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春紅 廖與可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是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2014年3月,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要求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在中高考升學考試中的比重,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評價機制[1]。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標”)中明確指出:“(高考命題)要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材料的選用,引導學生從中獲得對當代文化問題的思考。”[2]49近年來,高考命題充分發揮“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的核心功能,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融入“五育并舉”全面發展要求。分析傳統文化在高考試題中的呈現特點,有助于引導高中語文教學自覺有為進行傳統文化傳承教育,發揮語文課程教學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高考語文命題發揮語言文字作為文化載體的學科特點和優勢,讓學生在解題作答的過程中涵養高尚審美情趣、厚植中華文化底蘊、堅定文化自信。試題主要選取古代散文、古典詩詞、名篇名句、成語等載體,體現對核心思想理念、中華人文精神、中華傳統美德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內容的考查。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自古以來,家國情懷就流淌在我們民族的血脈之中,“精忠報國,振興中華”是中華民族珍貴的精神遺產。命題選用的傳統文化材料往往飽含深厚的家國情懷,深入研讀這些貼近現實、貼近考生的閱讀材料及問卷,可有效培育學生家國情懷,激發其使命擔當。
如2020新高考Ⅱ卷作文“《中華地名》主持詞”的寫作,以包含傳統地域文化豐富內涵的地名為對象,虛擬當代社會生活中常見的地域文化電視欄目《中華地名》,創設為此欄目寫主持詞的寫作任務。這樣的命題能引發考生對中華不同地域的自然特征、風土民情、歷史文化、著名人物等的豐富記憶與價值思考,喚起考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深厚情懷。2021新高考Ⅱ卷文言文閱讀材料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祖逖北伐》,命題材料展現了著名的東晉愛國名將祖逖堅定北伐、收復中原的決心與壯舉,祖逖為國為民、敢于擔當的精神,能激發當代青年奮發向上的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和報國之行。
文化經典匯聚傳統文化精華,蘊含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美德文化。語文命題多方面取材中華文化典籍,以陶冶學生情操,培育學生美德,厚植其文化底蘊,充分發揮傳統文化鑄魂育人功能。
如文言文閱讀皆取材于古代優秀典籍,再現古代賢君及名臣良將賢明勤勉、勵精圖治、恭儉愛民的動人故事。2019年~2021年全國卷共12套,文言文閱讀材料分別取自《史記》《宋史》《晉書》《明史》《通鑒紀事本末》《宋史紀事本末》。提出進步主張使王朝長治久安的著名政論家賈誼,厲行法治使秦國太平富強的商鞅,屢建奇功的著名軍事家吳起,獨出當世、愛民如子的大文豪蘇軾,才思敏捷、敢于直言的大詞人王安中,剛正不阿、屢作建言的光祿大夫王彪之,為官清正、磊落剛直的“鐵面御史”左光斗,明察秋毫、清正為民的“海青天”海瑞,憂國憂民、敢于擔當的北伐名將祖逖,以及任賢使能、從諫如流的盛世明君唐太宗……閱讀他們的故事,考生感悟古代君明臣直、上下同心的優良傳統,領略古人崇德向善、嚴于律己、樂于奉獻的傳統美德。古人先憂后樂、奮發有為、敢于擔當的精神,對于青春學子是一種感染和洗禮,更是榜樣激勵和示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要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3]340中華文化融通古今,承載、傳承歷史,連接現實與未來。高考寫作命題多次取材傳統文化元素,挖掘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辯證取舍,推陳出新,引導考生汲取傳統智慧,繼承積極思想,實現古為今用。
