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厚永
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古代經典作品在中小學教材中所占比重越來越高。部編版教材的推廣,更奠定了經典作品的重要地位。但經典作品意蘊深厚,且年代久遠,對于生活閱歷和知識儲備都有限的中學生而言,有較大的閱讀難度。所以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大多數經典作品的閱讀都是“淺閱讀”,并未走向文本深處。
中國的經典文學從《周易》觀天道而應人事開始,就奠定了觀物取象的思維方式。這種間接表達的思維方式影響了一代代的中國文學創作。含蓄蘊藉之美,“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的意境,象外之象的韻味成了中國文學的至高追求。恰是這樣的美學追求造成了閱讀的隔膜。正如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所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1]718然而雖然情感隱藏得非常幽深,但只要細細探尋,必定會讓其顯現出來,這正是深度閱讀的魅力所在。
只有深度閱讀,才能深入汲取經典文學作品的營養。所以在經典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中,要帶領學生從語言形式的“波”入手,仔細探尋,找尋到情感的“源”。在這個過程中,不斷調動學生更多知識儲備,錘煉他們的閱讀能力,提升他們的思維水平,形成語文學科關鍵能力。
筆者一直堅持經典文本的深度閱讀教學實踐,認為要真正帶領學生走進文本深處,需要教師設置一定的支架,找到恰當的突破口。在實踐中,以標點句讀為突破口,設置教學活動,引領學生,從語言形式不斷走向文本內核,在教學實踐中取得較好的效果。
所謂“句”是對子的劃分,而“讀”則是句子內部的停頓。文言閱讀的句讀劃分非常考驗讀者功力,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斷句這么簡單,而是需要閱讀者根據句子意思,作者情感表達綜合判斷,標點的添加也是如此。尤其是關鍵處的標點,有時候甚至需要結合主旨反復推敲。通過標點的推敲訓練,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章語義,感知人物形象,品讀作品思想情感。在推敲的過程中,思維能力也得到錘煉和提升,語文學科素養相伴而生。
選入課本的文言文都是編者已經添加好句讀的文字。這樣的閱讀讓學生缺失了訓練的機會,也讓學生缺失了深入走入文本的窗口。因此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為學生創造標點添加的機會,是錘煉學生文本閱讀能力的重要方式。添加的過程也是揣摩文字,感知人物精神和形象的重要機會。
如筆者在教授《賣油翁》的時候,為了推動對人物的認識和理解,設置了這樣的品讀活動。投影如下:
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無他,但手熟爾
爾安敢輕吾射
……
我亦無他,惟手熟爾
投影呈現的是賣油翁和陳康肅公最為精彩的對話。課堂中讓學生合上課本,來給這段語言加標點符號。正常情況下,學生憑借所學可以很輕松地完成任務并說明理由。陳康肅公看到賣油翁微微點頭,心中有疑惑,覺得可能這個老人也許會射箭,所以向賣油翁詢問,因此用問號。賣油翁覺得自己只是技術熟練,所以語氣平和,因而用句號。陳康肅公聽到“但手熟爾”之后,覺得這是在輕視自己,所以很生氣,用感嘆號比較好。雖然陳康肅公很生氣,但賣油翁還是很淡定的回答他,所以用句號結尾。
這些分析對學生來說都較容易完成,但重點是以此為突破口,引導學生由表及里的深入分析文章。因此筆者進行了深入推進的教學活動,部分實錄如下:
師:這是根據情節內容的推測,似乎很有道理。同學們能否在文中找到具體的文字來支撐你添加標點的理由?
生:“康肅問曰”,這四個字明確交代了是問,所以用問號。
生:“康肅忿然曰”這里明顯看出,他很生氣,所以用感嘆號。
師:修飾語的變化,很清晰看到康肅從一般的疑惑,轉而生氣,憤怒。你們倆很細心。有沒有同學關注到陳康肅公對賣油翁的稱呼變化?
