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海英


摘要:語音習得在二語習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現如今由于受到各地區教學條件以及教學手段的制約,我國對外漢語教學存在重讀寫、輕聽說的普遍現象,大部分學習者對漢語語音的掌握度有待提高,因重視程度不夠、學習策略不當等導致對外漢語語音習得方面的學習一直處于滯后的狀態,基于以上現狀對漢語作為二語的語音習得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筆者根據對中國知網近10年(2010—2020)的漢語語音習得的論文檢索,發現國內學者在這一階段,多從影響因素、研究范式與理論視角和研究內容進行研究。這有利于了解當前國內漢語語音習得研究的最新成果,把握研究熱點和趨勢,也有利于對現有研究基礎進行反思,發現問題和不足,并在以后的研究中進行突破和完善。
關鍵詞:漢語;第二語言;語音習得;研究現狀
第二語言習得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60年至1970年間。學界普遍認為Corder在1967年發表的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 以及Selinker(1972)年發表的Interlanguage兩篇文章是這個領域的開端。60多年來,二語習得研究蒸蒸日上,中國的二語習得研究起步較晚,1980年魯健驥在《中介語理論與外國人學習漢語的語音偏誤分析》中將二語習得的語言偏誤和中介語理論引入對外漢語教學。研究初期綜述類文獻較少,多以語法研究為主,主要為課堂實踐的思考和經驗總結或具體理論的介紹。處于萌芽時期和理論引進時期的研究階段,相關文獻及理論研究成果較少。九十年代后的漢語研究范圍不斷擴大,理論視野不斷開闊,也開始與語料庫和實證研究的方法相結合。
一、二語的偏誤分析研究可視化
筆者首先結合前期研究經驗,在中國知網CNKI檢索系統中多次嘗試,根據檢索結果從學科、作者、關鍵詞等分布情況,隨機抽樣查看檢索結果,最終確定以下優選檢索詞,即“語音”并含“偏誤分析”“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或“語音教學”為主題詞,年限為2010-2020年,進行檢索后得到231條結果,最后手動刪除無效文獻后,得到有效文獻200篇。下文圖1、圖2由中國知網數據庫自動生成。
圖1所示為2010一2020年間CSSCI來源期刊登載二語的偏誤分析論文量的總體趨勢。整體呈上升趨勢。2010年至2020年十二年間發文量持續走高,在數據所覆蓋的10年中,自2010年起出現了明顯的增長幅度。聚焦具體文獻后發現2012年度發文涉及面極廣,從研究整理中發現近十年研究對象主要以亞歐學習者為主,內容主要集中在音類偏誤分析上,從研究特點來看研究數量日益增多、但質量有待提高;研究內容逐步全面,進一步挖掘了研究的深度與廣度;研究方法日益科學化,研究手段的創新有待進一步加強,日后的研究需更關注學習者語流層面的偏誤,運用更科學的實驗方法和更先進的聲學設備進行研究,以提高論文的學術價值。
圖2所示二語偏誤分析關鍵詞共現網絡圖直觀地呈現了二語偏誤分析的相關研究熱點。關鍵詞圓環大小代表研究的熱度,總體上按關注熱度由大至小順序排列:漢語學習、二語言習得、偏誤分析、教學建議、中介語理論、感知、母語遷移。語音教學、二語言習得、偏誤分析是近年國內二語偏誤分析研究的熱點;中介語理論、教學建議等研究近年來熱度趨緩。以下根據這些關鍵詞涉及的研究主題整合后分別進行分析后我們可以看出本文2010-2020十年間的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偏誤研究成果進行整理。發現①雖然自2010年以后偏誤分析的熱度慢慢降了下來,但研究的數量依然呈現較穩定的局面。②語法、詞語偏誤分析是研究的熱點;語音偏誤分析研究方法越來越注重科學的研究手段如利用praat、spss等軟件;漢字偏誤分析成果最少,需要引起研究者們的重視。
二、二語語音習得理論概述
文章將中國知網作為檢索平臺,以漢語作為二語的語音習得研究為主題詞,檢索到了200多篇文獻,經過整理將無效文獻剔除剩余七十多篇,筆者選用具有針對性的文獻進行梳理得出如下概述:
(一)元音習得方面
盧葦(2012)漢德元音格局對比研究及應用研究中認為年齡因素的確對二語語音習得存在影響,結合德語元音格局特點、元音分布特點以及母語者習得元音的遷移作用,將德語元音三個學習步驟,即①引入元音格局理念,從整體格局框架入手結合漢語元音分布特點進行教學;②結合漢德元音格局對比及德語母語遷移,將漢語元音分為極相似元音、相似元音和相異元音并分別有針對性地提出教學建議;③二語語音教學應重視年齡因素的影響,促使學習者正確掌握二語語音。Mattana Sorranakom(2020)泰國大學生漢語韻母習得偏誤分析及教學對策經過調查研究得出以下結論:泰國學生發音中韻母的偏誤問題集中在 ie[iE]、ia[iA]兩個復韻母與in[in]、ing[i?]、iong[y?]三個鼻韻母上,他們經常混淆ie[iE]和ia[iA],習慣把這兩個音發成泰音,經常把漢語前鼻韻母in[in]發成后鼻韻母ing[i?];iong[y?]也經常發成 ong 或者o:ong。關鍵原因是母語負遷移的干擾。解決問題策略就是時刻提醒學生避免使用泰語發音代替漢語拼音的方法,教師要把漢語語音當成全新的語言項目展開教學,并經常訓練難點韻母的發音,教師同時可以適當地使用對比法、滾練法和比較法插入到教學活動中去。