如2021新高考Ⅱ卷作文以傳統書法描紅為載體,材料以四格漫畫展現毛筆書法寫“人”的運筆過程,要求考生“整體把握漫畫的內容和寓意”,進行“評價、鑒別與取舍”,“體現新時代青年的思考”。以此引導考生對傳統書法蘊含的“寫人與做人”思想進行有鑒別的對待、有揚棄的繼承。2021全國乙卷作文材料引自漢代思想家揚雄《揚子法言·修身卷第三》,以開弓射箭喻君子的修養過程,要求以“當代青年”身份,談對自身追求理想的啟示,提醒考生將傳統文化、自身發展、時代精神等關聯起來,融通古今文化,篤定理想追求,使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以下簡稱“《評價體系》”)指出,“通過考試改革,緊密對接高中育人方式改革,進一步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完善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育人體系”。近年高考全國卷努力踐行“五育并舉”的評價體系,將體育、美育與勞動教育的內容與中華優秀文化材料勾連,培養學生高尚品德、健康體魄、良好的審美情趣以及熱愛勞動的品質,促進整體全面發展。
除了文學作品,全國卷還以傳統書法、音樂、繪畫、雕塑、表演、建筑等藝術形式為對象,以語言運用材料語段,論述類文本、組合文本等為載體,引導考生在審讀材料與題干、解題答題的過程中體驗美、欣賞美,增強審美意識、提升審美情趣。如語言文字運用試題,2019全國Ⅰ卷和Ⅱ卷,2020全國Ⅰ卷和Ⅱ卷、新高考Ⅱ卷,2021新高考Ⅰ卷和Ⅱ卷,分別取材于“中國古琴藝術”“國畫藝術”“中國篆刻藝術”“殷墟甲骨文”“風箏制作藝術與放飛民俗”“元宵節俗”“中國畫”等傳統文化內容。
禮敬勞動、倡導勞動實踐等勞動教育的內容,也常和傳統文化豐富的藝術形式關聯起來考查,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涵養其勤勉踏實、踔厲奮發的實干精神。如2019全國Ⅲ卷古詩閱讀材料為劉禹錫《插田歌》,以民歌俚曲描寫田野風光和勞動場景,抒寫農人勞動的歡樂;2021新高考Ⅱ卷古詩閱讀材料為陸游《示兒子》,教育兒孫勤儉耕種、勤勉為人、心懷國家。
必備知識是培養能力、達成素養的基礎。傳統文化知識體系豐富,在一定程度上,考生文化積淀的深淺往往反映其學科素養的高下,在文言文閱讀、古詩鑒賞和名篇名句默寫題中,常作為必備知識重要內容考查考生的積淀以及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考生要夯實必備知識,豐富文化積累。
如文言文閱讀板塊“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題,是對古代文化常識必備知識的考查。統計近三年全國卷試題,考查最密集為政治制度文化知識,包含皇帝制度、中央政府制度、地方體制和官僚制度等,如“詔令”“主司”“太守”“司農”“大理丞”“令尹”“遺民”等;其次是宗法禮俗文化知識,如“立嗣”“宗室”“禮樂”“就國”“犯顏”“釁鼓”“廟社”等。另外還有科舉制度文化如“殿試”“鄉試”;法律制度文化如“追比”“黥”“抵極刑”;文史典籍文化如“諸子百家”“四六之制”;飲食器用文化如“減膳”;軍事文化如“輜重”“傳檄”“部曲”;人物文化如“繆公”“殷紂”“周公”“湯武”“武王”;天文歷法知識如“閏月”“甲子”;古代地理知識如“海內”“京口”等。
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合在對考生的閱讀理解、信息整理、應用寫作、語言表達、辯證思維、批判性思維等關鍵能力的綜合考查中,引導考生平衡發展“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等學科核心素養。
一是將教材傳統文化內容與命題材料適度關聯,考查考生課內外對比閱讀、閱讀理解遷移、有效整理已知信息,以解決新情境中新問題的能力。如2019全國Ⅲ卷古詩鑒賞第15題,要求與課本中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詩對比,分析命題材料《插田歌(節選)》的語言風格的不同;2021新高考Ⅰ卷古詩閱讀將命題材料楊巨源《寄江州白司馬》與教材中白居易《琵琶行》相關聯,引發考生回顧已知傳統文化相關知識,以幫助解決對陌生詩歌詩意的理解與賞析的新問題。還有2020全國Ⅰ卷文言文閱讀考《杜甫傳》,Ⅱ、Ⅲ卷古詩閱讀作者分別為王安石、陸游,都是教材中學生熟悉的古代文化名人;2020全國Ⅲ卷論述類文本閱讀材料《談談〈古文觀止〉》,提到多篇教材經典篇目。