生:前面用“汝”,后面用“爾”,感覺不一樣。但具體說不太清楚。
生:我感覺汝好像客氣一些,“爾”明顯有些不客氣,不尊重的意思。這兩個字也可以和標點對應起來。
師:你們語感非常好。“汝”一般是稱呼同輩人,“爾”有輕蔑的意味。從這兩個字也能看到康肅心態已經完全不同了。
……
以句讀為突破口,學生在文字中來回走了幾遭,能夠真切感受到歐陽修用詞精妙,也感知到了陳康肅公心態的變化。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活動中,筆者讓學生揣摩賣油翁語言的特點。學生通過朗讀感受到兩處“爾”結尾的從容淡定。看到“但”到“惟”,從程度上是更進一步強調“不算什么”在賣油翁生氣之后,反而更淡定,看到其不卑不亢。從“無他”到“我亦無他”,處處都透露著平淡從容,這都支撐著結尾用句號,但卻都透露著不卑不亢從容不迫的氣魄。
以標點句讀帶動語言形式,再從語言形式深入推進到文本精神內核的閱讀教學,既實現了深度閱讀教學的目標,又可以激發學生思維,形成學科素養和能力,在課堂實踐中具有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經典文本,簡練的言語背后往往有著豐富復雜的內容和情感。這種豐富復雜的情感和精神內涵源自于作者創作時復雜的背景、心緒。這些內容往往都潛藏在作者獨特的言語形式里。只有把握這些獨特的言語形式,還原創作情境,才能領著學生透過文字,深入閱讀文本。
如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一文,文字簡練,但意蘊豐厚,看似閑散的背后又蘊藏著復雜的情愫。為了讓學生深入理解蘇東坡的復雜情感,筆者仍然以句讀為突破口,推進教學活動。
首先,讓學生揣摩“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這句編者為何添加句號,學生很快能夠認識到,因為這句表達的是一種閑時自在的心情,蘇東坡能夠和友人一起欣賞月色美景,心情特別的閑時自在,覺得只要有這種閑時自在的心境,無論在哪里都有美麗的月色可以欣賞。但這只是最基本的理解。更難得的是讓學生感受到蘇東坡看似閑適瀟灑背后的無奈,甚至有不甘與落寞。蘇軾被貶責黃州之后,心境從開始的驚恐、孤獨、無奈,逐漸變得閑適、曠達、樂觀。蘇軾的曠達是經歷一切苦難的超脫。為了推動深入閱讀,筆者設計了進一步的教學活動:“能不能把句號改成感嘆號?結合具體內容進行討論。”部分實錄如下:
生:我們討論下來,可以換成感嘆號。前面問“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此處剛好感嘆回答,只有像我們這樣有閑情逸致的人才能感受到。好像有點自豪。
師:讀的很細致,自豪于他們的閑情,這份閑情也只有他們才有,所以用感嘆號。有道理。還有其他同學補充嗎?
生:我們也覺得可以換成感嘆號,感覺這里的“閑”不僅僅是閑適。因為蘇軾是被貶謫到這里的。我想他心里總歸會有不舒服。
師:所以你理解這是反語?
生:有可能!
師:能具體說嗎?
生:反語,就是表面說自己閑適,其實心里還是不痛快。
師:在文章中有沒有作者不痛快的地方?
生:前面有,一個人睡不著,“念無與為樂者”,沒人和她為伴,估計也沒人敢和他為伴。所以我感覺做反語理解也可以。
師:那就是自嘲了!
生:我也贊同感嘆號。但理解有些不同。蘇軾應該還是想有所作為的。特別是那個時候的讀書人,都想有所作為。這么閑著,估計心里很無奈。
……
通過標點的改換,學生慢慢進入了文本之中,對蘇軾的理解更深入了一層。已經透過文字,慢慢感受到蘇軾復雜的心緒了。但即便讀到此處,還沒有真正讀透文本,讀透蘇軾。為了進一步推進深入閱讀,筆者繼續依托標點,設置了推進閱讀活動:
大家讀到的都是蘇軾,選用的標點也有道理。相信編者在加標點的時候也能夠考慮到這些。但編者為何最終添加的是句號,而不是感嘆號呢?此處究竟用哪一個更好?
此處的問題將學生思維進一步打開。學生重新回到文本,結合寫作背景,進行深入思考和比較,最終大家還是贊同句號。學生也深刻的感受到,縱使蘇軾有被貶謫的孤獨、寂寞,有無數的無奈、不甘,但最終蘇軾從這些不快中走出來了,因為有好友相伴,有月色相伴,其他一切都是過眼云煙,都可以看開。這就是蘇軾的曠達和超脫。
通過三次標點活動,層層推進文本閱讀,學生在文本之中來回穿梭,不斷深入文本之中,對蘇軾的理解不斷的深入,也逐漸能夠真切感知曠達精神的內涵。將概念化的“曠達”記憶,變成深刻的情感體驗,這樣的閱讀活動才是有意義的,才是深入的。
經典文本,意蘊豐厚,但理解也較為多元。越是如此,句讀也就愈加考究。也恰是如此,即便是教材中的標點符號也值得去推敲和質疑。在推敲和質疑的過程中,學生也會慢慢朝著文本深處漫游,學生的思維也會慢慢得到發展,逐漸形成學科能力。
如《愛蓮說》最后兩句話:“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部編版教材中,采用了句號作為結尾。但不少出版書籍中使用的是感嘆號結尾。這一差別恰好是可貴的教學點,可以用來設計活動,讓學生通過辨析走進文本深處。具體活動如下:
投影:明代大學問家顧炎武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大家對文章結尾句“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中的標點符號是否有疑問?