(二)輔音習得方面
閆晶晶(2014)在她的碩士論文法國初級漢語水平學生塞音習得實驗分析中得出法國初級漢語水平學習者普通話塞音的發音普遍存在著肌肉緊張程度較高、發送氣清塞音時送氣時長不足、強度較弱;集中性較差;在塞音格局圖上分布較集中,縱軸普遍偏高、橫軸的送氣和不送氣組間距過小。宋聞凱(2018)馬來西亞學習者漢語塞音塞擦音知覺同化與區分實驗研究中表明馬來西亞學生把漢語送氣塞音和不送氣塞音分別同化到馬來語清音和濁音兩個音系范疇內,塞擦音的同化情況則更復雜。不同漢語水平和元音環境都對學生知覺同化情況有影響。根據PAM模型,塞音的同化類型為TC型,塞擦音為CG型。馬來西亞學生對送氣不送氣塞擦音對立的區分程度經歷了一個由低到高的動態發展過程,受到了漢語水平的影響但未受到元音環境的明顯影響。常彩虹(2019)中國學習者的法語塞音習得及有無濁音方言背景對其習得效果的影響研究中得出,中國學習者在法語塞音習得中,明顯受到母語普通話的影響,表現為清濁塞音混淆為普通話中不送氣清塞音,符合“語音學習模型”中的“等同分類”和“感知同化模型”中的“SC型”感知模式。
(三)聲調習得方面
薛晶晶(2013)在她的博士論文美國和泰國學習者漢語普通話陽平與上聲習得的實驗研究中認為,無論是陽平、上聲的習得還是教學,都應該從感知和發音兩個方面進行強化,既要有感知的訓練即陽平、上聲語料的大量輸入,也要有陽平、上聲發音的操練,任何一個方面都不應該忽視。陽平、上聲的感知與產出,所以學習者需要有足夠量的輸入和發音操練,才能很好地感知陽平、上聲。殷悅(2018)母語為韓語的漢語學習者普通話聲調習得順序研究中發現陰平和上聲在母語為韓語的漢語學習者中的聲調習得中比陰平和去聲更難習得,陰平和去聲比陽平和上聲更早習得。同時也發現隨著學習漢語的時間加長,聲調的習得越好,并呈線性增長,從側面印證了聲調習得機制的衰減只發生在一語習得中。
三、研究的薄弱環節
對外漢語教學及語音研究人員的探索經歷了許多實踐,漢語作為二語的語音習得研究同時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與發展迅速的對外漢語教學和漢語國際傳播新趨勢需求相比,仍然存在不少短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研究內容不平衡
從宏觀上看,有關漢語二語習得者語音習得偏誤分析靜態性研究甚多;而利用中介語等理論進行動態性的研究很少。從微觀上看,涉及漢語元音、輔音與聲調等音節內部語音要素的研究甚多,涉及漢語語調、語氣等研究較少。
(二)研究方法有待進一步創新
儀器的使用是提高研究質量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借助儀器開展的研究只有15%,儀器使用的種類比較單一,除了為數不多的論文使用了顎位儀等觀察發音生理變化的儀器外,其余大多數研究使用的都是分析語音物理屬性的聲學設備,一些能直觀、動態地顯示學習者發音時發音器官運動過程的儀器,如氣流機、喉光鏡、高清攝像機等還未使用,這些儀器的使用將更有利于語音直觀教學和學習者的語音訓練。
(三)二語語音感知方面的研究甚少
目前,從感知范疇研究指出了感知和發音兩者具有正相關性。但是我們認為,兩者的正相關并非是直接性的,而發音者通過感知所建立的音位系統才是連接兩者的真正紐帶,這就能夠解釋為什么有的二語習得者在聽辨目的語音的時候存在明顯的偏誤,但是在發音的時候卻比較好,然而這個問題,依然有待我們進一步通過研究去證明,這就意味著我們對二語語音感知的研究需要進一步去探索。
四、對研究發展的思考
(一)與國外的研究相比有待進一步促進
迄今為止,二語習得在該研究領域中取得了不少成果,但與國外的研究相比,在研究手段、研究創新度、理論實踐等方面還存在短板。就該學科的發展動向而言,其中的韻律特征習得、基于語音庫的二語語音習得研究、語音感知的神經機制研究等將是今后一段時期內持續被關注的熱點和前沿課題。
(二)要與教學實踐緊密結合
首先我們所要研究的方向要與時俱進,堅持從教學的實踐中去挖掘研究課題,其次各項研究成果必須經得起教學實踐的檢驗,最后要提高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各項研究所提出的有關語音教學方法和對策,應該能方便教師和學生的使用,能落實到對外漢語語音教材編寫和語音測試等相關工作中去。
參考文獻:
[1]常彩虹.中國學習者的法語塞音習得及有無濁塞音方言背景對其習得效果的影響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9.
[2]宋聞凱.馬來西亞學習者漢語塞音塞擦音知覺同化與區分實驗研究[D].北京外國語大學,2018.
[3]潘漪.泰國初級漢語水平學習者的漢語聲調習得與教學研究[D].江蘇師范大學,2018.
[4]閆晶晶.法國初級漢語水平學生塞音習得實驗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2014.
[5]盧葦.漢德元音格局對比研究及應用[D].西南大學,2012.
[6]殷悅.母語為韓語的漢語學習者普通話聲調習得順序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8.
[7]Mattana Sorranakom.泰國大學生漢語韻母習得偏誤分析及教學對策[D].華東師范大學,2020.
[8]薛晶晶.美國和泰國學習者漢語普通話陽平與上聲習得的實驗研究[D].北京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