二是在題干中引用傳統文化材料,或以傳統文化內容為閱讀材料,考查考生對閱讀文本內容的理解、對傳統文化內容的解讀,以及結合當代生活對傳統文化辯證思考,進行鑒別、取舍、批判吸收與創造性轉化等綜合能力。如2021新高考Ⅰ卷現代文閱讀Ⅰ第5題題干引用嵇康和顧愷之的詩句,要求結合朱光潛和錢鐘書所著關于“詩畫理論”的材料來解讀,考生必須讀懂詩句包含的傳統文化內容,才可能遷移運用對閱讀材料的理解來解讀詩句對詩畫理論的印證。又如前文所述2021新高考Ⅱ卷作文“寫人與做人”的漫畫材料,即為傳統毛筆書法描紅,文字內容語帶雙關,借“學寫字”喻“學做人”,蘊含著古代“為人之道”,引導考生在讀圖基礎上體悟含義,提取信息、推斷探究、鑒別取舍,實現對考生閱讀理解、信息整理、應用寫作、辯證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等關鍵能力的綜合考查[4]。
課標指出,“真實、富有意義的語文實踐活動情境是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形成、發展和表現的載體。”課標和《評價體系》都明確提出“以情境任務作為試題主要載體”,高考命題根據考查內容,為落實考查目標,將傳統文化融入設定的試題情境中,以引導學生從中獲得對當代文化問題的思考,激發學生思維,引發學生情感共鳴。
一是作為個人體驗情境的背景。如名句默寫題,并不考查靜態的上下句填空,而是將中華經典名篇名句,置于個體閱讀理解、豐富情感體驗的情境中,以加深個體學習體驗及對文化經典獨特魅力的領悟。又如前所述2020全國Ⅱ卷古詩閱讀第15題,將北宋名家王安石《讀史》一詩,作為學生個體獨自鑒賞文學作品這一情境的素材,要求學生回答詩闡述的道理及啟示。
二是作為社會生活情境的背景,在現實社會的問題情境中考核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水平。如2020全國Ⅱ卷作文,整合墨子“兼愛”名句、王昌齡詩句等傳統文化內容以及外國詩人名句、抗疫援助物資上的話語等材料,用作“世界青年與社會發展論壇”這一社會生活情境的寫作對象。另外近年考題用到“元宵節”“中國畫”“風箏制作與放飛”等傳統文化材料,均是當下典型的日常生活、社會活動情境。
三是作為學科認知情境的背景。如前文所述2019全國Ⅲ卷古詩閱讀第15題,創設古詩對比鑒賞的情境背景,要求學生于同一詩人作品群這一特定學科認知情境中,鑒賞探究其不同語言風格,培養審美情趣。還有2020全國Ⅰ卷作文,將管仲和鮑叔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孔子和司馬遷的評價等傳統文化素材,用作班級讀書會這一校園學習活動情境的討論材料。
綜上來看,近年高考語文充分落實課標和《評價體系》要求,充分發掘學科育人資源,加強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考查,選用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材料,引導考生厚植底蘊、篤定追求、提升素養,這帶給高中語文教學有益啟示。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從精神文化角度看,有核心思想理念、中華人文精神、中華傳統美德,各有非常豐富的內涵;從物質文化角度看,有建筑文化、藝術文化、科技文化等。從制度文化角度看,有禮儀制度、法律制度、宗法制度、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教育制度等;從民俗文化角度看,有節日民俗、節氣民俗、生產娛樂和競技風俗等。
鑒于如此廣博的知識體系,教師有必要構建開放融合的學習新樣態,激發學生學習主體的能動性,引導學生自主建構系統的傳統文化知識網絡。一是課內課外融合。善于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進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突破時空阻隔,開闊視野,豐富認知。二是線下線上融合。充分利用有交互功能的網絡學習空間,創設線上線下一體的學習生態,充分開拓和利用線上資源,豐富學習材料與體驗。三是獨學群學融合。既提倡學生學會運用工具書等獨立研讀、學會梳理,又要讓學生組成研修小組,在群體中互幫互學。
關鍵能力是支撐學生未來長遠發展和適應社會變化的能力,是培育核心價值、發展學科素養所必須具備的基礎。如前所述,必備知識與關鍵能力、學科素養、核心價值是一個整體的網絡,他們之間緊密相連。通過建立其間的關聯,幫助學生培養閱讀理解、信息整理、應用寫作、語言表達、辯證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等關鍵能力。
