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安琪 張瀟文



摘要:1851年,英國倫敦舉辦的水晶宮博覽會對維多利亞時代的美學進程造成了極大的沖擊,引起了設計界對于現代設計風格、機械化生產的廣泛討論,并引發了工藝美術運動。作為博覽會展館的水晶宮也同樣以其獨特的建造方式與新穎的外觀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在到處屹立著極盡裝飾風格建筑的維多利亞時代,水晶宮這樣一座由玻璃和鋼鐵構成,充斥著工業氣息的龐然大物可謂是超越整個時代的,更被后人視為現代設計史的開端。通過對水晶宮博覽會的反思,深入探究其對現代設計的影響。
關鍵詞:水晶宮博覽會、工業革命、維多利亞、設計
如今是一個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產品飛速的推陳出新,在質量得以保證的前提下,人們挑選產品的依據開始轉變為產品的美與舒適性,由此,設計成為當今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仡櫾O計史,世界上第一次國際工業博覽會,即“水晶宮”國際工業博覽會上,英國向全世界展示了造型各異的機械制品,而前來參展的中上層階級們,深受維多利亞時代精致華麗風格的熏陶,對于這些人而言,完全無法忍受轟隆作響的蒸汽機以及毫無美感可言的鑄鐵結構。雖然有小部分資本家對這些粗陋的工業化產物頗感興趣,但大多維多利亞時代的藝術家對這次博覽會中的展品相當厭惡。這次博覽會無疑是失敗的,但是在歷史意義上,水晶宮博覽會證實了工業革命為人類所帶來的重大意義,預示著大工業化生產時代的到來,見證著維多利亞女王統治下的輝煌歲月。水晶宮博覽會之所以被稱為是現代設計的開端,一方面是因為它作為建筑本身對于工業化進程下所催生的新工藝、新材料、新技術的應用;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其展廳內部所展示的工業產品,包括機械、日常生活用品等帶來的社會效應。
一、維多利亞時代背景簡述
(一)維多利亞時代的工業化進程
從1837年至1901年,在這半個多世紀的統治期間,維多利亞女皇引領著英國一步步變成大英帝國。在這個時期,英國的工業化進程發展到鼎峰,實現了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到現代工業社會的重大轉變。工業革命鑄造了英國的世界霸權,給大英帝國提供了一個超越的物質基礎,使得當時的英國率先“先進于其他國家”。
現代的人常常會深思,工業革命最早出現在英國是偶然還是必然,這可能要從英國獨特的地理位置談起,工業革命的本質是化石能(煤)替代生物能(人力、畜力、木炭)的生產力革命,煤這種資源不像木炭那樣容易獲取,煤炭高昂的運輸成本也使得人望而卻步。而英國四周由海洋環繞,但距離大陸又十分的近,這樣一個獨特的地理條件使得英國的儲煤量十分豐富,煤炭分布也十分廣泛。但是英國煤礦存在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滲水,同時英國的人力成本十分的高,這兩點的存在直接促進了蒸汽機的發展,同時也加速了英國的工業化進程。而對比當時東方的中國,清朝的統治階級還沉浸在大國迷夢中,當史蒂芬孫駕駛著他的火車在鐵軌上奔馳的時候,大清國還不知道蒸汽機為何物,整個中國一片暮氣沉沉。
(二)維多利亞時代社會現狀
維多利亞女王統治時期,英國已基本完成工業化歷程[1]。率先完成工業革命使得英國國力大幅提升,他們將商品傾銷至全球,控制了世界上大部分貿易地區及口岸,殖民地幾乎遍布全球,這樣一個拿破侖口中的“小店主之國”終究造就了屬于他們的商業帝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維多利亞時代中期,英國的科學、工業、文學與藝術都達到了空前的繁榮,大英帝國躍然成為世界霸主。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生產力和生產條件改變的同時也使設計進入一個新的領域與時代。
(三)維多利亞時代的美學風格
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的經濟快速發展,達到一個全盛時期[1]。據統計,當時英國的經濟占到了全球的70%。貿易出口更是比全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還多上好幾倍[2]。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中產階級日益壯大,這個新興資產階級階級渴望與貴族階級享有同等的生活,急于用極盡奢華裝飾的住宅建筑來彰顯出他們的成就。他們不在乎風格的準確性,只在乎企圖用矯揉造作,繁瑣裝飾的物品體現出自己生活的富足。他們在物質基礎滿足的同時對精神層面的生活環境的美化有了更高的訴求。于是,以裝飾為主的維多利亞風格應運而生。
