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海霞
自從20世紀初有了現代語文學科以來,語文是否有知識,包含哪些知識,哪些語文知識應納入中小學語文教育課程體系,一直是學界討論的熱點問題,至今沒有定論。進入21世紀,作為語文教學指導的《語文教學大綱》發展為《語文課程標準》(以下將2017年版2020年修訂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簡稱“新課標”),作為語文教學依據的教材由“一綱多本”發展為“統編本”。曾經的語文教材因以知識為綱而廣受詬病,因此語文教學一度出現“去知識化”的傾向。統編教材的編寫體例發生了巨大變化,多數課文不再以單篇成課,教學設計也倡導立足任務群和人文主題的大單元設計,一線教師迷失在各種情境化的大任務中。解題時,學生經常出現語文知識錯亂的情況:表達方式和表達技巧分不清,說明方法和論證方法搞不懂,常見的修辭手法似是而非,不同文體的特征不明就里,寫作表達隨性而為。諸如此類的問題層出不窮,極大地影響了語文教學的科學性和實效性。
2019年教育部考試中心制定了《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明確提出“一核四層四翼”的體系標準,其中“四層”是高考考查的內容,回答“考什么”的問題,包括“核心價值、學科素養、關鍵能力、必備知識”四個方面,“必備知識”是“四層”中的基礎目標,是“培養能力、達成素養的基礎”[1]13,“在對關鍵能力和學科素養進行考查時,必然涉及對必備知識的考查”[2]6。如此看來,要提升學生的能力,培育學科的核心素養,離不開高考“必備知識”的教學。當然,需要明確的是高考“必備知識”不等于語文知識,也不是大學中文系關于學科理論的所有基本知識,而是適合中學學段教學開展和中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知識。這樣的“必備知識”到底教什么,又該如何在教學實踐中落實,這是所有語文教師都應思考的兩大問題。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中指出:“必備知識是指即將進入高等學校的學習者在面對與學科相關的生活實踐或學習探索問題情境時,高質量地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所必須具備的知識”“這一知識體系由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構成,是應對情境所必須具備的各種復雜的產生式系統。”[1]26其中“陳述性知識”解決“是什么”的問題,是靜態的知識;“程序性知識”解決“怎樣做”的問題,是運用靜態知識生成能力的操作方法、策略等。
靜態的“必備知識”具體包含哪些指標,《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沒有明確說明。在《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中,教育部考試中心指出“必備知識是在梳理高校專業學習要求、普通高中課程標準中的內容標準、歷年高考考查的知識內容的基礎上,根據考試形式和教學實際情況系統整合、掇菁擷華而成的”。[3]23據此,“必備知識”的來源主要有三個方面,即高校專業學習要求、普通高中課程標準中的內容標準、歷年高考考查的知識內容。教育部考試中心張開老師在此基礎上對高考“必備知識”做了更為具體的闡述,他指出:“必備知識是高中課程標準規定的知識內容,也是進入高校進行專業學習所必需的基礎性、通用性知識。”他將高考語文要求的必備知識總結為3個部分:“一是語言文字知識,如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的字詞句法相關知識等。二是文學審美知識,如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等文學作品的文體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此外,還包括《語文課程標準》涉及的文學作品和背誦篇目等相關知識內容。三是中外文化常識,如中外優秀文化中藝術、歷史、科學等領域的基本常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基本常識等。”