當課件呈現之后,學生很敏銳地捕捉到了“同予者何人”后面的問號和“宜乎眾矣”后面的句號。質疑問號的同學認為可以換成感嘆號,這樣語氣更強烈。而質疑句號的,認為可以換成感嘆號,這樣語氣才更強烈,才能真正表達出作者對那些追名逐利者的厭惡和鄙視。這樣的理解似乎都講得通,但還沒有真正走進文本深處,沒有真正理解周敦頤的精神世界。
因此筆者進一步設計了教學活動。部分實錄如下:
師:大家的說法編者難道看不出嗎?編者肯定有他的道理。我們不僅要提出我們新的看法,更要把我們的看法和編者的意圖相比較,這樣才能看出哪一種更合適。大家可以結合編者添加的標點意圖來比較分析。
生:如果結尾出用句號,感覺語氣比較平淡,感覺就是輕微的感嘆喜歡牡丹的人多,沒有鄙視厭惡的感覺。
生:編者句號也有道理,句號平淡。顯示作者心性豁達樂觀,也非常好。
師:看來大家意見不一致,閱讀越來有深入了,繼續補充。
生:通過對蓮的清高、潔身自好的品性的描繪,能感覺出來周敦頤是個心性豁達,出淤泥而不染。甚至是自得其樂,所以句號也可以。
師:結合文本分析,很好。
生:這句前面有“噫”這個字,這個字是表示強烈情感的語氣,從這個字能感覺到到作者寫作時候應該是情緒激憤的,絕對不是閑適曠達的狀態,所以后面用感嘆號更能和前面的呼應,也更能表現出作者強烈地鄙視之情。
……
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在此處的標點上產生了爭論。爭論的焦點最終指向了周敦頤這個人的心性。爭論的過程學生不斷質疑和思辨,結合文本不斷思考,爭辯的過程中思維也不斷提升,不斷走向文本深處。但只停留在文本層面,很難得出最終結論。因此筆者進行了材料補充,推進學生進一步的思考。
投影如下:
有囚法不當死,轉運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眾莫敢爭,敦頤獨與之辯,不聽,乃委手版歸,將棄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殺人以媚人,吾不為也。"——《周敦頤傳》
投影之后讓學生再思考到底哪個表達更好。學生很快得出結論,周敦頤絕不是自得其樂的人,面對污濁的世俗,他絕不會像陶淵明一樣獨善其身隱居避世,否則他也會和陶淵明一樣選擇愛菊了。相反,他會選擇迎難而上。正是如此,“宜乎眾矣”后面用感嘆號,才能表達周敦頤對追名逐利者強烈地鄙視和厭惡之情了。這才是積極進取的周敦頤的形象。
看完上面一段文字,學生更堅定了“蓮之愛,同予者何人”后面添加感嘆號的想法。因為這樣才能表現出強烈的情感:強烈地感嘆世間像他一樣出淤泥而不染,積極進取的人太少。甚至有些悲嘆,有些無奈。
但真正想走進文本,不僅要閱讀了解人物性情,更要還原人物創作時候的那一刻情境。筆者進一步推進教學:
投影:北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周敦頤與沈希顏、錢拓共游雩都(今江西省于都縣)羅巖,有詩刻石。后來沈希顏在雩都善山與建濂溪閣,請周敦頤題詞,周敦頤作《愛蓮說》相贈。
師:看完這些,你多“同予者何人”后面的到底該是哪個標點有沒有新的看法?
生:感覺還是問號合適。
師:具體說說你的理由。
生:因為這篇《愛蓮說》是贈送給好友的,說明有好友和他志同道合。就不應該全是無奈。
師:有慧眼,其他同學有補充嗎?
生:感覺“同予者何人”好像是在問好友能否和自己一道。
師:其實希望與好友一起以蓮的精神共勉!僅僅是問好友嗎?今天讀來是更是問天下人!
通過標點的質疑活動,不僅僅讀懂了文章內容,更讀懂了周敦頤的性情、人生志向,讀懂了創作那一刻的心緒。這樣的閱讀才是真正的閱讀。在整個閱讀過程中學生的思維不斷被激活,不斷被打開,不斷發展,這樣的閱讀教學才能形成能力和素養。
經典文本的閱讀相對較難,這類意蘊豐厚的經典文本的閱讀更難,以標點為突破口,從言語到文章內核再到人物的精神境界,以及創作那一刻的真實情境,不斷深入推進文本閱讀。讓文章的深度閱讀有一定的方向和抓手。在整個過程中,依托文字,不斷激活思維,從而形成關鍵的學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