維多利亞風格的特征大致可以歸納為8個字,即極盡裝飾、富麗堂皇。將這八個字拆解開來,主要可分為三點。首先從建筑外觀來看,維多利亞時代的建筑造型龐大,飽滿,裝潢不拘一格[2]。1851年,作為萬國工業博覽會展館的水晶宮建筑面積約有7.3萬平方米,足有8.5個足球場的大小。其次則是裝飾的繁瑣。由于新興資產階級的興起,經濟的富足使他們渴望與貴族階級享有同等的生活,他們不在乎風格的準確性,只在乎最終的效果是否繁瑣奢華,是否可以彰顯出他們的身份,因此當時的設計風格完全走向了繁瑣奢華。譬如當時的建筑設計,完全是多種復古風格元素的堆砌,設計師們從各種復古風格中提取一些元素,比如羅可可渦卷紋、哥特風格的尖塔紋、文藝復興式的絞纏紋等等,然后將這些元素進行混用[2]。最重要的一點則是由于工業革命的影響,制造業不斷擴張,新材料、新技術不斷涌現,鋼鐵、混凝土、大型機械生產得到廣泛使用。而這種大批量生產所帶來的就是設計水準的下降。(圖1)
二、水晶宮對于現代設計的影響
(一)水晶宮建成背景
19世紀中葉,維多利亞時代的大英帝國進入了全盛時期,一度成為了“日不落帝國”[3]。為了炫耀國力,展示工業革命的偉大成就,維多利亞女王和她的丈夫阿爾伯特親王決定舉辦萬國工業博覽會。此時,工業革命已擴大到歐美各國,在全球范圍內掀起巨大波瀾。生產方式也由傳統手工生產向機械化、標準化、批量化轉變,由此也引發了設計的全新變革,標準化、一體化的產品開始出現。因此,此提議一經提出,歐洲各國積極響應英國的號召。
由于萬國博覽會是一次炫耀英國國力,展示本土工藝的契機,所以展館的設計格外重要,關乎著英國的國家形象。為了有一個最佳的展館設計方案,博覽會辦公室利用一種建筑設計大賽的方式征集到245份競標方案。最終,一名來自貝德福德郡 名叫約瑟夫帕克斯頓的園丁帶著他的設計方案獲勝。
他最初只是一名溫室設計師,在1836年因其設計的大型溫室而出名。為萬國博覽會設計展館是一件巨大的工程,首先,這個展館內部的空間要足夠大,能夠同時容納成千上萬的游客和來自全世界的展品。同時,這個展館必須是一個可供拆卸的臨時性建筑。帕克斯頓在短短9天之內就完成了設計。他設計的這座建筑與溫室十分相似,采用木頭、玻璃和鐵進行建造。鋼鐵和玻璃制成的通透的外墻使得展館具有很好的采光性[4],這種組合非常適合展覽,而且容易拆卸,玻璃和鐵還有可回收利用。而為了緩解玻璃和鐵所帶來的生冷感,帕克斯頓將現存較大的樹木加入他的設計中,將鋼鐵涂成淡藍色,使得原本生冷的鋼鐵與天空融為一體,而后面加入的拱形頂設計更是沿用至今,在如今許多購物中心的身上都能見到它的影子。
(二)水晶宮的歷史意義
歷史上幾乎每一場設計運動的開端都會最先體現在建筑風格的轉變上,我們不難想像,在維多利亞時代這樣一個追求裝飾美的時代,水晶宮這樣一座充斥著鋼鐵氣息的四方形建筑是不符合時代審美的,它已經超脫了當時那個時代,走在了時代的前沿。
從建筑本身來看,設計史上之所以將“水晶宮”稱為現代設計史的開端,主要是因為“水晶宮”在建筑形式及建造方法上有所創新。
在建筑形式上,水晶宮沒有依附任何古典的形式,如傳統的羅馬柱、哥特式尖拱、穹窿頂等等,在這座純幾何構造的建筑上完全找不到它們的影子。當時的人們對于這種突然出現的新型建筑形式有些難以理解,但是每個人都驚嘆于鋼架玻璃結構所形成的廣闊亮麗的空間。當時有600萬人置身于這座像水晶一樣閃閃發光的建筑中,從此以后這幢玻璃建筑得到了一個名字叫CRISTAL PALACE,即水晶宮。水晶宮的出現打破了當時人們所習慣的的維多利亞式建筑,雖然引起了極大的爭議,但也讓少數思想較為先進的設計師開始質疑未來的建筑風格是否必須要依附于歷史風格。
在建造方法上,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生產力和生產條件改變的同時也使設計進入一個新的領域與時代,一些新興建筑材料,例如鋼鐵、混凝土等得到廣泛使用。工業生產力的壯大也為此次水晶宮的建造提供了新的搭建技術,整個展館外部框架的搭建工作全部由機器完成,這也是設計在歷史上第一次獲得工業屬性。
三、水晶宮內部展品分析
(一)展品案例分析
水晶宮內部,諾大的展廳擺滿了來自世界各國送展的展品,主要包含原材料、機械、工業制品和雕塑作品四個大類。有一些設計簡樸甚至可以說是粗陋的展品,多為一些機械產品,如水力印刷機、紡織機械、槍械等,這些展品沒有任何設計美感,只是簡單直觀的反映了機器的生產特點和既定功能。
