立了一項巨大工程:中華傳統食材資源庫、中華傳統食材校本課程及讀本,初步積累了課程實施的過程性、結果性資料,為后續深入研究積累了寶貴的課程資源。
3.通過開展語文實踐性主題活動,有效激發了學生學習中華傳統食材文化的熱情,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在社會實踐中與他人平等地交流與合作,提高了學生團結協作的能力;體驗勞動的快樂,領略中華傳統食材文化的魅力,提高學生生活的能力。
4.通過合作教研,教師開發、實施校本課程的專業能力獲得成長。中華傳統食材文化校本課程建設的過程中,語文組老師人人參與,成為課程的設計者和生產者。老師們以生為本,其制定目標的能力、確定課程內容的能力、實施課程的能力、評估課程的能力均全面提高。
總之,語文學科教師的中華傳統文化傳承之任道阻且長,信息化技術為我們開辟了中華優秀文化傳承新的途徑。食材呈點狀分布,課程研究在深度和系統性等方面有繼續研究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