[4]24張開老師的闡述幫助我們進一步明晰了“必備知識”教什么的問題,但是3個部分的“必備知識”主要指向閱讀教學,對于表達與交流尚未提及。筆者梳理了“新課標”中各個學習任務群提出的“表達與交流”活動,發現“新課標”里的“表達與交流”兼顧書面表達與口頭表達,又涵蓋論述類、文學類和實用類等各種文類形式。具體涉及讀書筆記、作品評論10處,調查報告2處,續寫或改寫1處,討論和辯論1處,復雜的說明文1處,文學類短篇作品的創作1處,小論文1處。這些要求警示我們相關文類創作的“必備知識”也應成為教學的內容之一。
當然,還有教材和近年高考寫作試題中出現的其他文體類型,比如演講稿、發言稿、推薦書、主持詞、書信等也都需要讓學生熟練掌握。
靜態的“必備知識”只有經過運用才能生成能力,最終形成素養。程序性“必備知識”的教學應緊緊圍繞“新課標”提出的三大語文學習活動——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展開,依據不同的文體,以不同類型的文本為梳理和探究的對象,側重于教相應文本類型閱讀和鑒賞的方法,表達與交流的策略。具體可參見“新課標”18個學習任務群中“學習目標與內容”的相關闡述,此不贅述。下面以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二單元的單篇文本《包身工》為例,談一談如何依托具體的文本,化“靜”為“動”,進而促進學生能力和素養的提升。
夏衍的《包身工》是一篇報告文學。報告文學是一種兼有新聞與文學的特點,通過生動的情節和典型的細節,迅速、及時地“報告”現實生活中具有典型意義的真人真事的文體,它可以進行適當的藝術加工,但不能虛構。這是對報告文學文體的定義,屬于靜態的陳述性知識,如果教學只停留在這個層面,學生只能通過老師的“告知”獲得對報告文學的粗淺認識,并不能真正習得報告文學閱讀和表達的策略。在本課教學之前,筆者在任教的兩個班做了一個調查,發現有近一半的學生認為《包身工》是一篇小說,一部分學生在小說和別的文體之間猶疑不決,這充分說明學生對報告文學的認知是不明確的。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獲得這一文體程序性的“必備知識”,筆者將本課學習的重點確定為研習本文的新聞性和文學性是如何統一的。“新聞性”指向“報告”,“文學性”指向“文學”。報告文學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的文學作品,正在于它是新聞事實與適當的文學虛構的有機融合,如果運用不當,就有可能變成小說。確定學習重點之后,筆者設計了“新聞性體現在哪?”“文中的文學性描寫寫了什么?怎么表達的?”“怎么做到用文學性表達的同時不讓文章記錄的事情失去真實性?”三個問題情境,從報告文學的基本特征出發,由淺入深,由易入難,層層推進,一步步深入認識報告文學表達的本質。
程序性“必備知識”的教學可以以某一篇或幾篇文本為“例文”,圍繞文體特征設計學習活動;也可以將文體類似的文章組成一個板塊進行群文教學,比如演講稿與講話稿這兩種文體大體相同,但因身份、場合、表達的需求不同,它們之間仍然存在差異,教學時可運用比較閱讀法,引導學生析同辨異。
目前,一線教師對“必備知識”的教學一般采用隨文教學法,這種教學知識的方法可以結合具體的文本深耕細作,有利于程序性知識的教學,某種程度上學生也能從中獲得一些陳述性知識,但教學容易重復化、呆板化,導致學生的學習支離破碎,不利于能力的形成,素養的提升。“必備知識”,尤其是陳述性知識的教學應該學、研、用相結合,以學生的自主研究促進學習的固化,以不同情境的運用落實學習和研究的成果。
以文言特殊句式為例,筆者在學生正式開始高中文言文學習之前,結合初中教材中的相關例子,跟學生講解文言特殊句式的相關知識。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在不同的文本中運用知識,判斷句式。但即使如此,學生還是容易混淆,尤其是狀語后置句、定語后置句、賓語前置句這三種倒裝句。為此,在學習完統編教材必修上、下兩冊后,筆者梳理了一些教材中相關句子,讓學生對這些句子進行歸類,進而以小組的形式結合具體例子,從語意和表達形式兩個不同層面分析三種倒裝句的句式特征,并在班上進行匯報交流。至此,學、研的任務基本完成,學習選擇性必修教材時,筆者主要引導學生運用相關知識。這樣的教學在教師輸入、自我輸入和運用輸出中循序推進,效果較為明顯。
