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雁
隨著教育部“雙減”政策的頒行,社會各界積極響應,學校各科教學、作業及考試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努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雙減”政策之下,教師不僅要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也要提高命題質量,減少考試次數,還要優化試卷講評的效果。考試,如同一次知識的“體檢”,是教師檢查學生學習情況的重要手段;試卷講評,仿佛一劑良藥,幫助學生彌補知識缺漏。如何利用大數據,突破創新,打造初中語文試卷匠講評新課堂,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做了一些思考與嘗試。
2018年,教育部印發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力圖全面提升師生信息化應用水平,建立數字校園,推動教育從融合應用到發展創新的轉變。如今,不管是城鎮還是農村,越來越多的校園電腦都接入了互聯網,教學設備日益先進,教學資源日益豐富,教學模式也發生了諸多變化。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深度融合,翻轉課堂、智慧課堂等改變了傳統教學課堂組織方式,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其學習潛能。
與此同時,云技術、大數據技術開始在教育考試領域廣泛使用,原先僅在中考、高考評卷中使用的“網上閱卷”迅速推廣,越來越多的學校期中、期末等成績測試也通過網絡平臺進行。智學網、七天、目標網閱等APP都能提供閱卷、評卷及練習的服務,而平臺提供的大數據也讓教師的教學有了更科學的依據。
時代在發展變化,語文閱讀教學的模式也不斷推陳出新,但是對于試卷講評課,不少教師依然習慣于傳統的教法,機械地按照試題順序逐一講評,同時輔以詳細的板書。這種沿襲了多年的講評方法對教師而言,簡單實用,對學生來說卻有些枯燥無味。調查數據顯示,大多數學生并不喜歡照本宣科的試卷講評。60%的學生不想聽老師評析自己沒錯的題目,48%的學生表示還沒聽懂不會的題目,老師就講評完了。甚至有個別學生表示,自己沒來得及查閱具體得分情況,不知正確與否,就云里霧里聽完了講評。
雖然考試之后平臺生成的數據類型多樣,但是大部分教師只關注學生的成績和班級平均分這幾個數據,對其他數據如得分率、試卷難度、區分度等置若罔聞。由此可見,傳統的試卷講評忽略了大數據蘊含的豐富價值,缺乏實際應用性,其弊端主要有以下兩點:
其一,講評形式單一。教師以講答案為目的,說說錯題,報報答案,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忽略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即便學生仔細聽,努力記,因為缺少思考交流,記下來的知識也沒能真正轉化為自己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枯燥乏味的試卷講評澆滅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這樣的講評形式只有“講”,沒有“評”,單一而沒有情境,很難達到教學目的。
其二,講評內容面面俱到,重點不夠突出。教師講評時往往平均著力,從第一題講到最后一題,唯恐遺漏一處。教師沒有根據大數據分析學情,針對大部分學生存在的共同問題講評試卷,導致重點不突出,課堂效率低下。
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傳統語文試卷講評課顯然已經無法適應新時代的教育要求,語文教學急需與時俱進,變革創新。
在大數據平臺下,我們可以合理使用其提供的智能分析服務,利用大數據打造初中語文試卷講評新課堂。教師可遵循“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原則,組織小組合作,適時點撥,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1.教師方面:分析試卷,了解學情,明確講評的重難點
首先對網絡平臺提供的試卷難度、信度、區分度等數據進行分析,特別要關注區分度這個數值。區分度高的試卷能區分優秀、普通、偏差不同層次的學生。數值越大說明這份試卷的價值越大。一般認為,區分度的數值達到了0.3,便可以接受;低于0.3的試卷,或者太難,或者太簡單,區分能力較差。通過閱讀分析數據,教師做到對試卷心中有數,明確影響考試成績的主要因素是學生的能力還是試卷本身的結構和難度。[1]
其次查看學生答題情況,了解學情。利用閱卷平臺中統計數據,了解學生的答題情況,揣摩學生的答題思路,判斷失分原因。將得分率較低題目的錯誤答案與標準答案進行比照,從而推斷出學生知識的薄弱點,并將這些作為講評的重點。同時將優秀或典型的試題答案截圖備用,以便在課堂上分享講評。根據大數據,確定得分率較低的題目為教學的重難點,有的放矢。
2.學生方面:預覽試卷,標注錯題,做到心中有數
教師要求學生提前登錄網站,自主查閱每小題得分,并記錄在答題卡上。學生對照參考答案,先嘗試自行訂正,并標注不懂的題目。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的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們要主動地建構信息的意義,這種建構不可能由他人代替。[2]先學后教,讓學生自主學習,思考“這道題我錯在哪里?”“為什么錯?”“做題時要注意什么?”,發現自身不足,將“要我學”的學習態度變成“我要學”。教師要告訴學生,分數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通過考試發現自己知識的漏洞,能力的短板,避免重蹈覆轍。同時,教師要關注學生最需要解決的問題,了解學情,以學定教。
1.小組互評討論
教師可以安排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交換答題卡,互相檢查講評前的訂正情況。每組事先確定一名組長,主講。學生輪流發言,讀題,再說說答題思路,讀讀自己的答案。可以由優生先展示探尋結果,提供借鑒方法,其他組員給予評判和補充,幫助得分低的學生尋找失分的原因,共同探尋改進的方法和提高的措施。[3]教師可以走到學生中間,參與他們的討論,聆聽他們的困惑,督促指導其訂正試卷。對于某些組內無法解決的或有爭議的題目,例如現代文閱讀中的寫作手法題,應由教師講評并作為教學重點。互評環節用時大約20分鐘。
