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紅娜



摘要:依據每位學生的認知水平,利用“分層成功教學”模式設計高中地理的課后作業,使高中地理作業更具有層次性,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是構建高中地理課堂學習評價系統中重要的一環。
關鍵詞:模式;“分層成功教學”模式;高中地理;作業分層設計;
一、研究背景
(一)研究目的和意義
目前我國的學校教育由于班級數較大,同一個班級內學生數也較大,地理學科又是一門綜合文科思維和理科思維的綜合性學科,教師教學過程主要面對的是普通認知水平的中等學生,較少顧及一些優秀生和學困生等具有特殊性認知水平的學生,筆者希望能夠在作業設計的環節中,運用“分層成功教學”理論模式,為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地理校本作業,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機會體驗成功,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
(二)研究的理論依據
1.核心概念界定。根據《教育大辭典》,作業泛指為完成某種學習任務而布置的各類練習。在高中地理實施“分層成功教學”課堂學習評價的實踐研究是指根據同一個班級的學生的不同學習水平和學習能力,劃分不同層次的小組,制定不同的教學計劃、教學目標以及評價標準,借助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機會體驗成功,并能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
2.研究目標。根據學生個體的認知水平差異,設計不同層次的校本作業,讓學生自主選擇符合自己認知水平的作業題目,讓不同層次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取得進步,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3.理論依據。《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提出地理教育應“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建立富有多樣性、選擇性的高中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這里“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說明每個高中生在學習能力和潛力方面都存在著差異。
(三)研究思路
本次高中地理校本作業就是基于課程改革的需要,基于“分層成功教學”模式的思路設計的。整個研究過程主要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利用問卷星、騰訊問卷等現代化信息手段調查分析學生的學情,結合學生的入學測試,了解學生的學情,選取兩個學情比較平衡的班級,一個班級設置為實驗班級,一個班級設置為對比班級。實驗班級根據學生的學情分析數據把學生暫時分成A、B、C層(結果不能對外公布,只有學生個人知道),對比班級不進行分層。
第二階段:設計分層成功作業,讓實驗班級的學生依據自己的學習水平,完成相應層次的作業,對比班級則是要求完成全部的作業。
第三階段:針對實驗學生與對比班級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反復修改整理,優化分層作業設計,并將分層作業設計整理編輯成冊,依托名師工作室、基礎教育學科教學研究基地學校、課題組等市縣級組織活動在泉州地區的高中達標校中推廣實施。
二、研究內容:
(一)作業設計分層次
1.A層屬于基礎過關練。例如,必修2第一章第一節《人口分布》筆者設置的A層的練習題組如下:
目前,全球人口主要分布在北緯70°至南緯50°地區。下圖顯示為緯度每隔10°范圍分布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重。結合下圖,完成下面小題。
(1)占全球人口比重最大的緯度范圍是( )
A.10°S~20°S B.20°N~30°N C.30°N~40°N D.40°N~50°N
(2)南緯40°~50°范圍人口分布稀少的主要原因為( )
A.氣候酷寒 B.山地多,平原少 C.陸地面積小D.干旱區面積大
筆者設置的A層的作業都難度不大,學生只要認真讀圖、讀題目,懂得一些地理常識,基本都能解答出來。這類題目的訓練目標是讓學生學會識記一些地理基本知識點、地理概念,并能簡單歸納一些地理事物分布規律,可以從題目的題干和圖表中獲取信息并解讀信息的能力。A層的習題量占整份作業的60%左右,一般設置為7至9題的選擇題。
B層屬于能力提升練。例如,必修2第二章第三節《地域文化與城鄉景觀》筆者設置的B層的練習題組如下:
西島位于海南省三亞灣內,地形以丘陵為主,海底海灘多珊瑚、貝殼等。西島不僅有美麗的海島森林風光,還有獨特而古老的民居——珊瑚石古屋。這些古屋是上百年以前漁民拾取臺風季節沖上岸的石頭建造而成,門窗低而小。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3)西島早期漁民選用珊瑚石建房的主要原因是當地(? )
A.珊瑚石料美觀B.經濟發展落后C.珊瑚石料豐富 D.木材原料稀少
(4)西島珊瑚石古屋門窗建造的低而小,其主要目的是(? )
A.削弱太陽輻射B.減輕臺風破壞C.便于防潮保溫 D.加強安全防盜
這類題目的題干一般創設一些簡單情境,要求學生能夠在情境材料中找出關鍵的信息進行分析解答。B層作業的訓練目標是讓學生學會運用文字或圖表對地理信息進行表達和歸納,具備一定的地理空間思維和地理邏輯思維能力,學會對地圖中出現的地理事物進行空間定位,并且能夠簡述這些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及其特點,學會用判斷、歸納、比較、概括、分析等方法有邏輯地解答問題。B層的習題量占整份作業的20%左右,一般設置為2至3道選擇題加上1道綜合題。