以上是針對某一個知識點怎么教的思考,整體來看,“必備知識”的教學還應根據學生的認知情況,立足高中三年進行系統規劃。具體來說,可以采用以下三種方法:
將某些“必備知識”置于高中學習開始之前,作為初高中銜接的教學內容,以此總結和鞏固以往的學習,并為即將開始的新的學習做好準備。這一階段的學習可安排漢字的構造、現代漢語基本語法知識、標點符號的用法、語病、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翻譯、古代詩歌的體裁和題材、古詩詞的表達技巧等。
有些知識在高考一輪復習中還會繼續進行,比如語病、標點符號的用法、古詩詞的表達技巧等,但是這一階段不同于高考復習,它應該針對學生的日常運用,學習普適性的知識。比如學生在日常的表達中經常出現病句,學習語病的相關知識,可促進學生診斷自己的表達,進而提升自己的表達能力。又如多數學生在寫作中只會運用逗號和句號,此時教會運用標點符號的相關知識,可推動學生在接下來的課文學習和表達中自覺地關注和運用多種標點符號,進而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規范自己的語言表達。
這一教學法是在探究和整合的基礎上對學生原有知識的糾誤或延伸。糾誤即糾正錯誤的思維方式,比如學生在運用事例論據時,常常出現用講述故事印證論點、評點事例強出論點、事例論證漂移論點和敘述事例拖泥帶水等問題。對此,筆者讓學生以統編教材中的《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反對黨八股(節選)》《拿來主義》《六國論》《社會歷史的決定性基礎》《改造我們的學習》《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等文本為研習對象,研究議論文該如何圍繞論點進行舉例和分析。
延伸是借助典型文本,引導學生從實際應用的語言樣本中總結規律,補充和拓展原有的知識系統。比如學生從小學開始就學習比喻這種修辭手法,但是有部分學生到高中仍然搞不清楚到底什么是比喻。針對這種情況,在學習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之后,筆者就讓學生圍繞比喻句開展微專題研習。具體做法是先找出文中所有的比喻句,再分析喻體的使用藝術,最后探究不同類型比喻句的表達效果。
無論是以往的教材版本,還是正在使用的統編教材,語文教材多數是選文型的,各種“必備知識”往往散落和滲透在各種不同的選文中,以運用后的實踐成果呈現在學生面前,是隱性的存在。這一階段的教學功用不是前置性學習的“銜接”,而是應對高考。學生如果無法從選文中梳理和整合出相關知識,就難以較為系統地習得語文學科的“必備知識”,進而影響核心素養的達成。微專題學習以研究的視角,用探究性的任務,引導學生深掘文本,有助于學生建構結構化的認知體系,促進能力的提升和素養的培育。
主要用在高考一輪復習的教學中。這一階段的教學側重于系統梳理整個學科的“必備知識”,為學生在不同情境中的遷移運用護根固基。需要注意的是各種“必備知識”的主線要清晰,教學宜簡不宜繁,有些不同文學樣式的知識存在交叉或相同之處的可適當合并,如散文、小說、古詩詞、戲劇等文體的語言特色;有些學生容易混淆的知識也可放在一起進行教學,如比擬與比喻、借代與借喻、類比論證與比喻論證。
一輪復習中的有些知識點可能會與前置性教學相同,比如語病、標點符號等語言基礎知識,教學時要注意結合不同的教學目標進行適當調整。如標點符號的用法不只要知道靜態的陳述性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揣摩標點符號運用的表達效果和作用。又如病句教學的重點不是認識和區分病句的類型,而是能借助基本的語法知識發現問題,并進行針對性修改。
以上三種不同的教學方法運用于不同的學習階段,看似彼此獨立,但實際上它們是相互融通的,只是在不同的階段教學內容稍有不同,重點也各有側重,日常教學應綜合運用,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變通。只有這樣,教學才能真正做到服務于學生,助力學生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