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牧笛
作家、編劇
1995年,《玩具總動員1》上映了。在我的記憶中,那應該是玩具第一次作為主角被搬上大銀幕。作為玩具們的老大——牛仔胡迪,他認為“玩具愛主人,主人愛玩具”是天經地義的事。他將自身價值建立于主人的愛的基礎上,使命感爆棚,同時又患得患失,擔心被取代、被冷落。可以說,胡迪全部的安全感和存在的意義都源于安迪的寵愛和需要,但主人終究會長大,終究會有那么一天不再需要玩具,那么作為玩具,又該何去何從呢?
于是在《玩具總動員2》里,胡迪面臨一個艱難的選擇,是待在老地方面對未來有可能不再被主人需要的風險,還是風風光光地到博物館中當藏品,實現自己的價值?經過一番思想斗爭,他選擇了繼續陪伴。即使歡聚之后是離散,即使他知道沒有什么是永恒的,但他依然認定,“為了孩子而存在,是作為一個玩具最珍貴的價值”。
愛是雙向的守護,是永遠無法忘懷的存在。到了《玩具總動員3》,安迪已經是個大學生了,他決定把心愛的玩具們送給小姑娘邦妮。當他拿起胡迪時,又下意識地縮回了手。胡迪對安迪來說,是所有玩具中最重要的那個。安迪將胡迪架在脖子上,大笑著迎風奔跑。最終,皮克斯完美地送別了安迪,也妥善地安放了我們每個人的童年。
如果說前三部的共同主題是陪伴,那么《玩具總動員4》的主題就是成長。胡迪作為玩具的巔峰時刻,在安迪把他送給邦妮的那一刻就已經結束了。雖然安迪希望胡迪能得到很好的照料,但邦妮不是安迪,人到中年的胡迪只是她眾多玩具中普通的一個。他有過孤獨、迷茫,但他的目光更長遠了,他不在乎自己是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只要邦妮認為重要,他就有責任去保護。
這時觀眾們才恍然大悟,原來玩具也有長大的一天。我們總以為是我們選擇玩具,其實也是玩具選擇了我們。他們在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和人類相伴,又用自己的方式和人類告別,踏上屬于自己的旅程。從迷茫到覺醒,從完全依賴到尋找自我,當牛仔胡迪真正“飛向宇宙,浩瀚無限”時,或許那是他最好的歸宿。成長是一個人孤獨地旅行,每一個曾經迷戀玩具的孩子,總有一天不得不從這樣的美夢中醒來,不得不望著玩具漸行漸遠,直到離開自己的視線。
所以《玩具總動員4》一方面在不斷地提醒觀眾,相伴是暫時的,離別是遲早的;另一方面又在提醒觀眾,不要為了結束而哭泣,請為一切發生過的微笑,畢竟玩具不會在人類社會消失,只會一代代地傳承下去。1995年至今,27年時間過去了,曾經的小孩子已經長大成人,那些年帶給我們無限快樂的玩具也已難尋蹤跡。但《玩具總動員》始終沒有從大眾的視野中消失,它仿佛是一個擁有集體記憶的時間點,定格的不是一個角色的謝幕,而是另一段冒險旅程的開始,是《玩具總動員(5、6、7)》甚至更多故事的可能。只要人類和玩具的羈絆還在繼續,關于他們的故事就永遠不會謝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