傳統的講評課是以教師為主導,逐題講解,不敢放手,唯恐學生沒弄懂,忽略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新的試卷講評課以學生為主體,小組合作探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思維的火花碰撞中完成對試題的重新解讀。建構主義強調學生經驗世界的豐富性,強調學生的巨大潛能。學習者是通過對某種社會文化的參與而內化相關的知識和技能、掌握有關工具的過程,這一過程常常需要一個學習共同體的合作互動來完成。[4]在互動式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再是被動地吸收知識。相反,學生正是在這種總結經驗、聽取意見、修正想法的過程中,鍛煉了獨立思考的意識,提升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2.教師點撥指引
初中語文試卷講評要想達到高效,還離不開對試卷的技術性分析。這種分析是超越經驗層面的,不只是基于學情對某一題目做出經驗性的判斷,而是從考點分析得分率、典型正誤答案統計等角度進行的技術性分析。利用大數據,教師重點挑選得分率較低的題目及學生提出的疑難題目進行講評,點撥指引。
課堂上,教師先出示題目,引導學生讀題,審題,再出示幾個典型答案,判斷孰優孰劣,并說明理由。在評議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把握該題的答題要點,梳理解題思路。最后展示正確答案,并指導學生當堂訂正。點撥指引環節用時大約15-20分鐘。以講評一道閱讀題為例:初三某次考試中,現代文閱讀《蠻竹》設置了一道問答題——“本文是運用怎樣的表現手法寫蠻竹的?這樣寫有何作用?”。此題賦分4分,但班級平均得分只有1.66分,得分率41.5%。
講評時,筆者先出示三名同學的答案,讓學生評判該題可得幾分,失分的具體原因又是什么。學生在經過觀察分析后,明確第一位同學表現手法判斷錯了,本文運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不是“夾敘夾議”的手法。“夾敘夾議”是一種寫作方法,而不是文章的表現手法,這位同學犯了審題不清的錯誤。第二位同學表現手法回答正確,但是沒有點明“蠻竹”的特點,回答問題不完整,可得2分。第三位同學回答得最準確——寫蠻竹的生命力頑強及用處,借它們的偉大堅毅、不畏艱難的特性表現布朗人的偉大人格魅力,深化主旨。不僅指出借什么物言什么志,而且指明這種表現手法的作用,得滿分。試卷講評課,講和評是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師生立足于評,才能展開講。評價到位,講得才能透徹。只講不評,講解枯燥乏味;只評不講,評價空洞不實。邊評邊講,扎實有效。
教師提問:“托物言志是散文常見的表現手法,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闡述其作用?”引導學生總結規律。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教學不是知識的傳遞,而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這說明,試卷講評時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明確答題的思路、技巧,總結出一般的答題步驟和方法,更要他們學會分析思考,舉一反三,培養其獨立思考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學生總結反思
教師要求學生訂正錯題,寫出“考試小結”。通過之前對具體試題的分析講評,引導他們概括總結同類試題的解題規律、技巧,知其然,知其所以然。[5]經歷一次考試,獲得一兩點感悟。這就是收獲,就是成長。此環節用時約5分鐘。
學生也可以將平臺生成的“錯題集”下載打印,積累歷次考試中失誤的題目,經常翻閱,悟方法,明教訓,力求收到長期的效果。
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知識的缺陷分層布置作業,進行課后訓練。比如,閱讀題得分率在60%以下的同學,閱讀理解能力較差,教師可以在智學網題庫中找一段稍微容易一點的閱讀題布置給他們做,而得分率在60%的同學可以嘗試更有難度的習題。教師可以在“練習中心”發布A/B兩類作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自由選擇。
通過大數據的診斷分析,找出錯因,利用教學系統調出同類試題進行針對性訓練。雙減政策”之下,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易錯點精選練習題。另外,鼓勵學生自主選擇課外題——會做的題目跳過,拿不準的題目做一做,不會做的題目看答案找思路。
與傳統試卷講評課相比,利用大數據互聯網講評試卷具有以下優勢:
一份區分度高的試卷必定有基礎題,也有拔高題,因此講評時沒有必要面面俱到,而應針對學生在答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感到困惑的習題進行精講,做到有針對性的講評。在智能時代的今天,教師可輕松利用大數據,精細分析,并做出準確地判斷,這樣的試卷講評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適當的練習是鞏固知識的必要手段,特別是在精準地發現學生的錯誤和不足后,及時而有針對性地安排練習,能起到“趁熱打鐵”的作用。教師針對學生的不同學情配置不同層次的練習,會有看得見的成效。通過大數據的診斷分析,也能讓學生看到自己與其他同學的差距,認識到自己的短板所在,隨即采取措施加以填補,這是試卷講評有效性的保障。同時,練習的正確率,作業用時時長等數據又能幫助師生了解這一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大數據讓因材施教成為現實。
傳統試卷講評由教師解說答案,學生不參與其中很容易走神。現在利用互聯網,學生可以隨時隨地查閱每道題的優秀答案、典型答案,并與自己的作答進行比較,發現自身不足。教師也可以事先截圖典型例題,讓學生猜猜此答案的得分,分析評議,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每位同學都可通過電腦和手機隨時知悉教師發布的題目和答案,也可隨時發布自己的認識和回答。互聯網使教師講評和學生考后交流便捷而有效。
現代教育中每一項新技術的應用,都需要與教育場景相融合,發展出新的教學模式,也唯有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學方法的改變,才能真正實現科技與教育的融合。因此,要發揮互聯網、大數據的作用,提高講評試卷的有效性,教師需要改變思維模式,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創新教學模式。課前自主學習,發現問題;課中合作探究,點撥指引;課后對癥下藥,鞏固提高。相信充分利用大數據,讓科技與教育融合,語文試卷講評課會更生動,更高效,更“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