一是學習內容與學生成長關聯。建立傳統文化學習內容與當代學生成長的關聯,引導學生以主人翁的意識來參與、體驗和探究,如傳統文化經典共讀活動,推介《古詩詞課》《史記精講》等代表性作品師生共讀,遞交終結性成果——《“我們讀XX”(副標題)》專輯。
二是學習活動與多種情境關聯。創設多樣的學習探索情境和生活實踐情境,如“傳統文化知識思維導圖課”“文化常識搶答賽”“文化人物故事電影節”“傳統文化微視頻展播”“元宵燈謎會”,等等。在與日常學習、生活、生產實踐密切關聯的情境中,學生運用傳統文化知識解決真實問題,實現知識的建構與運用,增加文化的傳承與理解,形成認識世界、解決問題、涵養思維的知識獲取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和思維認知能力。
語文實踐活動是語文核心素養形成的主要路徑,學科學習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學科活動的過程。王寧先生說,“新課標所說的‘活動’,指的是語文學習活動,也就是‘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這三件事。”[5]傳統文化學習活動應緊扣傳統文化運用,以提升傳統文化綜合素養。
一是學習活動與傳統文化學習目標要匹配,如圍繞文言實詞、虛詞、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識的積累目標,推進梳理與探究的活動;圍繞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目標,推進真實或擬真情境中的表達與交流活動。二是學習活動要注重整合性,注重多種活動類型的整合,活動做到不瑣碎、少而精、實而真。三是學習活動要有遞進性,即幾項學習活動環環相扣,呈現一定的邏輯遞進關系,如傳統文化知識的識記梳理、理解運用到轉化輸出。四是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主動性,重視傳統文化學習興趣的激發,提升傳統文化的育人功能。
重視學習活動設計與推進,即引導學生在生成傳統文化學習成果的言語實踐中建構語言,提升學科素養,提高學習的參與度和有效度。
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在繼承和內化,也要有所創新。既要以禮敬的態度取其精華,亦要防止唯古是從或以今律古的不良傾向。要融會古今,有鑒別地取舍,有揚棄地繼承,探究、提煉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運用。
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滋養當代學子的精神世界,將傳統古詩詞、經典藝術作品等以當代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再演繹。如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或形體藝術等形式,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加以現代演繹,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的活力與生機,這方面一些優秀的電視節目或可給我們教學以啟示。比如中央電視臺的《經典詠流傳》節目,“和詩以歌”,將古詩詞配以現代流行音樂,帶領觀眾在傳統經典的現代演繹中領略詩詞之美、發現傳統文化深層價值。又如2022年央視春晚舞蹈詩劇《只此青綠》,以現代舞蹈之美引領觀眾步入千年淬成的那種端莊、大氣、沉靜的中華傳統美學殿堂,帶給觀眾高難度的舞蹈、超越感官的視覺享受的同時,更有人與自然的和諧和中國文化自信的共鳴。
總之,語文是落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核心課程,語文課程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梳理傳統文化在高考語文試題中的育人價值及呈現方式,以此引導高中語文教學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引導學生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心,讓中華文化展現古典魅力和時代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