C層屬于培優拔尖練。例如,選擇性必修2第三章第二節《地區產業結構變化》筆者設置的C層的練習題組如下:
讀瑞士和貴州的相關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瑞士境內阿爾卑斯山橫亙全國,風景優美,湖泊眾多,享有“世界花園”美譽。我國貴州省“地無三里平”,旅游資源豐富多樣,擁有“公園省”之稱。盡管瑞士和貴州相隔萬里且經濟發展程度不同,但是兩地在自然地理環境、交通區位等方面有相似之處。
材料二 圖1為瑞士地形圖,圖2為貴州地形圖。
材料三 下表為瑞士和貴州的產業結構。
(1)讀材料一、二,比較瑞士和貴州在自然地理環境方面的相似之處。
(2)讀材料三,比較歸納瑞士和貴州省產業結構的特點。
(3)結合貴州省的特色和瑞士的發展經驗,對貴州省提出產業優化的措施。
這類題目的題干基本都創設了復雜的情境,考查了學生的多種地理能力和綜合思維。C層作業的訓練目標是學生不僅能夠識記、理解地理的基本原理,具備一定的地理讀圖能力、地理分析能力、地理綜合思維能力等基本地理關鍵能力之外,還能夠開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地理實踐能力。學生能夠自主內化地理知識,提升自己的地理綜合實踐能力,培養地理核心素養。C層的習題量占整份作業的20%左右,一般設置為1至2道選擇題加上2道綜合題。
(二)學生水平分層次
1.A層屬于學習自覺性比較差,學習基礎比較差,地理基礎知識缺陷比較多,學習思維比較緩慢,理解能力比較弱,地理作業需要督促、課后輔導才能完成的同學。
2.B層屬于學習自覺性不強,自學能力比較一般,地理知識結構不完整,思維速度中等,學習習慣比較一般但基本上能夠獨立按時完成作業的同學。
3.C層屬于學習積極性比較強,對地理學科比較感興趣,地理知識網絡比較完整,思維敏捷,能夠主動探究地理問題的同學。
(三)作業評價分層次
1.A層學生主要完成相對應的A層基礎過關練習。只要他們能按時完成,正確率達80%,就可以登記為優秀作業。
2.B層學生要在完成相對應的A層作業的基礎上再完成B層能力提升練習。只要他們能按時完成,正確率達75%,就可以登記為優秀作業。
3.C層學生要在完成相對應A、B層作業的基礎上再完成C層培優拔尖練習。只要他們能按時完成,正確率達70%,就可以登記為優秀作業。
4.經過一個階段的訓練及階段測試,可以考慮把A層學生中的優秀者調入B層,把B層學生中的優秀者調入C層。最終目標是讓A層學生的人數越來越少,C層學生人數越來越多。
三、研究結論
1.分層成功的校本作業設計,以每位學生現有的學習情況為本,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依據自己目前的學習水平,選擇適合自己認知水平的題目,保證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嘗試到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從而更加積極主動的學習地理。
2.分層成功的校本作業設計,在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科的學習興趣的基礎上,讓學生在一次次循序漸進的作業訓練中,學習地理基礎知識,掌握地理學習方法,提升地理思維能力,培養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3.分層成功的校本作業設計,讓具有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都有自己的學習發展目標,創設你追我趕、互幫互助的學習氛圍,能夠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適合自己的“平等的學習條件”,達到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所有學生地理綜合素質的最終目標。
四、應用推廣
本次分層成功校本作業研究依據教育理論和新課程理論進行,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作業設計案例可以向校內其他不同科目交流推廣,也可以給校外其他一線地理教師學習借鑒,給教育專家、學者的教學研究提供案例,給各高中、完中校的教學改革提供啟示。
五、存在不足
1.本次分層成功校本作業設計的題型中,基礎型的作業比較多,拓展型和研究型的作業比較少。主要是考慮到學生的課余時間有限,面臨多學科的學習和作業壓力,擔心他們沒辦法按時完成研究型作業。但是從發展的角度來看,拓展型和研究型的作業更能夠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素養。
2.本次分層成功校本作業主要是針對課后作業設計,針對課前、課中等不同環節設計的過程性作業也比較少。主要是因為本次課題研究的時間有限,教師負責教學的班數較多,精力有限。但是布置適當的課前和課中作業可以讓高中地理課堂學習評價更加完善和系統化。
3.本次分層成功校本作業主要是針對平時的基礎性地理教學過程設計的,針對高考總復習設計的作業也比較少。
參考文獻:
[1]顧明遠.教育大辭典·增定合編本(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洪僑柳.“分層成功教學”在地理課堂教學中的實踐與認識[J].中學教學參考,2015(07):125.
[3]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基金項目:(泉州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第一批)課題:《高中地理課堂學習評價的實踐研究》編號:QG145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