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四方
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講師
玩具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有的人認為玩具只是供娛樂玩耍的東西,不值得深究,殊不知玩具也有悠久的歷史,并且充滿著古人的智慧。
古代玩具中有許多是可以發出聲響的,撥浪鼓就是其中之一。最早的撥浪鼓被稱作“鼗”,是先秦時期的一種樂器。由于其造型別致,轉動時可發出富于變化、清脆悅耳的聲音,加上鼓面一般繪有色彩艷麗的圖案,所以深受孩子們的喜愛。它可以訓練孩子的觸覺、聽覺、視覺和注意力等,蘊含了古代手工藝人的巧思。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這是詩人描述小孩子放學后放風箏的場景。《清明上河圖》中也有對這一場景的描繪。其實,早期風箏的主要用途是傳遞信息。據史書記載,古人被敵軍包圍時,常常用風箏向外求救。唐宋以后,風箏逐漸被用于日常娛樂。明清時期,放風箏成為人們最喜愛的戶外活動之一,人們借風箏感受乘風而行的快樂和自由。作為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空中飛行器,風箏承載著中國古人的飛天夢想。
一些流傳至今的益智類玩具,更能直接體現古人的智慧。七巧板、九連環、華容道等,把數字與空間關系有機結合起來,在開發智力、鍛煉思維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
七巧板也稱智慧板,由宋代的“宴幾”演變而來。古人在宴請賓客時發現,將若干張桌子根據人數的多少拼成不同的形狀,更便于每個人用餐。后來,人們把“宴幾”縮小改造為七塊木板,用它拼成各種各樣的圖案。一副小小的七巧板,可以拼出約一千六百種圖形。18世紀時,七巧板流傳到了國外,西方人把它叫作“唐圖”,意思是來自中國的拼圖。
九連環在中國也有悠久的歷史。《紅樓夢》中就有林黛玉拆解九連環的生動描寫。九枚圓環環環相扣,一根細長的環柄貫穿其中,此外還有九根立柱排列其間。要想正確解開九連環,一般需要經過數百個步驟。根據拆解規則,依次解開九枚圓環所需要的步數,恰好可以組成一個有規律的數列。拆解九連環的過程不僅考驗耐心,更能鍛煉思維。
華容道是一種圖形移位玩具,人們要巧妙利用有限空間的不斷變化,將某一特定的圖塊移到“出口”。華容道的游戲名字取自著名的三國故事:赤壁大戰后,曹操在敗逃途中屢屢遭遇諸葛亮的伏兵,最后因關羽感念其昔日知遇之恩,曹操才成功從華容道逃出。華容道的布局形式多種多樣,破解的難度也不同,但最終目標都是計算出能讓曹操逃脫的最優路線。現在我們見到的滑塊類游戲,大多是從華容道演變而來的。
如此看來,玩具世界同樣是一個廣闊而奇妙的世界。古人在設計游戲時,不只考慮了娛樂功能,還結合了“寓教于樂”和“技通于道”的基本觀念。玩具不僅凝聚著中國人世世代代所傳承的技術和工藝,更承載著我們中華文明幾千年來的人文理念與造物智慧。