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芬芬
摘要:黨的“十九大”提出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小學語文不僅需要傳授基礎知識,同時還需要增強學生學科精神品質。為此,本文嘗試在小學語文閱讀構建情感教學模式,并結合教材內容,提出了具體的教學建議。
關鍵詞:小學語文;情感教學;教育策略。
隨著素質教育深入發展,小學語文教育更加強調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而作為小學階段一門基礎學科,語文教育不僅需要關注學生語言應用與建構能力,同時還需要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格品質。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語文情感教育工作難以開展,無法實現核心素養的教育要求?!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已經明確指出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工具性指的是語文學科是其他學科的基礎,人文性指的是在語文可以對學生的品質、意志、情懷、道德等方面產生重要的影響[1]。小學語文閱讀材料比較豐富,僅僅只是發揮語文的工具性作用,難以深入文本。因此必須通過情感教育,發揮語文的人文性作用,體會文本的內涵,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一、情感教育的內涵
學者夏丐尊曾說:“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庇纱丝梢姡逃c情感之間具有非常重要的聯系。所謂情感教育,實際上指的是個體的生命在教育影響下不斷突破,走向新的高度,換而言之,就是通過調動個體情緒機制,使生理機制與思維機制共同發揮作用,讓個體保持最佳的學習狀態。在教學中,情感教育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是培養學生的情感,激發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二是培養通過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提升學生閱讀體驗,體會文本的內涵[2]。
所以,情感教育是一種教育理念,指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的情感世界進行熏陶、感染,讓學生的情感出現變化,或者是激發出新的情感,利用情感的積極作用,幫助學生提升學習的主動性,并讓學生體驗學習過程的充足感、成功以及愉悅感[3]。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情感教學原則
在應試教育背景下,部分老師、家長難免會注重學生的分數,也導致了語文教學忽略了情感教育。但語文學科的特殊性,相比其他學科在情感教育上更加具有優勢[4]。而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則是明確指出了學生終生發展以及適應社會的關鍵能力和品質,包含了智育和德育兩個方面的內容。筆者認為在保證學生成績基礎上,也需要發揮情感教育的作用,讓情感教育對學生品質和人格產生影響,因此提出了以下的教學原則。
(一)以學生為主體,呼喚“人”的回歸
新課改一直強調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每個學生都有多個方面發展的潛能,情感教育可以為學生未來進入社會或從事職業時提供一個健全的人格,因此在語文情感教育中需以學生終生發展為目標[5]。
一是鼓勵個性的發展,讓學生在閱讀中讀到“自己”,在生活和學生的個人體驗之間找尋一個契合點,進行有差別、個性化的情感教育。
二是注重情感評價,作為課堂組織和引導者,教師需要以積極的情感,理解、賞識的態度來評價學生,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
三是強化問題意識,引導學生自主提問,深入文本,積極思考,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二)以教師為主導,提升理性情感教育能力
開展理性情感教育就得轉變教育理念,應用新的教學方法。教師課堂上應當如導演一般,引導學生進入課堂的劇情,調動學生的感情,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和聯想,從而感染和熏陶學生的心靈。另外,教師還需具備過硬的基礎,總結文本作業表達的情感,采用理性的教學方法,發揮教師在情感教育的作用。另外教師應當樹立終生學習的理念,將自我情感成長為一種教育理念,教會學生語言文化知識,并成為學生精神世界里的情感導師。
(三)根據文本設定情感教學目標
在小學語文教育中需要設定情感教育目標,教學目標設計需要體現學生的情感、美的體驗、思維的提升等多個方面。雖然情感教育帶有一定的主觀性,但是必須要強調的是情感教育需要精準把握和細膩分析文本字里行間抒發的情感。因此在設定情感教育目標時要體現層次性和分寸感。
三、小學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中的情感教學策略
(一)創造生動的閱讀教學情境
閱讀教學活動的實質是師生和文本之間的對話和交流,若語文課堂缺乏生動性,學習的氣氛就會變得沉悶,課堂教學內容將會變得枯燥無味,學生將難以從語文閱讀學習中感受到積極的情感能量。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需要創造豐富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以《飲湖上初晴后雨》為例,情境創設過程如下:一是利用PPT導出與西湖相關的美景圖片,讓學生感受詩詞中的具體意象。二是利用是視頻動畫讓學生感受水波瀲滟的西湖初晴的美景,從而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詩人對于西湖美景的熱愛。最后則是讓學生在閱讀《飲湖上初晴后雨》后對詩句進行解讀,將詩歌中美景儲存在腦海中,從而積累審美素養。
(二)挖掘積極的情感教學因素
挖掘語文教材的情感教學因素也是開展情感教學的重要方法,但文本中蘊含的情感通常都是比較抽象,小學生的生活閱歷以及知識積累有限,難以發現其中的情感因素。因此教師在教學前就需要做足準備,從教材文本詞匯、內容、涉及課外知識點等進行挖掘,探索學生的情感訴求。以一年級《小壁虎借尾巴》為例
教學片段:揭示課堂主題,回憶之前學習寫“誰干什么”課文。
學生1:烏鴉喝水。
教師:這是我們上學期學過的課文,真聰明。
學生2:小猴子下山。
教師:這是我們本學期學的課文,記憶正好!這些課文的題目都告訴了我們“誰干什么”。
學生自主閱讀,找出這三個自然段的寫法,并回憶之前的文章。
學生3:《棉花姑娘》,先寫“誰來了”,然后再寫“棉花姑娘說的話”,最后寫“誰的回答”。
學生4:還有《小猴子下山》也是一樣的。先寫小猴子有什么,再寫看到了什么,最后寫丟掉了什么,去拿了什么?
教師:同學們真厲害,記得很清楚,你們比一比,這樣會學得更多。
(三)開展多元化的閱讀教學活動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開展多元化的教學活動,也能進一步增強情感教學的豐富性。比如在學習祖國大好河山的內容時,引導學生用筆勾勒文本的內容,讓學生想象其中的風景。在比如學習敘事類型的內容時,則可以安排學生表演,通過情感轉移形成自己獨特思辨意識和能力。比如在開展《傳統節日》閱讀教學時,結合“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中秋節”等傳統節日活動,讓學生在課堂上介紹傳統節日活動的趣事,讓學生感受中國民族的優秀的傳統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再比如閱讀《揠苗助長》時,為了讓學生加深對于寓言的感悟,筆者在學生閱讀前就提出了問題:談一談生活中類似的情況?說一說寓言包含的哲理。通過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發散思維思考,從中領悟到做人做事的道理,這對塑造小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有深刻影響。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育開展情感教育,有利于落實核心素養的教育任務,促進教師形成“立德樹人”課程發展觀。本文提出構建閱讀情境、挖掘情感素材以及開展多元活動等多種教學手段,有助于調動學生情感積極因素,提升學生學習主動性,樹立正確的三觀,培養良好的思想道德。
參考文獻
[1]曾曉麗.小學語文教學情感教育的思考[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1(9):92-92.
[2]徐春霞.小學語文情感教學淺談[J].教育教學論壇,2016(23):2-3.
[3]朱亞輝.小學語文教學情感教育的思考[J].中華少年,2015(27):2-3.9704EEE8-193B-4017-965D-ADA8664D8A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