雖然大部分展品都是毫無設計感可言的工業制品,但同時也有一些展品對形式美和裝飾藝術表現出了別出心裁的設計,如圖2,這是一件美國選送的由美國座椅公司生產的技術框架彈簧旋轉椅。這把椅子從結構上全部由鑄鐵、鋼制成[5],和水晶宮一樣,這把椅子的設計中體現出了一種對家具基本結構架勢的重新考慮,但是這把椅子的設計師并未像帕克斯頓那樣創新的徹底,在椅子下半部分用以支撐的金屬腿的造型設計上選用了精致的卷渦形。
如圖3,這是一款洛可可風格的手工工作臺,設計師在工作臺的外部罩以一組天使群雕,樣式繁瑣的桌腿似乎難以支撐沉重的工作臺。設計師受工業化的影響,試圖探索各種新材料、新技術的可能性,以致于將洛可可風格推到了浮夸的地步[6],這也是展會上一種新型奇巧的展示方式。
(二)“水晶宮”博覽會上的中國展品
在英國舉辦盛大的萬國工業博覽會時,中國的清政府正疲于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以及應對各路列強的侵略,完全無暇顧及參加博覽會這種賽珍耀奇的“無益之舉”。但是經考證確認,在這屆水晶宮博覽會上出現了中國展品。一名名叫徐榮村的上海商人以私人身份帶著自己經營的中國特產——12包“榮記湖絲”前往參加水晶宮博覽會,并且一舉奪得金、銀兩項大獎[7]。
(三)水晶宮內部展品對于設計的影響
從美學方面來講,這次展覽是失敗的。展覽上大量批量生產的產品被粗陋和不恰當的裝飾所破壞,許多展品有著過于夸張的裝飾使其失去了根本的工具屬性,僅僅只有那些純實用的物品才使人賞心悅目一些。
這場博覽會的本意是向世界展示英國工業革命的偉大成果,但它得到的來自社會各方面的評論卻并不一致。有些人認為它展示了工業革命的巨大成就,預示著大機械時代設計的到來;而有些人則對它持批判態度。被稱為現代設計之父的威廉·莫里斯第一次看到水晶宮中粗制濫造的展品之后放聲大哭,莫里斯受到了展館里這些丑陋粗俗的工業產品的強烈刺激,他認為設計產品藝術質量的下降是工業化所帶來的時代的悲哀,而之后他便投身于恢復傳統的設計實踐之中,由他所領導的工藝美術運動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4]。
1851年的水晶宮博覽會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屆世界博覽會,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它是維多利亞時代特定的產物,具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在這場博覽會上,英國向全世界展示了工業革命的偉大成果。近代西方的工業革命不僅推動了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而且還對現代設計的產生與發展具有促進作用。當下的21世紀無疑是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到處充斥著工業化的氣息,而中國經過幾十年來的不懈努力,正一步步走向工業強國,工業化進程的飛速發展帶來的是物質的極大豐富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然而縱觀我們的產品,雖然在質量上已有所保障,但是依然缺乏設計美感。通過對維多利亞時代背景下水晶宮博覽會的反思,深入探究西方現代工業文明及現代設計的發展,溫故知新,以史為鑒。
參考文獻
[1]聶磊磊.英國維多利亞時期建筑設計思潮及藝術特征研究[D].北京:湖南工業大學,2009:1
[2]張茹.從符號學角度透視維多利亞風格服裝[J].大眾商務,2010,(6):309-310.
[3]支庭榮.西方媒介產業化歷史研究[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45
[4]楊亞坤.淺議水晶宮博覽會與工藝美術運動[J].工業設計,2018,(9):116-117.
[5]劉濤.工業設計概論[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06:105
[6]何人可.工業設計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0:75
[7]舍予.水晶宮里的“MADE 1N CH1NA”[J].浦東開發,2009,(1):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